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域下的中医药文化发展思考

2020-01-01 04:04:25胡燕萍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30期
关键词:文化观中医药马克思主义

胡燕萍

(成都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 611137)

文化是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动力,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进步发展的驱动力。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和在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中产生的。中医药事业的进步程度有赖于文化发展水平。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将为整个国家文化发展奉献力量。文化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种文化形式都要结合时代特点进行文化转变。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医药事业发展也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中医药发展面貌发生巨大转变,人们对中医药的看法日趋理性,意味着中医药文化必须转型发展,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促进中医药事业进步发展和加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科学的文化观,它指出了文化规律,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指导理论。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应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保证文化发展方向,解决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在实际发展中应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中医药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1 马克思主义文化概念的界定

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对文化进行专门的研究和论述,其文化理论是在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批判研究中产生,并由后来许多马克思主义者不断总结、丰富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经典著作中所表明的文化思想,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深刻内涵并对社会发展文化领域起着的引领和推动作用。首先,从唯物主义角度来看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文化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它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从社会历史环境中去分析文化是确立文化研究的唯物主义思想基础的前提。其次,文化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决定并服务于自己的经济基础。毛泽东明确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上的反映。”[1](663)不同经济基础产生不同的文化,文化的性质和内容是由它所处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虽然不同的意识形态的属性决定着不同文化的体现方式,但就其产生的本源来说还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然后,文化属于知识范畴。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列宁在论述无产阶级文化时指出:“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2](348)最后,文化发展程度与自由相关。人们对于自然必然性的认识越深刻,改造自然界的能力就越强,人们的自由就越大。在改造自然世界中形成的文化知识又指导着人们去进一步改造世界。在实践中把文化知识物化在生产中,就产生了现实的生产力,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文化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3](154)由此,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我们可以认为文化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类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精神产品的整体。

2 中医药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血脉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是中国传统科学和人文文化的结合体,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耀眼的明星。首先,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中医药文化中的“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及其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的一部分。中医药把传统文化哲学与生命哲学相契合,产生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独到理解,这是中医药文化亘古长青的重要基石。中医对今天人们的卫生保健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医的科学性也得到了证实,并在全球医学界占得一席之地,其理论原理和方法在当今社会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其次,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医药以其特有的医疗保健作用成为对西方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有影响的一个重要领域。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当前中医药在世界的传播,积极建设中医药文化,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中华文明的复兴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就是中华文化的发扬光大,需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最后,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必要因素。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缺乏对中医传统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以及对传统中医的成见,很多人对中医药的科学性产生怀疑,使得人们在求医问药的选择方面做出不当判断。为此,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拓宽中医药文化发展途径,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加大对人民大众中医药文化宣传力度是很有必要的。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中医药文化方面的建设,《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专门列出“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部分,中医药文化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众多问题需要解决的挑战,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所赋予的重大任务。

3 中医药文化发展的创新路径

3.1 中医药文化发展要坚持扬弃原则

中医药文化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纵向和横向交互发散的过程。横向上,虽然全球化的发展,多元文化环境是中医药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中医药文化必须要面对各种文化的冲击和碰撞;纵向上。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具有传承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点,拥有中医药独特的文化体系。“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4](525),可见文化的发展与其相适应的交往有密切关系。在中医药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受道家、儒家等流派思想影响深远,尽管在中医药文化的故事里有一些宗教的元素,但它绝不是构成中医药文化的主要要素。中医药文化所体现的核心价值和精神导向与宗教文化和神学理念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它是从自然法则出发,以建立符合生命规律的社会模式为基点,追求生命和谐之道和医学灵魂塑造。同时,“同样是历史条件的产物,而且只有对于这些条件并在这些条件之内才具有充分的适用性”[5](29)。文化是人类历史实践活动中一种具有对象化关系的产物,中医药文化也属于中国文化整体中派生出来的子文化,它的发展处于纷繁复杂的文化关系中。因此,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文化观的指导。“传承是基础,扬弃是保障”[6](135),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文化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对传统文化自身和外来文化都必须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批判性继承。在当前社会环境下,随着民众思想解放,各种文化思想蓬勃发展,中医药文化不能与外界隔离,在其他文化的冲击下,中医药文化需要坚守原则,保持自己的民族性的基础上对外来文化进行选择性的吸收。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必须坚持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基础进行发展和革新,抵制全盘接受或全盘摒弃的过激思想。

3.2 中医药的相关实践是中医药文化发展的土壤

在实践中,人类创造的一切文化成果成为了可能,马克思认为人对人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和自然的关系[4](184),人的文化创造活动是人在相关实践活动中凝结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下文化观认为人类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实践是文化的根源。中医一般把中医药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价值文化两部分。物质文化是中医药文化中的有形部分,比如应用阴阳五行的属性来认识人体相互关联的整体观念、用“气”的运动来解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生命活动变化。价值文化是中医药文化中非实体性的以群体所要表述的思想倾向及其人伦理念的反映,属于文化构成的无形部分。中医药文化的价值文化一方面是人民群众对中医文化理念的一致认同与共享,这是由医学具有社会属性所决定的,也是中医药文化人民性的体现。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文化与人的自由自觉关系紧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500)。另一方面,价值文化是历代医家学习和传承的精神部分,因为中医药文化本身具有规范化性质。从业人员的道德自觉与约定俗称是这种规范的特征,也是社会文明、行业规范、医学伦理的特殊表现形式,它是行业文化中价值观念、人文情怀、行为准则、伦理道德的总和与灵魂。它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医学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如中医药文化中的杏林文化。董奉在庐山地区行医济世的事迹被广泛传颂并在百姓口口相传、中医界代代相承效仿中,形成的广泛价值认同而转换成一种文化现象。承载这一文化现象的载体是什么?董奉无片言只语传世,它是伴随着中医学的实践和发展形成的。又如岐黄文化,它是以医学理论、医学经验和医学思想的形式而存在。总之,中医药的各种文化都离不开中医药相关实践。中医药文化发展过程中,必然要按照文化发展规律在中医药事业实践中丰富和创造文化。具体来说,就是在中医药实践活动中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创新、发展和完善。

3.3 在市场经济下加强中医药文化产业运作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7](592)社会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基础决定文化形态。利用市场经济促进中医药文化产业化有利于有效地保护和利用中医药文化资源;有利于培育和发展与中医药相关的文化企业,增强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活力;有利于促进中医药文化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扩大中医药文化圈。也可以理解为在市场环境下,我们可以依据市场经济规律来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对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不能只以中医界来进行,要在整个社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采取相应措施。加强中医药文化产业运作,首先,有益于提高群众对中医药的理解,使群众可以选择更合理的就医方式。其次,有益于发挥文化的导向作用,不断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学术传承、创新和发展。然后,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的产业化发展有益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合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共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潮流。最后,加强中医药文化产业化发展也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需求。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是坚持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中医药文化要做到服务大众,为人民群众所用,加强产业化,提供更多中医药文化产品,全民共建共享必须要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3.4 坚持中医药文化的世界格局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民族文化也需要在世界文化共同发展呢的语境下进行探讨。在民族内小范围的创新难以形成世界范围的普遍认同。“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7](35),中医药文化在坚持自己民族性的同时又要突破传统思维的禁锢,这就意味着把中医药文化放在世界视野下来认识,扩大文化传承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有关民族文化创新和传承困境的认知有利于中医药传统文化更符合时代和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已不再是“中医科学化”的争论的夹缝中求生,也不是仅仅为了民族自尊的自我满足,而是要振兴中医药事业,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中医药医疗服务,凸显中医药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真正的文化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并进一步发展,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和发展者。中医药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扩大文化圈,在发展中去传播和完善自己的文化。“我们要持续不断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灿烂精髓与国际传播格局中的文化环境要素相结合”[8](50)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力量。坚持中医药文化的世界格局也是文化自信的表现。中华文明的复兴就是要走出国门进行交流、融合、创新,立足于世界之林。由此可见,坚持中医药文化的世界格局是中医药文化跟上时代,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5 坚持中医药文化的大众化传播

中医药文化来自于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服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教育水平以及对自身生活品质的提高,人民群众拥有了获得中医药相关知识的动力和客观条件,我们更是要做到“要做好科学性研究、平民化教育、普及性宣传”[9](39)让中医药文化走进人民群众的生活中。这不仅是中医药文化发展的趋势,也是文化阵地的坚守。首先要做好中医药文化学生教育,大力促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群体的认知认同对中医药文化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不仅给学生们带去了基本的中医知识还能让他们感受到几千年来中国在医学上的独特魅力,以及中华优秀文化的多样性。其次,要做好中医药文化进社区。社区是中医药文化走向大众的另外一个重要阵地。现在居家养生,生活保健相关医疗产品越来越受社区欢迎,因此,社区对中医药文化的进入抱有极强的迎接姿态。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要抓住文化传播的好时机,加强社区服务和宣传,比如定期开设社区讲座,讲授一些简单的养生知识或者在社区宣传栏做一些中医知识普及。另外,社区服务可以对接中医药高校,可以方便社区群众免费咨询或者高校学生志愿者去社区服务。然后,建设具有观赏性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基地。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基地建设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中医药文化+互联网,线上线下双平台操作,这样,即有利于实地参观,也有利于网上中医药文化的隐形渗透。

4 结语

任何文化问题的处理都不能脱离文化观的指导,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不例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说明文化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文化观,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必须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即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指导。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指导下完成文化发展的转型,汲取世界其他优秀文化,传承自身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走向,推进文化科学发展。中医药文化的创新发展必须获得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支撑,在中医药相关实践中进行价值挖掘和为大众服务。

猜你喜欢
文化观中医药马克思主义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24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
学习月刊(2016年20期)2016-07-11 02:00:08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