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莹莹
(宁波财经学院,浙江宁波315175)
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存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往往不能建立有效的沟通的问题。具体表现有三:一是教学的过程中趣味性不够,课堂互动不足,教学基本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无法有效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获得感不高。二是学生普遍不愿接受理论性强,教学内容相对枯燥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三是学生对课程重视度不够,认为马克思主义对于现阶段的他们来说,现实的指导意义并不大[1]。只是需要大概了解即可,无须深入学习。
行动学习法产生于欧洲,创始人是英国的瑞文斯(Reg Revans)[2]。行动学习法是众多的学习理论中实践效果最为明显的一种,在各类组织和机构的人员培训中得到而来广泛的应用[3]。促动技术是行动学习得以成功的前提[4]。促动技术是一种激发团队智慧、促进群体共识、提升团队整体执行力的技术。将促进技术应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有助于学生在促动技术指导下,在行动中学习,通过实践的行动以及思考来提高学习的效果,而且这种学习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不仅能够提高个体的学习效果,还能够促进团队成员之间合作能力提升。
打破传统的以教师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科学设计讲课内容,将促动技术中聚焦式会话法、群策群力、团队共创、开放空间、未来探索等技术引入课堂教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在行动中学习,通过团队实践的行动以及思考来提高学习的效果。培养具有一定的能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总教学课时为48课时,3个学分。课程教学分为大班集中授课32课时+小班研讨16课时。该项目主要针对大班集中授课内容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具体为:绪论部分主要讲授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分为3讲,主要利用促进技术——聚焦式会话法(ORID),进行知识点复盘,以及小组实战演练。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主要讲授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分为3讲,主要利用促进技术——聚焦式会话法(ORID),进行知识点复盘;利用促进技术——群策群力进行小组实战演练。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认识论,分为2讲,主要利用促进技术——聚焦式会话法(ORID),进行知识点复盘;利用促进技术——团队共创进行小组实战演练。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主要讲授社会结构、社会发展动力、社会发展主体,分为3讲,主要利用促进技术——聚焦式会话法(ORID),进行知识点复盘;利用促进技术——世界咖啡进行小组实战演练。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和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均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内容,共分为2讲,主要利用促进技术——聚焦式会话法(ORID),进行知识点复盘;利用促进技术——开放空间进行小组实战演练。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和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均为科学社会主义模块内容,分为2讲,主要利用促进技术——聚焦式会话法(ORID),进行知识点复盘;利用促进技术——未来探索进行小组实战演练。
促动(facilitation)原意是“让事情变得简单”。特指在教学活动、会议、工作坊这些群体互动过程中,特指促进人们真诚交流、群策群力达成有效共识与高质量决策的过程[6]。促动技术(facilitation skill)是一种鼓励所有人参与、激发人们的参与感与创意的方式,是通过流程促进人们达成共同目标的艺术[4]。该项目重点以聚焦式会话法的具体应用进行案例研究。
聚焦式会话法(Focused Conversation Method)是一门提问的技术。通过一层层地提问,让人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和思考。这些提问的答案,会协助参与者向内反思,同时找到下一步的行动计划。聚焦式会话法的4个层面:数据层面(Objective,简称O)、体验层面(Reflective,简称R)、理解层面(Interpretive,简称I)、决定层面(Decisional,简称D)。数据层面(O),指对那些关于事实和外部现实的提问。主要由感官获得,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闻到的、尝到的、回忆到的等,这些问题得到参与者客观的信息。体验层面(R)指对那些立即唤起人们对接收到的信息产生内在反应的提问(情绪、情感、记忆或联想)。这些问题促进参与者进行阐述:情绪的反应;他们对某些事情或话语感觉(如什么令他们生气、兴奋、好奇、恐惧等);与过去经验的联想等。理解层面(I)指那些挖掘出意义、价值、重要性和含义的提问(提炼出对事件的理解和价值)。这些问题强调:意义与目的、信仰;重要性与价值;参与者过去的经验对当前问题的分析。决定层面(D)是让人们能够对未来做出决定的提问(新的发展方向)。这些问题指出:我们可以立刻做什么;我们将会有什么创新性做法;我们如何开展行动[7]。
聚焦式会话法应用于绪论部分的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讲授结束之后,目的是让学生在聆听教师讲授的基础上,深入了解马克思,并以实际行动向马克思学习。具体应用情况如下。
促动前:(1)教师讲解聚焦式会话法的内涵和主要步骤;(2)发放促动工具:便利贴,每人12张;彩色笔,每组12支;空白桌布,每组一张。(3)小组学生确定促动师、计时员、记录员、报告员。(4)桌布绘制。在促动师带领下,小组群策群力创造促动桌布。(5)确定团队名称、团队口号。(6)桌布展示,教师点评。
促动中:大约20 min。一共4轮提问,每个学生必须将答案写在便利贴上,小组分享,并分类粘贴后,形成小组共识度最高的答案,写在桌布上,即可进入下一轮提问。
第一个问题:针对课程内容的学习,我还记得关于马克思的3个关键词是什么?(每人将个人答案写在便利贴上,在促动师组织下,进行分享,由记录员张贴在桌布上,分享完后,在促动师带领下,找出小组共识度最高的3个关键词,作为小组收获,由记录员记录在桌布上。)
第二个问题:第一次接触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我的情绪反应是什么?(每人将答案写在桌布上,并分享)
第三个问题:我应该向马克思学习什么?每人写出3个关键词。(做法同问题1)
第四个问题:在未来一个月内我们可以立刻有所行动的是?每人写出3个行动方案。(做法同问题1)
促动后:(1)小组汇报分享。由报告员牵头,全员参与。(2)团队合影。要求全体成员与桌布成果合影,并上传云班课。(3)教师总结。(4)学生课后践行。
聚焦式会话法已应用于2017级约4 000名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学习,通过学习,学生掌握了提问的技术,并能将聚焦式会话法应用于影片分析、思想汇报写作、读书报告会等方面。
促动技术通过聚焦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头脑风暴法、可拓建模法等进行思考问题,且将思考结果记录到便利贴上。设置逐渐深入的问题,让学生针对问题从感官感受认识思考开始,逐步深入到深层理性认识思考,最后落实到行动计划实施[8]。是一个从实践—认识—实践的过程。创新思维方法的应用又进一步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学生基于共同话题,通过一步步地逐渐深入的思考,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深化,达到内化于心。
促动流程的有效开展需要团队预先设定“一师三员”:促动师、计时员、记录员和报告员。促动师是关键人物,Ta通过有效的促动技术,让课堂培训、在线学习的内容借由架构性、步骤化的方法,帮助参与者共享学习心得,并通过深入思考,转化为个人下一步行动方向[9]。技术员,把握每个环节、每位参与学生的时间,保障促动环节按时完成。记录员负责在桌布上记录每个学生的发言关键词。报告员负责带来团队做团队成果的汇报。“一师三员”有效配合,让团队聚焦问题,进行促动思考,连接同学智慧,形成团队成果并展示[10]。
传统的思政课堂研讨,往往是个别学生的表演现场,多数学生看、听、鼓掌。在促动的思政课堂,全体成员均需参与课堂学习,聚焦问题,通过个人思考或者团队成员启发思考出个人观点,在便利贴上写下自己的观点,之后团队成员进行观点交流,形成团队共识观点,最后在报告员的带领下全员参与成果汇报。每一个环节都是所有人共同参与、共同完成[11]。促动真正让学生全员参与课堂学习,让课堂“活”起来。
思政课往往具有育人的隐性化、长期性等特征,无法像专业课一样,通过课堂学习,掌握具体知识,能直接应用到现实中去。因而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尤其是即使获得感很低。将促动技术引入思政课堂,通过团队促动学习,共创成果。学生的个人学习观点、基于个人观点基础上形成的团队共识观点,在每次课堂上都会以最直接的、看得见的方式呈现在大大的促动桌布上,学生即使获得感瞬间可以得到满足[12]。而在整个思考过程中,知识的内化、团队的交流,自主学习、团队学习、共创学习有机结合,极大提高学生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度。
思政课往往存在着课堂听的“斗志昂扬”,课后随即“束之高阁”的“知”“行”脱节的问题。促动的实质在于通过促动将知识潜移为行动计划,并在促动结束后落实执行。将促动技术应用于思政课,让学生聚焦真实问题,参与互动交流,现场共创行动计划,课后再按计划实施,真正实践起来。且学生自己提出计划,团队形成共识,再互相监督执行,其实施成效远高于被动的、命令式的任务布置。通过共创行动计划的实施,也有效提高学生能力到实践落地的有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