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纸片人为“百变”老师——解锁具体化表达
教会孩子写好故事,首先就是要学会具体化表达。
语言、动作、表情、心理是写作教学始终要提的几个关键词,可是对于低年段的孩子来说,这几个词是晦涩难懂的,也是空洞无趣的。为了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到这些描写带来的魅力,教师将自己作为教学素材,打造一位“百变”老师。
1.身体动作你来猜
教师首先让学生画出自己,并做一个“唤醒木头人”的游戏,引导学生从上到下说说老师身体的部位,说出一部分,教师身体的那一部分就动一动。接着让学生说说这些身体部位都能做些什么,学生通常能说出眼睛看、耳朵听、嘴巴说、手来拿、脚来走这种最为常见的内容。此时,教师通过做表演猜动作的游戏,拓展学生的认识,如眼睛还能瞪、盯、眨、瞄、闭;嘴巴还能嚼、噘、吃、吞、咽、咧等;手可以打、推、拉、拍、牵等;脚可以踩、踢、踹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进一步启发学生观察容易忽略的头脑、心脏、眉头等,并趣味小结:老师再也不是木头人了,而变成了嘴巴会说话、表情很丰富、心中有想法、身体会动作的大活人了!趁势,引导学生关注,“写话就像变魔术,要把纸上的‘纸片人’‘木头人’变成老师这样活蹦乱跳的人”。
在观察老师身体的过程中,学生就种下了细节描写的种子,知道了如何更细致地观察一个人,在写作中,自然而然地就让人物动起来,说起来,想起来,表情丰富起来。
2.心情活动你来猜
结合学生们挖掘出来的动作,教师再往前走一步,让学生根据动作猜心情或活动,如“瞪”可能是生气,“瞄”可能是在偷看,“踢”可能是在玩球,“噘嘴”可能是撒娇等。学习了这些词的具体用法后,当学生回到写话的情境中,自然也会更妥帖、更恰当地进行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