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红 阳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 100044)
生态文明作为新的更高级的文明形态,对文明的盛衰荣辱起着重要的作用,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1]自从生态文明理念被提出之后,就随着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完善发展,地位逐步提升。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成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一,被列为单独的章节专门阐述。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在逐步增强。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针对全国范围内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排查与整治,以多政策、大力度、严问责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这是党在新时代面临的新的经济形势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回应,既符合国情,也顺应世界发展趋势。
在2019年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生态文明建设已经纳入中国国家发展总体布局,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心向往之的奋斗目标。”[2]我们要加大力度保护生态系统,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个人有质量的生存至关重要,而且对民族的持续发展也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写进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生态的重视,也彰显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就像习近平所阐明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3]保护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我国以资本主义国家十倍的速度进行工业化建设,并在短暂的时间内赶上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步伐,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我们的快速发展令世界震惊,但工业化的建设对环境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也割裂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成为我们躲避不开的问题。生态环境自身较为脆弱,各种不合理的干预、开发、利用自然的行为都可能引起生态环境问题,这使得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多种多样,继而又造成了处理的复杂性。因此,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运用整体性思维,从系统上着手。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需要从顶层设计上加强对生态价值观的教育和宣传。我们党和国家对于生态价值观的灌输和培养不能只集中在政府部门和青年学生身上,而是需要将生态价值观理念深入推广到人民群众中去。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虽然局部有所改善,但是采取的治理措施还未到见成效的时候就又被新的破坏所困扰。我国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尚且如此,西方几百年的工业化发展更是给全球生态系统造成了不易复原的损害。地球只有一个,我们唯一的家园正面临着全球化的生态问题。我们在保护自己国家的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要积极寻求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我们解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时,从哲学角度出发更易理解生态文明,意识到人与自然不是索取与被索取的关系,它们是“生命共同体”,必须把两者看作一个整体,相互交融,不可割裂开来。人类现在不能只注重经济发展,不能坚持走以往的靠牺牲环境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的错误道路,若想寻求更长远的发展,必须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在生态保护红线内寻求自身的发展。如今,生态问题已成为各国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但是在具体实践方面,有些西方国家为了推卸责任,故意回避生态问题,甚至用绿色壁垒来限制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不仅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而且阻碍着发展中国家实现保护环境的目标。因此,我们要坚持推动国际合作,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绿色发展新格局。世界各国,无论大小强弱,都要树立共同体意识,自觉加强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实现绿色发展而不懈努力。
人依赖于自然界。马克思曾经说过,“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4]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本质上应该是和谐、平等、共生的。自然界为人类提供基本的物质资料和活动空间,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支持。而人的全面发展应对自然的尊重、顺应和保护也更上一层楼。迈进了新时代的我们,也应该通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
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与大自然可再生资源的有限性存在着矛盾,而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受人的主体性、发展才是硬道理等观念的影响,人类只看眼前发展、不顾后果地开发利用自然界,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难以挽回的破坏。从一开始追求经济发展的“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再到现在注重生态保护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种关键性的变化体现的是我们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辩证关系之认识程度的不断深化。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是经济高质量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注意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追求经济绿色的增长,从而让绿色成为发展的底色,要求我们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利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才能造福子孙后代。
“生态治理必须遵循规律,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统筹兼顾, 打造多元共生的生态系统。只有赋之以人类智慧,地球家园才会充满生机活力。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们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更要有持之以恒的坚守。”[2]近年来,随着各项环保法规以及措施的颁布、完善,人民群众宏观层面的环保责任感逐渐被唤醒,但落实到具体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人民的生态优先意识仍有一定程度的欠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的实践中必须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全社会范围内凝聚生态优先共识。
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系统性的绿色变革,首先,要借助社会道德建设的力量。让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之中,环境治理成果每个人共享的同时,破坏环境的风险与代价,也是每个人都要承担的,因而我们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小环境、小家园,而不顾他人。人人都享有生态权益,树立生态优先共识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义务。此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国家对生态环保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大局中去把握,就要确保建立广泛的环保统一战线。只有凝聚起最广泛的生态优先共识,汇聚强大的生态合力,才能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进展,推助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生态环境的保护,除了人类的切身实践之外,更离不开科技的支持。以科技创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转型升级,这不仅关系着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更关系着人与自然的和谐永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是我们实现绿色发展的必走之路。
传统工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时代的绿色发展也需要科学技术的研发。只有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才能更好地实施长效生态安全预警机制,使预测更加科学准确,减少对人力物力的浪费。科学技术的创新还有助于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从而使废弃物的排放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新能源、新工艺的使用,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都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如今我国的科学技术已经非常先进,以后更要注重清洁能源的生产,尽量少用天然气、石油、煤矿等不可再生资源。发展清洁能源不仅是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5]。清洁能源的发展不仅有利于节能减排,而且还有助于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6]。
科技创新不但能改进人类的生产方式,而且也可以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技术创新会使人们的认识论发生变化,一旦人们的认知改进,相应地也会革新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从而推动新的价值观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人们形成生态伦理观。
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要依靠科技创新,开启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进一步在治理和修复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要以科学技术的支撑,加快发展绿色农业、工业、服务业体系,以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来转变资源的利用方式,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同时用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促进生态良好发展的同时推助经济的发展,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赢。
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使人们摆脱过去盲目发展经济而不顾自然环境的错误行为,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则需要根据生态文明的发展程度来评价。总而言之,要发挥生态文明建设和产业结构的相互影响,共同发展进步,推动生态化产业的发展。
新时代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更注重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到经济产业的发展之中,即我们经济的发展不能突破生态红线,在生态环境的可承受范围内进行活动,这就需要我们建立并贯彻长效生态预警机制。
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污染源排放状况、潜在的环境风险等,都需要进行环境监测。首先,健全、完善信息互联互通机制,实现大气环境信息共享。其次,建立应急预警联动机制。包括对重污染天气等的应急预测。这种联动机制会对重污染天气进行监测、预警,科学发布信息的同时也会与环保部门密切联系并关注天气状况,以采取科学措施抑制重污染情况的延续。最后,建立评估协调机制。可同其他区域联合开展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评估,强化重大规划与重大工程的协调,共同建立科研开发和业务合作交流培训机制。
信息共享与应急联动机制的完善和实现要求各级气象部门、环境保护部门高度重视污染天气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部门,加强督导,保障重污染天气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工作有序进行。
预警一般是对危险的一种提前警报。比如对环境污染、自然灾害、人为活动等对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和危害性,进行分析并判断出生态状况是否安全,最终向社会发布预告。这是生态安全中的重要一项。预警是一种预防式的管理,也是一种生态安全的思维方式。通过预警的方式,警觉未来可能发生的自然风险,立足于现在,着眼于长远,对实现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只有长效生态预警机制的全面建立,才能充分发挥其在经济生产生活中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预告和警示作用,才能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修复生态环境。我国在生态预警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理论方面尚不完善,方法也不够成熟。要健全理论体系,同时完善预警机制。对某些地区已经建立的生态预警机制,要去除之前的不合理成分,补充时代精神,将其改造为长效生态预警机制,使其更具有时代性、可操作性。对未建立生态预警机制的地区要敦促其建立并实施,支持绿色生态经济发展。
我们对原始自然的开发经历了从利用到改造再到征服,大自然的反扑也接踵而至。习近平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3]我们要在整个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历程中,培育一定的生态思维和生态逻辑,切实贯彻长效生态预警机制。在正确意识的指导下根据各个地区的情况因地制宜、因地制宜的实施长效生态预警机制。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地理特色,贯彻生态预警机制时也要综合考虑各地的实际情况,切不可盲目落实。同时,预警机制的落实也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提供保障,我们在探索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和谐时,也要加强法制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最为可靠的保障是“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7]。
我们要坚定地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做好打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的准备,并且坚定一定能打赢的决心。对那些生态环境资源承载能力比较弱的地区,要切实采取措施,除了要尽力保护其生态的脆弱性之外,还要加大毁坏生态环境的惩戒力度。使人们感受到长效生态文明预警机制的重要性,在生产生活的不同方面自觉主动的落实,以人们的自觉行动来减少破坏行为,从而改善生态环境。无论如何,切不可放松或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只有赋之以人类智慧,地球家园才会充满生机活力。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们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更要有持之以恒的坚守[8]。近年来,中国一直在探索新的实现路径以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用实际行动来描绘生态文明的蓝图。现阶段,如何提高国家绿色创新与发展的能力是我们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要加强生态文明的战略定力,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坚持绿色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永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