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培训中国学文化的教学策略

2020-01-01 21:14:40高长峰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23期
关键词:中庸国学庄子

高长峰

(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辽宁大连 116023)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社会各界呼吁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一背景下,国学文化成了从普通民众到知识分子议论的热点。 国学文化教育逐渐进入了干部教育培训课堂,在干部教育培训中,需要正确认识到国学文化的时代价值,创新国学教育的形式,不断的开发、创新国学文化课题,提高国学文化教育的质量。

1 干部培训中开展国学文化教学的意义

对于干部的培训,除了加强业务能力培训外,还要提高干部的文化素质,因此,在干部培训中开展国学文化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开展国学文化教学可以提高干部的人文素养。我国的国学文化博大精深,为干部的人文素养培养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开展国学文化教学,可以让干部通过对国学文化的学习,能够完善自我,逐步的开阔视野,增加学识,让干部在阐述其价值观点时可以结合我国传统文化,既可以很好地解释价值观点,又让传统的思想文化得到发扬。其次,提升干部的道德修养。在干部培训中开展国学文化教学,可以让干部自觉地把国学文化中对人的道德要求与干部的党性修养结合起来,形成执政为民的理念,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内化为干部的价值取向。 最后,提高干部的执政能力。 国学文化中有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治国理政、 修身养性等方面的智慧,如“天人合一”的思维、“和而不同”的哲学等,还有自强不息的精神、民为本的思想等,这些精神和品质在当今的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等治国方略中都有体现。开展国学文化教学,可以让干部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将知识与思想、 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自觉运用辩证思维,将党和国家的执政理念运用到工作中去,提高工作质量[1]。

2 干部培训中的国学文化教学策略

要做好干部教育培训中国学文化的教学,就必须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主要体现在处理好以下4 个方面关系。

2.1 提升教师的国学知识素养

要讲好国学课,丰富的储备是前提条件。这种储备应是全方位的,包括思想、文化、历史等。 比如,讲有关《庄子》课程,就不能仅看《庄子》这一本书,因为这个专题会涉及道家其他思想,就需要了解老子、列子;会涉及道家与诸子对比,就需要了解儒墨释法;讲课时又不能拘泥于古,就要了解当代社会。因此以学为先是基础,学后方晓孤陋,知罢才懂寡闻。 学要善思,不能为学而学,敢于提出质疑,这是以思促学,让我们就一个问题去发现不同主张,就不会囿于一本书的内容,一个人的见解,日积月累,学识自然会有所提高[2]。还有不要忽视背诵的力量,一方面,背诵有助于理解,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另一个方面,在授课中,作为教师,要讲课而不是读课,讲就要脱稿,幻灯片主要是让学生看的,教师主要是提示,在学生面前将成段的原文背下来和读下来的效果,给学生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这是背诵的魅力。

学好国学,还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关键的字一定要参透。 如《中庸》有“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这一段话,一般翻译:国家政治清明,不改变自己的志向,这是真正的刚强;国家政治混乱,至死不改变自己,是真正的刚强。 这解释总感觉含混,不够透彻。而在朱熹的《中庸章句》里是这样解释的:“国有道,不变未达之所守; 国无道,不变平生之所守也。”意思是国家政治清明,不改变自己穷困时所坚持的操守;国家政治混乱,不改变自己平生所坚持的底线,不会为苟活而丧失尊严,这正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最好注脚[3]。

学好国学的目标在于悟道明理。读书不在多寡,读懂读透是真;不在寻章摘句,悟道明理是真。 而悟道明理需要一个过程,要有耐心。 《中庸》里讲到“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极其成功一也。 ”意思是说有的是生来知“道”的,有的是学习后知“道”的,有的是困苦后知“道”的,到他们知“道”后是一样的。 有的是安然去做的,有的是为利去做的,有的是勉力去做的,到他们成功后是一样的。 人的禀赋是有差异的,面对不同的天赋,不同的智质,只要努力精进,努力前行,当他们到达成功之顶的时候,他们的价值是一样的。 悟道还要有这样的认识,即悟道不一定能做到,因为道理与诱惑并存,拒绝诱惑并不容,这也需要一个过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由“悟”到“行”,转而生“困”,再“困而学焉”,从而不断提升自己,教化学员[4]。

2.2 加强师生互动,提升教学效果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无论课前准备多么充分,授课过程中都会有预料不到的事情发生。学员里面很多人对国学文化有兴趣、有研究,他们提的问题,一定要严肃认真对待。学生提的问题绝大多数是可以应对的,但也有回答不了的时候,这很正常,面对这种情况不能回避,也不要认为丢人,要当成一次学习的机会。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除了自身学识修养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有一批了不起的学生,学生提了一些非常有创造力的问题,如“宰予问人死而有知乎,死而无知乎”“子路问强”“子张问崇德辨惑”等,从而激发了孔子的思考,留下了不朽思想。所以对学生提出的不知道的问题,课后一定要认真研究,这是增长才学、促进学习的好方式,这种情况下得到的东西考校最为细致、记忆最为深刻,不失为学习的一种好方法。

笔者在课堂上经常讲“君子”这一概念,讲“君子”时就会引用孔子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这句话的核心是对“文”与“质”的解释。《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有一种解释是“文”是人的后天修养,“质”是人的自然属性。这句话就可以解释为“一个人的自然属性超过后天修养,就会使他显得粗野;一个人后天修养掩盖了自然属性,就会使他显得迂腐。只有二者相得益彰,才称得上是君子。 ”在一次课后与学员交流,学生说另一个解释也能行得通,他的意见是:“文”是文采,“质”是质朴。 这句话解释为“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5]。 文采和质朴兼备,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事后笔者又将这段话进行了仔细查阅,发现他的解释也不错,《论语·颜渊》篇有一段: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在这里,“质”解释成质朴、“文”解释成文采,就非常恰当。翻译过来就是: 棘子成说:“君子只要具有好的品质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仪式干什么呢? ”子贡说:“真遗憾,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 如果本质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质,就如同去掉了毛的虎、豹之皮与掉了毛的犬、羊之皮,混在一起有什么分别呢。 ” 这里是讲表里一致的问题。 棘子成认为作为君子只要有好的品质就可以了,不须外表的文采。但子贡反对这种说法,他认为良好的本质应当有适当的表现形式,否则,本质再好,也无法显现出来。

上述这些事例在授课中还有,笔者秉承的原则是,对学生提的问题,除非非常确定,否则一定要退而求索,只有如此,才会用好教学平台促进自己不断进步。

2.3 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在国学课题开发过程中,如何处理旧有课题的问题?如果一个课题长时间使用而不更新的话,就会陷入要么课题失去生命力,要么自己对该课题产生厌倦心理,这就需要对旧课题不断更新。 《庄子的智慧与当代为人为事为官》是笔者最早开发的课题,有一段时间授课量极大,内容无暇更新,一想到讲庄子,甚至有厌烦情绪。之后笔者对《庄子》课程重新审视,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6]。最初备课时,笔者在反复通读、领悟庄子思想的基础上,将庄子的主要思想进行梳理,总结出几大精髓,比如,小惑易方大惑易性思想、处下思想、贵生思想、识人九征之法、关于用的思想、无己无功无名思想,统称之为《庄子的智慧与当代为人为事为官》,因内容过于庞杂,将其分为若干系列,分开之后每一部分似乎又与为人为事为官联系不大,造成逻辑上的混乱。同时内容太多,而在一个班往往只有半天课程,很多内容又用不上,非常纠结。因此在整合的时候,就从庄子思想之为人、为事、为官3 个方面入手,在这个框架下组织材料,非常顺畅,逻辑也很合理。在这次整合中,笔者更深刻研究庄子思想,在与老子思想不断比较中,发现庄子更为注重对生命的关注,因此在讲庄子时更注重其为人思想,在为人思想中,更加注重对生命的解读[7]。 由于关注点的集中,又可以将庄子的思想与道家其他代表人物以及儒家思想等作对比,将要讲的问题讲深讲透,使学员从更广视角和更高层面去了解庄子思想。

《中庸的智慧》 是笔者较早开发的另一个专题,为了讲好这个课题,笔者重新精读原著、参看古代大家评述,在此基础上重新备课,将4 个标题改为概言中庸,管窥一斑;解析中庸,领悟智慧;中庸精粹,广大精微;白刃可蹈,中庸可为。 简化了第二个问题,对于中庸思想精粹、怎样做到中庸,力争用中庸的原文来阐明,比如,中庸思想精粹,笔者用“至诚尽性,至诚如神”“隐恶扬善,执两用中”“和而不流,中立不倚”“素位而行,居易俟命”这些标题来概括;如何做到中庸,笔者用“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君子之道,暗然日章”“一善服膺,中庸可得”“慎思笃行,活用通变”这些标题来概括,无论在语言风格上,还是在逻辑上,都比较贴近原著[8]。 当然在授课过程中肯定还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时时注意修正,就一定会达到理想效果。

2.4 融会贯通,开发新的教学内容

这个问题讲的是如何拓展课题开发空间。 对于国学而言,新课题的开发不是冥思苦想出来的,而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出来的。 为什么这么讲,讲好国学最好的捷径是积累,如果仅凭看透一本书是很难适应培训需求的。在准备一个专题的时候,往往需要很多外围的知识来支撑。比如,讲老子,往近里说,需要联系庄子和列子;再扩展一点,需要联系韩非子,因为韩非子的《解老》和《喻老》两篇对老子思想的解释具有极高参考价值;再往远在,要联系诸子百家思想,同时要结合历史与现实。 虽然短短的半天课,信息量非常大,众多的信息还要进行取舍,用最贴切的材料来辅助课题。 因此一堂课背后积累的材料需要多多益善。积累意味着新的课题的出现。当为一个课题积累素材的时候,这些素材可能会产生新的课题。随着积累的增多,许多情况下可以根据需求来发课题,比如,将国学文化思想进行整合筛选,可以开发《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道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这样的话,课题开发空间自然就展开了,逐渐就形成了国学文化的课程体系[9]。

3 结语

在干部培训中开展国学文化教学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必须要把国学文化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起来,让国学教育常态化。综上所述,在干部培训中进行国学文化课程的推进,其根本在于积累。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然后知学、知悟,在教学相长中推进国学文化教学工作。 让干部真正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传播者,在社会上形成重国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风气。

猜你喜欢
中庸国学庄子
“垂”改成“掉”,好不好?
中庸自明
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以郑玄《中庸注》为参照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09:46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
学生天地(2017年1期)2017-05-17 05:48:13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中老年健康(2016年8期)2016-10-17 02:03:46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中国漫画(2016年3期)2016-06-20 06:32:48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庄子说》(十四)
中老年健康(2016年2期)2016-03-26 09: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