铭记历史 传承精神

2020-01-02 07:00钱学森与中国航天课题组
航天工业管理 2019年10期
关键词:两弹一星航天事业载人

《钱学森与中国航天》课题组

在新中国诞生7 年后的1956年,党中央决定成立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任命刚回国一年的钱学森为院长,组建一支最初仅有200 多人的科研队伍,从研究火箭、导弹起步,开始发展新兴的航天事业。

迄今为止,我国航天事业经过63 年的建设和工程实践,已经发展成一支数以万计的科研队伍和30 多万人的产业大军,他们“身经百战、百炼千锤、基础扎实、能打硬仗”,并通过几代航天人的持续奋斗,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对于已退休多年的航天人来说,回顾过去,我们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创建、壮大、发展的艰苦卓绝和辉煌灿烂的历程,以及航天人在实现航天梦的征程中所谱写的壮丽篇章。

一、成绩斐然

63 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各行各业的大力支持下,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诸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和跨越发展。

1. 导弹装备领域

从1960 年11 月发射成功“东风”一号近程导弹,到1980 年5月完成“东风”五号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再到1999 年8 月新型远程地地战略导弹首飞成功,我国地地导弹实现了从单级到多级、从液体到固体、从固定发射到机动发射,射程从几百千米到上万千米,初步形成了核常兼备、射程衔接、威力和性能显著增强的导弹武器装备体系,命中精度、突防攻击、多种目标毁伤等技术和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在防空反导方面,20 世纪60 年代就有“红旗”一号和“红旗”二号防空导弹击落侵入我国大陆的美制U-2 间谍飞机的成功战例,至今我国已建成高、中、低层相匹配的防空装备体系。

在海防导弹方面,我国不仅拥有外国人惊呼的“中国飞鱼”反舰导弹,而且已形成了岸舰、舰舰、空舰、潜舰等飞航导弹系列,在小型化、高精度、超低空、抗干扰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在2015 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 周年和2017 年庆祝建军90周年的阅兵中,让世人看到了中国既有新型液体和固体战略核导弹,也有新一代常规战术地地导弹;既有机动发射的洲际弹道式导弹,也有最新研制的巡航导弹;既有新型防空反导导弹,也有新一代各种反舰导弹,展现了中国导弹装备的雄姿风采。我国研制的导弹武器装备,已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石,是世界上一支有效而坚强的战略威慑和防御反击力量。

2. 运载火箭领域

1970 年4 月,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掀开了中国航天的新纪元,截至2019 年7 月,我国“长征”系列火箭已有18 种,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品型谱,共创造了308次发射记录。“长征”火箭覆盖了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和地月转移轨道的轨道范围,其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9.5 吨,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8 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5.5 吨。特别是2016 年11 月首飞成功的“长征”五号新一代运载火箭,其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5 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4 吨,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8.2 吨。我国运载火箭不仅进入空间的能力大幅提高,而且实现了从使用常规推进剂到低温高能推进剂、从使用液体燃料到固体燃料、从火箭末级一次启动到多次启动、从串联到捆绑、从一箭单发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载荷到发射载人航天器和月球探测器的跨越,在火箭可靠性、适应性、发射成功率和入轨精度等方面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 人造卫星领域

从1970 年4 月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到2019 年6 月,我国已经有400 多颗卫星在轨道运行,特别是遥感、通信、导航应用卫星取得了重大发展,极大地增强了空间应用能力,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遥感和对地观测卫星中,在轨数量有近百颗,包括气象、资源、海洋、环境监测以及高分专项对地观测卫星,它们完全具备了气象预报、资源勘查、环境监测等业务化服务能力,在减灾防灾、安全生产中取得明显成效。

在广播通信卫星中,已开发拥有大容量、长寿命、高可靠和拥有40 多个各个波段转发器的通信卫星,能够提供高速、优质的通信和广播业务服务。

在导航卫星中,我国已有40多颗“北斗”导航卫星被送入太空轨道,基本上实现了覆盖全球的卫星导航系统,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我国从1990 年10 月成功发射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以来,已为33 个国家和地区实施国际商业发射60 余次,实现整星出口项目13 个,在轨交付了10 颗通信卫星和3 颗遥感卫星,中国航天已经走向世界,向国际用户提供卫星发射服务。

4. 载人航天领域

1999 年11 月— 2017 年4月,我国已成功发射5 艘“神舟”无人飞船、一艘“天舟”货运飞船、一个“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一个“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和6艘“神舟”载人飞船,攻克了载人进入太空、航天员出舱行走、航天器在空间交会对接、太空往返运送燃料和货物等关键技术,共将11 名航天员(14 人次,包 括2 名女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实现了有人参与的太空科学实验活动,为进一步建设载人空间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 探月工程领域

自2007 年至2018 年12 月,已有5 个“嫦娥”月球探测器飞抵月球轨道;2013 年12 月“嫦娥”三号探测器在月球上软着陆,并与“玉兔”号月球车一起在月球表面进行巡视考察;2014年10 月完成月球探测器的再入返回飞行试验,特别是2018 年12 月“嫦娥”四号探测器首个实现在月球背面软着陆考察,创造了月球探测的最新纪录;2020年即将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到月球上,完成采样返回地球的探月工程目标。

二、跨越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取得这样的成就,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中国航天事业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我国航天事业创建之初,就确定了“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1957 年,我国争取到苏联的有限援助,即把国外的支援作为增强自力更生的手段,从仿制中学习本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很快便走上了自行设计、独立研制的道路。在苏联中止援助、美国对我国实行长期技术封锁的环境下,航天战线的广大职工自强不息、发愤图强,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了第一代航天型号的研制,奠定了完全独立研制的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市场经济的情况,航天工作者仍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时与时俱进、自主创新,不断攻克和掌握核心技术和先进技术,最终将航天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但使中国航天技术闯入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打开了卫星整星出口的大门,而且还实现了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工程的突破和跨越,使中国航天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立足自主创新,建立健全了完备的航天技术创新体系,在体制机制上也不断创新发展。63 年来,中国航天实现了从研究院到工业部再到大型企业集团的转型,建立了集型号总体、总装、总测、总试为一体的结构模式,形成了总体为主体、专业为基础、军民融合、协调配套的创新格局;在组织管理上,实现了从以型号为纲和技术责任制为重点的科研管理到形成科学严密的系统工程管理体系的转变;在技术起点高、坚持走自己的路、具备一定的核心竞争力上,都取得了创新发展。

三、精神传承

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广大航天工作者为了国家、民族和人民的需要,以发展航天为崇高使命,以报效祖国为神圣职责,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勇于战胜困难,善于刻苦创新,培育奠定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的航天精神。

20 世纪80 年代前期,我国航天事业胜利完成了“三抓”(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潜艇水下发射固体导弹、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任务,涌现了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在1984 年10月,航天工业部召开的劳模大会上,总结提出了航天人身上彰显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万无一失、锐意改革、勇攀高峰、为人民服务精神;1986 年12 月,航天工业部党组决定用“自力更生、大力协同、尊重科学、严谨务实、献身事业、勇于攀登”表述航天精神;1990 年5 月,根据聂荣臻元帅倡导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精神,航空航天部党组决定将航天精神表述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并将其改称为航天传统精神。

1999 年9 月18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隆重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江泽民同志在大会上的讲话中总结提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并深刻指出“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鲜活的体现,是中国人民在20 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2002 年3 月25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神舟”三号试验飞船发射成功,江泽民同志发表讲话赞扬航天科技队伍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队伍”。

2003 年11 月7 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召开的庆祝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指出:“在长期的奋斗中,我国航天工作者不仅创造了非凡的业绩,而且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永远值得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学习。”2005年11 月26 日,在庆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胡锦涛同志进一步阐释了载人航天精神的实质和意义。他指出:“载人航天精神主要表现为: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勇于攀登,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淡泊名利,超越奉献的崇高品质。载人航天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上,一定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

2011 年1 月26 日,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看望航天科技专家、“两弹一星”元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孙家栋院士说:“‘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广大航天工作者培育和发扬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的延续和发展,我们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步伐,不断开辟人才培养新路径,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2013 年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时指出:“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东风精神一定要一代一代传下去,这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宝贵的精神财富发扬光大,才能变成不可限量的创造力量。他要求我们一定要着力弘扬优良传统,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保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干劲,保持创新超越、勇攀高峰的事业追求,保持严谨细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为建设航天强国再立新功。

2013 年7 月26 日,习近平同志会见“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和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强调指出:“载人航天事业的成就,充分展示了伟大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决心和信心。”同时着重指出:“我们培养造就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培养铸就了伟大的载人航天精神。广大航天人展现出了坚定的理想信念、高昂的爱国热情、强烈的责任担当、良好的精神风貌,你们不愧是思想过硬、技术过硬、作风过硬的英雄团队。”习近平总书记精辟地阐述了新时代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嘱咐我们:要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我们广大的航天工作者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也就是要铭记我国航天事业63 年所取得的来之不易的辉煌成就和走过的一条艰苦卓绝的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发展道路,不断传承和弘扬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在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实现伟大航天梦的征程上,继续创造新辉煌、攀登新高峰、谱写新篇章。

猜你喜欢
两弹一星航天事业载人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中国青年英才论坛在青海举行
“新谢泼德”亚轨道运载器载人首飞成功
著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
庆祝“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院士百岁华诞
中国航天事业创新发展的推动者——孙家栋
中国航天事业创新发展的推动者
——孙家栋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联盟”MS02载人飞船发射升空
载人大戏再开场
载人火星何日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