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华,王欣然,张晓雅,申琳
(1.河北农业大学财务处,河北保定 071000;2.河北农业大学文管学院,河北沧州 061100)
随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慕课(MOOC)成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和教学模式。 随之衍生的混合式教学,结合了线上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采用。该文将以混合式教学为中心,展开对混合式教学的效果建立评价系统,针对研究结果提出启示与建议,使得混合式教学体系更加完善。
混合式教学是影响教育教学的重要部分。 刘智勇[1]提出混合式教学的概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强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造网络学习环境,同时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大范围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同时也加强了教师引导、启发、教学监控的作用。 杨歌谣[2]认为混合式教学是打破了传统课堂进行理论教学界限,与教育部各类文件提出的教学方式符合。 混合式教学可以广泛促进教学模式的互动化,个性化以及移动化发展。
对于混合式教学的特点,来阳[3]认为混合式教学继承了慕课的优点,与传统课堂紧密相连,注重提高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质量,同时基于问题解决学习,形成线上线下翻转课堂。 在“互联网+”基础下,电子产品以及无线网络广泛普及,校方通过腾讯QQ,腾讯会议,雨课堂小程序,学习通与钉钉APP 等平台建立课程直播的方式,贴合当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兴趣,同时结合线下作业线下反馈等传统课程,二者紧密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的兴起,混合式教学模式无疑为当代教学提供新的方式。在线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推动学习者的学习由浅至深。 混合式教学动摇测试成绩作为一门科目教学效果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在学习技能、 学习态度等方面的提升进行综合评价[5]。该文旨在对混合式教学模式从定性与定量两方面进行评价,采用德菲尔法及层次分析法,探求混合式教学的真实效果及其存在问题。
在混合式教学评价过程中,评价指标的遴选是全程化、多元化和综合化的,评价指标的选取会直接影响到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选取评价指标时应充分坚持指标的整体性、差异性、代表性、可得性和可测性原则[3]。
2.1.1 课前预习评价指标
课前预习内容主要是学生在线上完成教师在学习平台上发布的学习视频与视频后的章节测验,学生可通过平台多次进行课前预习,会设置有微信群、QQ群、雨课堂、学习通等线上交流平台供师生课前交流。
2.1.2 课堂授课评价指标
教师的课堂授课是教师在线下或线上教授学生的教学方式,较为传统的即为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次数,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可以作为课堂授课评价指标。
2.1.3 课后实践评价指标
教师在每堂课之后会布置书面作业和小组实践活动,课后小组作品质量和提交书面作业的时间与质量可以作为评价指标。
2.1.4 期末总结评价指标
期末总结作为传统评价教学的评价指标在混合式教学中也不可或缺,将分为师生总结汇报和期末考核成绩两部分,教师与学生在学期末对该学期教学进行总结汇报,讨论教学与学习中的优势与不足。
混合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与教师的引导性,该文从学习过程和期末总结两方面开展评价工作,采用文献搜集法与德菲尔法,并结合教师日常教学,设立课堂预习、课堂授课、课后实践、期末总结4个一级指标,平台登陆次数、视频观看次数、课前测验情况、线上讨论情况、课堂互动次数、回答问题质量、课后作品质量、提交作业意愿、师生总结汇报、期末考核成绩10 个二级指标,建立混合式教学模式评价指标模型(见图1)。
图1 混合式教学模式评价指标模型
该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由图1 可知,模型为完全独立性结构,一级指标要素都各自有独立的、完全不同的二级指标要素。 目标层为“MOOC 背景下混合式教学的效果评价研究”,判断层为目标层的细化,即4 个一级指标,方案层是决策的备选方案,即10 个二级指标[4-6]。
首先采用德菲尔法,该项目组寻找在教育领域较为知名的专家,并筛选出10 余位后,匿名发送问卷,收集专家对于各项指标权重的意见后,将其进行整理、归纳、统计,再次匿名反馈,直至对评判指标得出统一的意见。 接着采用九级标度法,将指标量化,形成两两成对的数值判断矩阵,从而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 判断层对目标层的评判结果见表1。
表1 指标相对重要性比较结果
表1 判断矩阵简化矩阵A 如下:
同理,将混合式教学模式评价指标模型二级指标进行单层次排序后,对各个进行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求得CR 均小于0.1,故均通过一次性检验。
由于数值计算较为复杂,故该文采用AHP 层次分析软件计算混合式教学模式评价指标模型的指标,计算结果见表2。
由表2 可知,评价指标中,目标层的表现是判断层一级指标的集中体现,期末总结权重占比最大为0.466 8,故期末总结对教学效果评价最重要,与传统教学方式相同。 虽然课堂预习占比较小为0.095 3,但仍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方案层二级指标是判断层一级指标的细化,10 个二级评价指标中,师生总结汇报综合权重占比最高,故在一学期教学过程过后的总结对于学生及教师而言尤为重要。在观察课前预习指标中发现,线上讨论情况对课前预习质量评价占比较高,故应在进行线上教学时,尽量将内容生活化,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才能使课前预习效果更好。
表2 混合式教学模式评价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数据结果表明,MOOC 背景下混合式教学的效果评价符合实际教学现状,体现其科学性与可行性。
教学质量的提升一直是高校课程教学模式贯彻始终的目标。在混合式教学中,教师通过线上讲授的网络课对学生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授课教师选择的授课平台、 授课渠道以及授课内容都对学生的课堂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要保证授课平台的稳定性以及性能的充分运用,另一方面在于教师的授课内容上要注重知识的传递质量与效率。这就需要授课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保证课件的内容充实完整,并且通过影响因素分析,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手段来检测学生的课前质量,例如,教学平台登陆次数、 教学预习视频观看次数和课件检测答题情况等。
目前混合式教学逐渐被高校教师广泛利用,但如何将混合式教学有的放矢的利用,需要结合规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通过建立评价体系的研究表明,只进行一部分的影响远小于综合性作用,在笔者建立的评价系统中,发现当前教师相比课堂预习和课后实践更注重课堂授课与学习成绩,这两部分比重较大,导致教学评价体系失衡,因此高校应引导教师注重课堂预习(如平台登录次数、视频观看次数、课前检测情况)以及课后实践如课后作品质量,提交作业意愿等。
由效果评价研究中的10 个二级评价指标可知,在一学期教学过后的总结对于学生及教师而言尤为重要,但往往很多高校忽略了课后总结而注重于教学内容的传递过程,因此建议高校教师注重课后总结,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如课下约谈、线上调研等方式收集反馈信息,同时可以成立课后教学小组对“翻转课堂”的教学结构进行探讨,由此可以对反馈信息进行客观的反思总结,解决学生与教师的问题。
研究指标中表明,线上讨论情况对课前预习质量评价占比较高,因此在进行线上教学时,尽量将内容生活化,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才能使课前预习效果更好。教师应更注重以人为本的教师观,随时转换适当的身份与学生之间展开互动。 这提示教师在时代更替的同时要注重传统教师向当代教师的需求如学生的交流者,知识的讨论者所转型。 例如,在课堂时间外,教师可以通过雨课堂、QQ 等平台向学生分享课外知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实践,学生同样可以通过平台与教师交流形成“问题式学习”,将不理解的问题与教师在线交流学习。
在MOOC 背景下,教育教学正从传统教育方式逐步向“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育转变。 该文采用德菲尔法、层次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对混合式教育模式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发现混合式教育模式可以兼容传统教育的优点,更能推陈出新。该文指标模型进行权重的确定,分析对于影响教学效果的比例,教师可多重于对师生间的期末教学总结,重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工作,以使教育教学效果的优化。该文望能有利于今后高校教师的教学,为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借鉴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