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高的《老人与海》

2020-01-01 12:33姜宇迪
文化学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老人与海崇高康德

姜宇迪

一、研究背景

美国著名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渔夫连续84天没有打到鱼,但他没有放弃,终于在第85天打到一条大鱼。老人与鱼展开激烈斗争,历时两天两夜征服的大鱼却被鲨鱼瓜分,只剩一副鱼骨。作为20世纪世界文坛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之一,《老人与海》所受的关注只增不减,相关研究主要从文学、宗教学、心理学、生态学、语言学等不同角度分析该小说,但是几乎没有文章用康德的美学理论分析《老人与海》。本文将以康德的崇高论为基础,从数量的崇高和力量的崇高两个维度阐释小说中的强力。

二、“崇高”论的发展

(一)康德之前的“崇高”

“崇高”是西方美学史上的重要概念,最早系统论述“崇高”的是古罗马作家朗基弩斯,他影响力较大的著作是《论崇高》。朱光潜先生说过,《论崇高》的“作者是谁、写于哪个世纪,现在还很难断定”[1],但至今大部分学者认为这部书是朗基弩斯所作。朗基努斯从修辞学角度提出五种崇高风格:“‘掌握伟大思想的能力’‘强烈深厚的热情’‘修辞格的妥当运用’‘高尚的文词’和‘把前四种联系成为整体的’‘庄严而生动的布局’。”[2]朗基努斯还提出“崇高风格是伟大心灵的回声”[3],此后这一概念被不断赋予新内涵。

英国作家艾迪生对“崇高”进行深入思考,认为想象的快感分为两类,“一类是完全来自于眼前对象的初级想象快感;另一类是来自于视觉对象的形象的次级想象快感”[4],前者是对象直接带来的,后者是回忆中的。他认为快感的来源是“伟大非凡或美丽事物的景象”[5],这些事物能激起人内心的崇高感。这样的景象如一望无际的大海让人感到恐惧中的愉悦,他的观点对伯克和康德产生了深远影响。伯克更重视感性,清楚地区分了美与崇高,他认为不致命的让人恐惧的事物是崇高的来源,他在《论崇高与美——关于崇高和美概念起源的哲学探讨》一文中正式将崇高归于美学范畴。

(二)康德的“崇高”

康德的崇高论批判继承了前人部分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他也将美和崇高进行了对比,认为二者既相同又不同。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能给人带来快感,符合主观意愿;不同之处在于美是纯享受,是事物直接带来的视觉上的愉悦,而崇高是由恐惧悲愤等痛感转化而来的快感。他认为:“‘崇高’使我们的生命力产生一种被阻碍的感觉,而接下来便是一种更强烈的生命力的迸发,从而消弭这种阻碍。”[6]即美是客观的美,崇高是主观的崇高。

此外,康德将崇高分为数量的崇高和力量的崇高。前者特点是事物体积无限大,后者特点在于事物引起恐惧和敬慕的强力。数量崇高的大不用数学上或其他外在标准衡量,对象本身就是大的代名词,如汪洋的大海、高耸的山峰。康德定义力量的崇高为“一种越过巨大阻碍的能力。如果它也能越过本身具有威力的东西的抵抗,它就叫做支配力。在审美判断中如果把自然看作对于我们没有支配力的那种威力,自然就显出力量的崇高”[7]。力量的崇高虽然也源于自然,但是指人的道德品质,比如人在面对恐惧时表现出的与之抗争的强大力量,或者面对自然灾害时表现出的众志成城的决心。

三、《老人与海》中数量的崇高

(一)大海数量的崇高

康德提出,数量的崇高特点是对象的绝对大,这种大不是用某种工具测量出来的。大海无边无际,神秘莫测,给人一种无法企及的壮阔感,让人顿时感觉到自身的渺小,这便是数量的崇高。《老人与海》中的海孕育万物生灵,既温柔又凶狠。风和日丽时,老人在海上看日出日落、观月隐月现,在璀璨星辰之下与鱼鸟为伴、同万物对话,生活惬意。但海洋的不确定性也远非人能控制的。比如大海有时会设置障碍,不让老人轻松打到鱼,马林鱼的反抗和鲨鱼的袭击都体现了这一点。老人在海上的两天就是他起起落落的一生的写照,先是打到大鱼,得到一时胜利,但最终成果被瓜分。大海是老人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为他提供大鱼、准备劲敌,是他展示勇气和力量的场所,因此说这片海是老人的人生舞台,也是他的战场。老人不仅从大海中获得生存资源,还因大海获得朋友和对手,他的喜怒哀乐、成败荣辱都与大海息息相关。

(二)鲨鱼数量的崇高

小说中同老人抢夺战利品的鲨鱼是老人强劲的对手,老人前后经历了五次鲨鱼的袭击:第一次是一条灰鲸鲨,第二次是一条加拉诺鲨和一条铲鼻鲨,第三次是一条铲鼻鲨,第四次是两条加拉诺鲨,第五次是鲨鱼群。小说这样形容第一次的灰鲸鲨:“它不顾一切地很快窜上来……他有时迷失气味,但总会重新嗅到,或嗅到一点他就飞快跟上……他生就一副好体格,游得最快,高耸的脊鳍像刀子划破水面……他游得那么快,武器齐备,所向披靡,老人看见他便知道他毫无畏惧、为所欲为。”[8](1)原文为英文,本文为作者自译。以下凡出自本书的引文,均为作者自译。第二次有一条鲨鱼临死时还把咬下来的肉吞了下去,第三次的铲鼻鲨来势汹汹弄断了老人的刀。小说中的各类鲨鱼都身形庞大,速度快,嗅觉灵敏,鲨鱼的大不只是感官上的恐怖,也给人一种心理上的距离感。鲨鱼一次次袭击老人,先后让老人弄丢鱼叉、弄断老人的刀。老人也没有客气,一次次用鱼叉刺向他们的眼睛,即便遭受如此酷刑,鲨鱼依然坚持作战,可见它们惊人的勇气与力量。它们无处不在,即便单个鲨鱼会死亡,大海中无数的鲨鱼作为群体是不会消亡的,每一次袭击也都不会是最后一次。老人面对未知又不受控制的鲨鱼群,无法进行充分预测,恐惧敬畏之感油然而生。

四、《老人与海》中力量的崇高

(一)小男孩力量的崇高

力量的崇高主要是指人的道德品质,小说中的小男孩马诺林是老人唯一的温暖依靠。老人独自出海时一直说要是小男孩在身边就好了,由此看出马诺林对老人很重要,是他的好帮手,也是精神支柱。他刚开始跟随老人打鱼,后来被迫离开,但他还是经常帮老人。作为孩子,马诺林表现出他这个年纪少有的沉稳成熟。他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问老人要不要给他生火;他帮老人买鱼饵;老人睡着时,他捡起旧军毯为老人盖住双肩;他给老人带饭,听到老人说不饿,告诉他不能只打鱼不吃饭,还说“只要我活着,你就不能饿着肚子去打鱼”[9];他还对老人说“你去睡觉,明天早上才有精神”[10];男孩还经常鼓励老人,说他是最好的渔夫;老人被鲨鱼打败后,小男孩“拿着热咖啡走进老人的窝棚,坐在他身边等他醒来,老人快醒了又睡过去,孩子就去借柴火热咖啡”[11],并告诉别人不要打扰老人;在得知老人失败之后,小男孩不顾家里反对,决定要再次和老人一起打鱼,以微薄的力量挑战家长的权威。种种细节表明,男孩细心善良、能量很大,对于老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存在。马诺林对老人诚挚的感情让人动容,他的成熟勇敢亦让人肃然起敬。

(二)老人力量的崇高

小说开头便交代老人圣地亚哥连续84天没打到鱼,小说从第85天开始写,但是读者可以想象那84天绝望焦躁的心情。然而老人依然在坚持,终于打到一条大鱼,却不幸被众鲨鱼瓜分,只剩下鱼骨。老人一直同众鲨鱼斗争,装备工具不断减少,鱼叉丢了,刀断了,手受伤了。老人说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12]老人是典型的“海明威式英雄”,面对挑战不放弃、不畏惧,即便最终没能达到目标,他依旧坦然面对,展现出重压下的优雅。老人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但他并不是失败的。“在人生的道路上,‘失败’这个词还有另外的含义,即是指人失去了继续斗争的信心,放下了手中的武器。人类向限度屈服,这才是真正的失败。而没有放下手中武器,还在继续斗争,继续向限度挑战的人并没有失败。”[13]因此,老人不仅没有失败,反而是成功的,他突破了自己的极限,是真正的英雄。老人表现出来的是奋斗的勇气、人的尊严和自由,值得尊重。在这样残酷的现实和悲惨的命运中,抗争是如此优雅高贵。面对84天单调的失望、鲨鱼群的强悍,老人没有退缩,因此,真正获胜的是老人坚定的信念,也是最能展现力量的崇高的一面。强大的对手激起了老人的斗志,使他内心的力量超过对手,这种精神上的崇高已经足够让人敬畏。

五、结语

海明威在有限的篇幅中做到了数量崇高与力量崇高的完美结合,简单的情节配上普通的人物却给人带来极大的震撼。王小波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一书中评论《老人与海》:“在这本书里,只有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故事和纯洁到如同两滴清水的人物。然而,它却那么清楚而有力地揭示出人性中强悍的一面。在我看来,再没有什么故事能比这样的故事更动人,再没有什么搏斗能比这样的搏斗更壮丽了。”[14]《老人与海》将自然的强悍与人性的光辉展现得淋漓尽致,书中老人与小男孩的品格让人满怀敬畏之感。

猜你喜欢
老人与海崇高康德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与海明威
艺术百家
漫画
谈康德道德哲学的现实意蕴
自然观视野中《老人与海》的生态批评解析
Yangjiabu : 500 Years of Pride, Paintings and Kites
The 11 Well-known Kite Families in Weifang
The Four Crafts of Kites
The “Crane and Celestial Boy” K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