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诚
(天津大学,天津 300350)
毛泽东“善于大胆运用传统题材写出新的诗意;善于创造性地点化前人的诗句和歌谣; 善于批判地继承传统诗词的表现形式。”他能够根据作品的内容去恰当地选择诗词格调,对诗词格律运用自如[1]。诗词中所描述的万里雪飘的长城、千里冰封的高原、横空出世的昆仑等这种雄浑壮阔的景象数不胜数。总的来说,毛泽东诗词具有意美、音美、形美的特点。
中国传统诗歌强调有节奏、平衡、对仗。然而,现代英语诗歌却具有风格松散、自由、语言简洁、意象清晰的特点。翻译大师许渊冲先生将闻一多先生的“三美”思想运用到中国古诗英译实践中,提出了自己的“三美”翻译理论,即“意美”“音美”“形美”。
“‘三美’的基础是‘三似’:意似、音似、形似。‘意似’就是要传达原文的内容,不能错译、漏译、多译。一般来说,‘意似’和‘意美’是一致的。但是有时‘意似’和‘意美’却有矛盾,并不一定能够传达原文的‘意美’。“意美”表示的是语言的深层结构,也就是弦外之音。
诗歌是用来唱的,有其节奏明显,韵律优美的特点。“音美”就是译文要传达原文的节奏以及优美的韵律,再现诗歌的“音美”。
诗歌有其特定的形式,有对偶句,有长短句。“对偶”和“长短不一”便是诗歌的“形美”。译者在翻译时要力求形式与原诗相仿,将原诗的“形美”表现出来。
从许先生的诗歌翻译理论看,意美在诗歌翻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果一个译者想要翻译一首诗,他应该考虑到原诗的意义。众所周知,完美的诗歌翻译应该忠实地反映原文内容。因此,译者必须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和诗人内心的思想或精神。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Our motherland so rich in beauty,
Has made countless heroes vie to pay her their duty.
这首诗写于1936年2月,当时中央红军成功地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而1935年红军长征接近尾声时,中国的政治形势已处在非常严峻的关头了。1936年2月,当毛泽东指挥渡河准备工作时,眺望茫茫北方的大雪,一口气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对祖国的大江大山有着特殊的感情。许先生把“江山” 译成“Our motherland”,反映了毛泽东同志对祖国的深切热爱。众所周知,诗中的“江山”也应指亲爱的祖国,强调情感,即诗人对祖国大江大山的深情。这一翻译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再现了原诗的意美。
此外,“折腰”的本意是低头弯腰。在这首诗中,“折腰”为折服、倾倒之意。不妨从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个“折腰”。首先,无数英雄被祖国的风景吸引,于是他们为之倾倒。其次,“折腰”是无数英雄被祖国的大好河山吸引,进而深深热爱祖国,自觉肩负起改造祖国的重任。如果考虑到当时国内形势,上边的第二种理解会更好。许先生把“折腰”翻译成“pay her their duty.”可谓非常巧妙。首先,“pay her their duty”意为履行他们的职责,与原诗“折腰”所表达地肩负起改造祖国的重任完全一致。其次,许先生用“her”表示祖国,将诗人对祖国由衷的热爱之情体现得淋漓尽致。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Brooding o’ver immensity there,
I wonder in this world so vast and dim,
Who decides who will sink or swim.
这首诗作于1925年。通过写景与忆旧,反映了毛泽东同志早期的革命思想和活动。他希望年轻人为我们的国家而奋斗。因此,他建议年轻人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一个美好的社会而奋斗,创造一个光明的世界。
在汉语中,“怅”的本意是惆怅、怅惘。但在这首诗中,它意味着诗人对生命的无限思考。“brooding”意思是沉思、思考。许先生将“怅”译为“brooding”是非常巧妙的一种处理方法。这样可以使诗人的沉思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将诗人这种沉思之美体现出来。“怅寥廓”意思是广远空阔,在诗中,它意味着宇宙的浩瀚无穷。在英语中,“immensity”的意思广大无限。许先生把“寥廓”译为“immensity”,以更好地反映宇宙广阔无边。许先生将“怅寥廓”译为“Brooding o’ver immensity there”, 不仅可以传达诗人的沉思之情,更将诗人对宇宙的浩瀚无穷的感悟表现得淋漓尽致。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意思是面对广阔无垠的天地,感慨油然而生,不禁思考谁将掌握祖国的命运。许先生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译为 “I wonder in this world so vast and dim, who decides who will sink or swim”。许先生在翻译中加了一个“I”,这更好地体现了诗人的主人翁意识和诗人的英雄精神,将诗人想要带领人们穿越黑暗、迎接光明的决心表现得很到位[2]。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Of the trying Long March the Red Army makes light;
Thousands of rivers and mountains are barriers slight.
The five serpentine ridges outspread like rippling rills;
The pampus Wumeng peaks tower but like molehills.
《长征》一诗是红军两万五千里战略转移和向抗日战场大进军伟大征程的光辉写照和热烈讴歌。它生动地描绘了长征那艰险壮阔的场面,细致地描绘了红军不怕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英雄精神。
在汉语中,“难”和“闲”有相同的押韵,即/an/。许先生把“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译为“Of the trying Long March the Red Army makes light,Thousands of rivers and mountains are barriers slight.” 在许先生的译文中,形容词“light”和“slight”的尾韵相同,这样可以再现原作的音美。除此之外,许先生没有采用直译法,而是采用了意译法。许先生的译文将音美与意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在翻译中是最为巧妙的一种处理方法。
第三句和第四句中的“like”是人们阅读时一种重复的音美。此外,原文的“浪”和“丸”不押韵,在许先生的译文中的最后一个词分别是“rippling rills”和“mole-hills”,不仅可以传达原文的音美,更可以创造更多的音美。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Wide, wide through the land flow nine streams full to the brim;
Long, long from south to north threads one line deep and dim.
Shrouded in frizzling mist and drizzling rain;
Tortoise and Snake hold the River in chain.
Where is the yellow crane in flight,
Leaving for visitors a site?
I pledge with wine the endless flood;
With rolling waves upsurges my blood.
毛泽东诗词中有许多重叠词。在翻译重叠词时,很难将原文的音乐美在译文中体现出来。在汉语中,“茫茫”“沉沉”“苍苍”和“滔滔”这4 组词均有各自的音美。人们普遍认为重叠词要比单个词更具有音美,那是因为重叠词听起来更加赏心悦目。许先生将“茫茫”译为“wide, wide”,既完美地传达了原作的音美,又营造了一种意美。同时,他将“沉沉”翻译成“long,long”也是很好地传达了原作的音美[3]。
在许先生的译文中,上阕前两句的最后两个词分别是“brim”和“dim”。“brim”和“dim”的尾韵是一样的。而原文中的“国”和“北”并不押韵,许先生的译文创造了新的音美。
山,
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
赖以拄其间。
Peaks
Piercing the blue without blunting the blade,
The sky would fall
But for this colonnade.
在许先生的译文中,原文一共有16 个汉字,译文是16 个英文单词,译文中的字数与原文一致。原文有四行,译文也是四行。除此之外,原文的前两行分别为1 个和7 个汉字,译文单词的数目与之完全对应。原文的第三行和第四行分别是3 个汉字和5个汉字,而译文由4 个英文单词组成。因此,许先生的译文在很大程度上再现了原文的形美。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Then spring departed in wind and rain;
With flying snow it’s back again.
Though icicles from beetling cliffs still hang miles long,
One flower sweet and fair is there among.
Though sweet and fair,with other flowers she won’t rival,
But only heralds spring’s arrival.
When mountain flowers run riot for miles and miles,
Among them she will be all smiles.(许渊冲,2015)
在原文中,上阕是四行,许先生的译文也有四行。虽然译文每行的字数与原文不同,但译文中的“rain”和“again”却有着相同的尾韵。同时,“long”和“among”两个词的尾韵也是一样的。因此,许先生的译文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原文的形美,更创造了译文所独有的音美。他把“飞雪迎春到”译为“With Flying Snow’s Back again”[5]。其中“again”用得很好,“again”是再一次的意思,表现出诗人对春天将要再次来临的无比喜悦之情,很好地传达了原文的意美。
原文的下阙有四行,许先生的译文也是四行。虽然译文每行字数都与原文都有不同字数,但是在许的译文中,前两行的最后一个词分别是“rival”和“arrival”,它们的尾韵是相同的,后两行最后一个词分别是“miles”和“smiles”,它们的尾韵也是相同的。此外,许先生用“run riot for miles and miles”来翻译“烂漫”,将山花盛开的这个过程表现了出来,让人产生无限的想象,犹如身临其境,再现了原文的美感[6]。所以,许先生的翻译不仅可以再现原文的形美,更可以创造性地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
许渊冲运用自己很高的文学修养,结合自己提出的“三美”翻译理论,在翻译毛泽东诗词的过程中,不仅再现了原作的美感,更是创造了美,将意美、音美和形美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在美感上不逊于原作的译文。
译者如果试图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时再现原作之美感,应当参照“三美”翻译理论,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在翻译实践的路上锻炼自己,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克服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异,从而翻译出可以很好传达原作美感的译文,将中华文化传播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