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华
CSVD指颅内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与小静脉发生病变,导致脑白质与深部灰质脑受损,致使认知功能、神经影像学与病理学发生改变,严重影响患者机体健康[1]。伴随CT与磁共振(MRI)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CSVD的检出率得到很大提升,据调查,在所有缺血性卒中患者中CSVD占比超过45%。本文分析丁苯酞对CSVD患者认知功能与血流灌注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80例CSVD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42~71岁,平均年龄(56.5±5.1)岁;合并高血压20例,血脂异常12例,糖尿病8例。对照组男30例,女10例;年龄44~67岁,平均年龄(55.5±4.5) 岁;合并高血压19例,血脂异常15例,糖尿病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经 CT或MRI检查与MoCA、MMSE评分确定为CSVD 并认知功能损害;患者家属知情。排除标准:老年痴呆、重度抑郁与严重神经缺损者;合并恶性肿瘤、心肺肝肾功能衰竭者;有药物过敏史或近期服用同类药物者;颅内大动脉疾病、颅外颈动脉狭窄、心源性栓塞或其他原因导致的小梗死者。本研究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许可。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对抗血小板凝聚,降低血压、血糖、血脂,调节循环。观察组在常规基础上采用丁苯酞治疗,丁苯酞软胶囊3次/d,0.2 g/次口服,均在饭前30 min后服下。两组持续治疗1个月,即为1个疗程。患者服药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与不良反应,同时停止服用其化转变智力药物。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认知功能、血流灌注参数,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使用MoCA、MMSE 评估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得分越高表示认知功能受损更轻[2]。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接受64 排螺旋 CT 灌注成像检查,计算脑血流灌注参数变化情况,包括CBF、CBV、MTT。分析两组治疗过程中的安全状况,以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评定。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治疗前后认知功能对比 治疗前,两组MMSE、MoCA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MSE、MoC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血流灌注参数对比 治疗前,两组CBF、CBV、MTT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BF、CBV、MTT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认知功能对比(±s,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认知功能对比(±s,分)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流灌注参数对比(±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流灌注参数对比(±s)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2.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治疗过程中,所有患者血、尿常规均处在正常水平,心、肝、肾功能也维持正常。对照组发生1例头晕、血压降低的情况,调整降压药剂量后恢复到正常;观察组发生1例烧心表征,未作处理,后自行消退。
据流行病学调查,在我国CSVD所诱发的腔隙性梗死,在缺血性脑卒中占比达到25%~50%[3],而CSVD诱发的卒中是一种亚临床(无症状)卒中,其特点是具有隐藏性,连续性发展,其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损伤脑组织有所区别,主要表现是逐渐对患者思维、情绪与人格造成损伤,最终演变成血管性痴呆。这些小血管处在脑循环靠终末端位置,基本上无侧支循环,发生缺血性损伤的几率极大,若无法改善病因,恢复正常血运,就会致使白质呈现连续性发展与不可逆转的慢性缺血性损伤,最后导致认知功能降低,甚至变痴呆。
临床上,CSVD是指颅内小动脉与微动脉血管疾病,其会扩散到直径在40~200 μm间的穿通小动脉,它们主要处在皮质下白质和(或)脑室旁四周大范围的白质区域[4]。在整个大脑体积中,白质基本占据50%,其作用就是将大量神经轴突与大脑皮层灰质相连,从而连接皮层、皮层下灰质,组成完整的功能系统。脑白质是神经网络必不可少的部分,是神经行为的结构基石。白质发生病变就会损伤其自身的连接功能,从而中断各功能区域的联系,最终神经行为功能发生障碍[5]。大脑白质具有两种解剖学特点,而这些特点决定白质与神经行为功能的关联性。①额叶白质能够让额叶与大脑其他部分产生独有的普遍关联,在同皮层下普遍连接的前提下,并促成顶叶、颞叶、枕叶的相互关联,利用上枕额关联顶叶、枕叶,利用下枕额束关联上颞叶、枕叶,借助扣带回关联上顶叶、颞叶,凭借钩状束关联上颞叶;②与左侧大脑半球对比,右侧大脑半球白质与灰质的容积更大,特别是额叶白质。正是基于以上这些解剖特点,才确定了弥漫性白质病变会导致以下功能障碍产生,即额叶功能、注意系统、视空间技能、情感功能等,然而弥漫性白质病变并会太多影响到语言功能与运动功能[6]。引发小血管病的主要原因在于脑小动脉或微动脉病变导致,这些小血管处在脑循环比较接近终末端的位置,基本上无侧支循环,所以极易产生缺血性损害,若无法有效排除病因,让血流恢复正常,就会致使白质产生慢性缺血性损害,这种损害呈现出连续的、进行的、无法逆转的特点,最后结果就是降低认知功能,甚至出现痴呆。
丁苯酞为人工合成的消旋正丁基苯酞,于自芹菜籽中提取的左旋芹菜甲素的结构相同,其脂溶性极高,很容易穿透血脑屏障。临床通过动物药理药效实验发现,丁苯酞的药理包括:①消除微血管痉挛,让脑缺血范围的软脑膜微动脉管径得到恢复,并加大血流速度;②能够维持血管结构的完整,扩充缺血区域有效灌注微血管数量,推动产生新血管;③对线粒体功能进行保护,缓解脑细胞水肿,转变脑缺血诱发的认知功能障碍;④减少细胞内 Ca2+浓度,降低花生四烯酸的比例,阻止神经细胞衰败,对抗血小板凝聚[7]。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MMSE、MoC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BF、CBV、MTT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运用丁苯酞治疗CSVD效果突出,能够有效转变 CSVD患者的认知功能,加大病灶部位的脑血流量,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