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良
冠心病又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血管变窄或阻塞,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发生心肌梗死;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表现为心悸、胸闷等症状,因此,提高患者生命保障是本病治疗的目的,常规的治疗方式虽能缓解病情,但临床效果不理想,而胺碘酮属于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常用药物[1],能够抑制患者心律失常症状,具有保护心肌作用,故本研究将胺碘酮用于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分析其对患者心功能、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2月于本院收治并确诊为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18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参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有关诊断标准明确为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②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③患者已签署知情同意书;④心功能分级Ⅱ~Ⅳ级[2]。排除标准:①对本研究所用药物存在禁忌证的患者;②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③存在缓慢性心律失常及长QT综合征的患者;④有认知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94例)和对照组(95例)。实验组患者中男54例,女40例;年龄55~78岁,平均年龄(63.85±4.72)岁;心电图检查显示:心绞痛46例,RonT现象19例,阵发性室速22例,持续性室速7例;心功能分级:Ⅱ级39例,Ⅲ级48 例,Ⅳ级7例。对照组患者中男52例,女43例;年龄56~77岁,平均年龄(62.94±4.69)岁;心电图检查显示:心绞痛44例,RonT现象20例,阵发性室速24例,持续性室速7例;心功能分级:Ⅱ级40例,Ⅲ级46 例,Ⅳ级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于入院后均进行生命体征检测。对照组患者给予吸氧、强心、利尿等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盐酸胺碘酮(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5021423)治疗,将200 mg盐酸胺碘酮+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混合,静脉滴注,1次/d,要求先快后慢,30 min内完成,治疗7 d后将药物剂量更改为200~400 mg/d,2次/d。两组疗程均为4周。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收缩压、舒张压、左室射血分数、QTd及心率)、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高切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及纤维蛋白原)及临床疗效。①心功能指标检测[3]:采用心电图检查患者心功能指标,包括心率、血压、左室射血分数及QTd;②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监测:采集患者晨起空腹静脉血,统计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主要包含高切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原水平等。③疗效判定标准:根据患者心功能改善程度评估临床疗效,显效:室性心律失常等相关症状基本消除,24 h心电监护检查期前收缩程度减少>90%,且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有效:临床症状明显缓解,24 h心电监护检查期前收缩程度减少60%~90%,心功能分级改善为Ⅰ级;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未见改变,24 h心电监护检查期前收缩程度减少<60%。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左室射血分数、QTd及心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QTd及心率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左室射血分数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QTd及心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高切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高切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s)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bP<0.05;1 mm Hg=0.133 kPa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bP<0.05
2.3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常规治疗以吸氧治疗为首,随后进行对症治疗,包括他汀类药物调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利尿剂降压及β受体阻滞剂心室重构,吸氧可直接作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有效促进血氧分压提高,预防缺氧性休克,达到保护心肌的作用;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是冠心病高血脂常用治疗药物,降低血脂能力显著,有研究表明,血脂持续过高将增加患者死亡风险;利尿剂呋塞米又称为速尿,ACEI常用药为卡托普利,两者均属于降压药物,通过降低血压的方式,减少心肌耗氧量,对心肌损伤程度降低;β受体阻滞剂常用药美托洛尔能够对β肾上腺素受体具有选择作用,具有较强的改善左室重构作用,长期使用美托洛尔利于降低死亡率,作用效果显著[4]。胺碘酮属于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是一种高脂溶性化合物,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强,改善心肌缺血症状显著,胺碘酮对室上性、室性快速性以及冠心病等因素所致的心律失常疗效显著,使心电图QT/QTC 进行延长。临床实验显示,胺碘酮具有Ⅰ、Ⅱ及Ⅳ类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对钠、钾及钙离子通道均具有一定的阻断作用,减少心肌的工作,有效降低电冲动传导速度,心搏出量增加。胺碘酮半衰期较长,口服治疗起效慢,通常需要口服数日或数周才可见效,故临床常选用静脉给药,在注射15 min后,即可遍布全身各器官组织,血压降低效果获得提升,因代谢过程在肝脏而不经过肾脏,对于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可放心治疗。有研究资料显示,胺碘酮具有负性肌力功效,减缓心率、降低窦房结自律性,有效改善室性心律失常和阵发性的短暂性心动过速[5]。
综上所述,胺碘酮与常规对症治疗联合应用于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较常规对症治疗效果显著,不仅能减轻患者临床症状,而且可以改善患者心功能指标,临床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