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工程震害与抗震措施探讨

2020-01-01 09:53
四川建材 2020年8期
关键词:土质剪力土层

刘 江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公路事务中心,广东 清远 513200)

1 地震震害概述

我国地域辽阔,属亚洲板块,位处太平洋板块边缘地带,历年来地震频发,因地震造成的结构物毁坏数不胜数。面对地震灾害,如何提高结构物抗震能力、减轻震害的受损程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笔者认为将结构物抗震列入一个专门的课题来研究具有非凡的意义。据分析,受震害影响往往是由于地基土液化,在地震波驱动下产生纵向或横向运动,使结构物基础产生位移、倾覆、折断,使建于其上部结构受力失衡,导致整座结构物解体、垮塌、断裂。可见,做好基础工程的抗震措施对提高结构物抗震能力非常重要。

2 地基与基础震害

地震是地壳板块运动的体现,灾害发生时主要以地震纵波和横波的方式释放能量。在地震波巨大能量的驱动下地基土产生运动,对结构物的基础产生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甚至由于土体的剪力下基础发生断裂、倾斜等震害。

2.1 地基土的液化

地基土的液化集中体现在砂土类土质的液化,由于砂土类土质塑性指数一般低于3。塑性指数越小,说明土的颗粒越粗,可塑的范围越小,在外力的作用下砂土类地基土迅速发生液化现象,建于其内的结构物基础随之发生流动性的运动,对扩大基础而言将发生震沉或水平位移,对桩基础而言在地基土水平剪力的作用下容易发生倾斜甚至折断,进而危及结构物的上部结构,扩大地震的损坏程度。

2.2 地基土发生挤压变形

我国的地质构造比较复杂,一般而言,在竖直方向、密度较低的土层往往置于密度较高的土层之上,在褶皱岩层里土层甚至存在密度高低交错现象;在水平方向的相临区域,存在密度差异的土质更是多不胜数。在地震作用下,在相临区域高密度土类一旦发生水平和竖向位移,运动的方向只能向低密度土类(如淤泥质等软弱土体)进行,土体受挤压产生变形,那么建于高密度土类上基础发生震沉,而相反的,建于低密度土类上的基础发生竖向上升。对于跨越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密度地基土的结构物,如大型桥梁,那么随着基础的上升或下沉、位移等震害,桥梁上部的梁体结构也相应发生错台、搓挤现象,最终导致梁体垮塌、折断、拱起等震害。

2.3 地基土运动改变地下水位

地基土尤其是砂土类土层在震沉过程中发生液化,极大地挤压了地下水的空间,地下水压瞬间增大只得向上反渗,从而加速了砂土类土层的液化进程,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塑限指数较低的砂土类地基土整体性面临崩溃,地基土失稳,进一步危及建于地基土内部的结构物基础,在巨大的土层剪力下基础容易发生平移、沉陷、倾斜、开裂、折断等震害,最终影响整座结构物的安全性能。

2.4 基础的其他震害

在地震短时间释放巨大能量的过程中,上边坡发生坍塌、泥石流等震害,对道路、桥梁、楼房产生的冲击往往也是毁灭性的,其中包括上部结构和基础结构,在土体的横向推力作用下,上部结构垮塌、开裂、变形、倾覆,扩大基础结构整体被推移、开裂、倾斜。桩基础承台、系梁的混凝土接口受力薄弱处断裂等机械性损伤。

3 基础工程的抗震措施

3.1 做好设计前期地质水文勘察工作

地质水文勘察是后续设计方案决策的重要依据。在开展地质钻探的同时进一步对土质进行必要的试验,土质试验的项目有天然含水率、标准击实试验、CBR试验、塑限、液限,土质变化较大时开展相对密度、颗粒分析、易溶盐含量、有机质含量、冻胀量、膨胀量等试验。

3.2 设计方案要做好风险控制

现行的结构物抗震设计规范有很多,包括公路工程、铁路工程、公路隧道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城市桥梁工程、建筑工程等建设领域。在设计满足抗震要求的同时结合地质水文条件,对地质稳定风险较大的区域优先采用合理规避的措施,确实无法避免,设计方案应当采用桩基础或沉井基础等深层基础,基础周围区域采取加固土体等抗震措施,全面提高基础周围土体的整体抗震能力[1]。

3.3 提高软弱地基及可液化土地基的抗震性能

1)改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对于软土地基的处理,一是采取垫层和浅层处理,使用碎石、砂砾、石屑、矿渣、粉煤灰、抛石等稳定材料按照施工规定进行换填;二是采用粒料桩、粉喷桩、浆喷桩、水泥粉煤灰碎石桩等加固土体;三是采用化学加固法,如碱液加固法、电化学法、化学锚栓化等方法,改善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不建议使用竖向排水体、真空预压、地基隔离墙、强夯等,以排水、隔水优先,不以固结土体为目的方式。在地震灾害面前此类方法由于土体的运动,整个地基连同基础很容易瞬间瓦解。

2)采用深层基础。所谓深层基础包括桩基础和沉井基础,深层基础的优点是直接穿透软弱土层,利用土体与桩身的摩擦力或坚实岩层提供的端承力,直接支承上部结构的荷载。若非遭遇巨大的土体运动产生的水平剪力造成桩身折断,此外足以应对地震的纵波震害。

3)减轻荷载、加大基础底面积。通过减轻结构物的质量或者加大基础底面积,减小单位水平面积的压强,在提高结构物抗震稳定性能方面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减轻荷载,上部结构可以通过使用空心预制梁板,下部结构采用沉井深层基础,对于扩大基础和加大基础底面积,减小单位水平面积的压强,保障地基土能够提供富余的承载能力,减轻地震的震害影响,从而提高结构物的抗震能力。

4)增大基础埋置深度。在抗震区域,除岩石地基外,天然地基上的箱形和筏形基础的埋置深度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5;高层建筑基础的埋置深度应满足地基承载力、变形、稳定性和抗震设计要求。扩大基础、桩筏、桩箱基础的埋置深度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8,位于岩石地基上的高层建筑,其基础埋置深度应满足抗滑、抗震的稳定性要求。

基础必须埋置在地下水位以下时,应采取地基土在施工时不受扰动的措施[2]。当基础埋置在易风化的岩层上,施工时应在基坑开挖后立即铺筑垫层。当存在相邻建筑物时,新建建筑物的基础埋置深度不宜大于原有建筑基础。当埋置大于原有建筑基础时,两基础间应保持一定净距,其数值应根据原有建筑荷载大小、基础形式和土质情况确定。

3.4 基础本身的抗震措施

基础本身要提高抗震性能,一是在施工前做好地基承载力的检测,确保地基有富余的承载能力,地基土能提供足够的承载能力,地基土本身即有一定的抗震能力,才能保证建于其上的结构物基础处于稳定的状态;二是保证基础本身的混凝土强度,只要地基土能提供足够的承载力,周边土体稳定,面对地震灾害基础才能不发生断裂、解体等震害;三是提高土体运动最高剪力部位的配筋密度,比如竖向不同密度土层的分界部位、冲刷线部位、混凝土连结部位等,提高地震发生时最高剪力部位的配筋密度,可以有效抵抗最不利受力,从而达到最大程度的保障作用。

4 结束语

地震灾害防御是地震发生前应做的防御性工作,对各种结构物进行相应的抗震设防,在设计前期充分做好地质水文勘察工作,全面掌握工程地质资料,适当跨越软弱地基、采用高抭震的基础或通过加固、提高地基的承载稳定能力,使其在破坏性地震中不损坏、不倒塌,这也是避免人员伤亡的关键,对人类防范地震灾害起到积极的作用。

[ID:010044]

猜你喜欢
土质剪力土层
土钉喷锚在不同土层的支护应用及效果分析
集中荷载和均布荷载作用下悬臂箱梁剪力滞效应试验
鱼腹式钢箱梁横向剪力滞效应分析*
关于散货船剪力修正的思考
土层 村与人 下
土层——伊当湾志
土层 沙与土 上
有轨电车钢-混组合曲线梁桥剪力钉受力分析*
公路土质路基工程施工探讨
公路路基施工中过湿土的施工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