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浩伟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4)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智能终端日益融入人们的学习生活,构建了便捷即时的互动平台,形成了信息时代的移动互动学习方式,即教育主客体凭借智能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传播载体,通过职教云、“三微一端”、QQ、抖音等媒介交互平台,进行项目任务发布、情感沟通、交流互动、思想探讨、管理评价等的新型学习方式。新时代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全新形势:传统课堂教学需因应移动信息化变革,突出教书育人的亲和力与针对性;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需打破时空界限,突出服务育人的全程性和即时性;而移动终端背景下高职思政教育应多关注高职院校(类型),要统合课内、课外教育环节,优化线上、线下学习资源,突出系统性整合和个性化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思政理论课学习不仅是知识理论的理解,也是对社会现象的辨析,情感信念的生成,价值方式的选择,需要有自带社交属性的移动终端进行互动学习和思想引领,遵循兴趣导入、问题导向、微型完整、情感激发、项目融合等设计原则,创设移动背景下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学习方式。
基于智能终端的移动学习方式,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融合线上、线下资源,扩展了主体学习的平台空间,通过不断满足主体间的互动需求,实现了教育对象的广泛覆盖,延伸了主体学习的有效时空。作为数字化学习的一种深化,高职思政课移动学习具有其他学习方式不可比拟的特点。
学习时空的任意性。移动终端背景下的互动学习不受时间限制,不受场域约束,既可以利用课余排队等候、闲散有感、睡前刷屏等片段时间分享交流,可以通过创设课前微课自学、设定议题进行课堂群组讨论,也可以在操场车站、宿舍课堂、图书馆自习室等场所自主学习,遇到难点随时随地进行查阅、在线交流、互动探讨等延伸学习,实现主体学习的泛在化、随意性和互动性,拉近了师生“互主体”对话的心理距离,也符合高职教育学习场所多元化的特点。
学习方式的自主性。移动学习方式围绕课堂学习主渠道,贯穿于课前自学、课堂互动、课后巩固及课外实践全过程,覆盖思政教育认知、情感、意志、信念直至行为素质等全要素。所有教学设计和安排、教学方法和评价都以激发学习者主体性展开,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学习目标和发展需求出发,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创建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园地,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学习过程的交互性。思想的传播和影响离不开有温度的人际交往,移动终端背景下的思政课学习,既可以进行高效便捷的人机双向交流、虚拟体验,也可以通过质疑提问、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实现师生之间、学习伙伴之间交互对话与思想分享。移动互动学习去除了交流对象人数、区域和身份的限制,可以实现真正意义的开放互助、小组合作和无障碍交流,在思想引领中不断提升学习者的交流沟通能力,在互动交往中促进高职生的社会化成长。
学习资源的丰富性。思政理论课学习资源是具有教育意义的各种信息、素材和载体等学习媒介。移动背景下的互动学习模式既能提升传统思政育人资源的信息化水平,增强思政教育的传播效应,也能因时而进开发利用各种新资源、因事而化辨别整合素材性资源、因势而新创设各种条件性资源,推进师生线上互动分享有感、点赞的学习资源。移动学习资源的丰富性,体现在知识内容、信息来源、呈现与获取等各方面,符合开放互动的现代学习要求。
学习体验的情境性。现代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体验认知只有在具体情境中真正实现,其知识体系也才能真实构建。思政理论课移动学习创设生动可信、现实多样、灵活适当的体验情境,以富有教育意义的科学理论贯穿其中,融合高职生遇到的实际生活问题、思想困惑和发展困境,进行即时的互动启发,改善知与情、知与信的主体分离现状。移动学习的情境性也符合高职生“图景化思维”特点[2]。
那么移动背景下的高职思政课互动学习的可行性如何呢?其可行性一方面是基于移动终端是否普遍拥有,是否具有便捷的网络接口、易获的线上资源、高效的交互媒介、融洽的互动学习、便利的随身携带等“硬件支撑”;另一方面在于思政课程的移动教学设计是否优化合理(关键是学习资源选取和创设),能否贴近学生、吸引学生,进而满足高职生发展需求等“软件支持”。
为此,在笔者主持的湖北省规划课题(编号:2018GB209)中有关“高职生思政课移动互动学习的条件和现状”的调查,选取武汉地区三所高职(市属2所、省属1所)各300人,各校选取7至8 个专业班级,设计专业的问卷调查,除去少数不规范答题(27份),有效答卷873份(实效率97%),文理(工)专业及男女各半。结果显示:三所高职院校都建有全覆盖的校园网络,并都推出了校本特色的线上学习平台,能够支持移动在线学习;其中48%学生经常使用校园免费WiFi,有52%学生购有并使用流量套餐;高职生智能终端设备平均拥有1.6台,其中最多的是智能手机,还有ipad、笔记本等,所有被调查者都拥有智能手机;75%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经常使用手机了解各种信息”(每天至少使用手机4 个小时以上),几乎所有大学生都使用微信或QQ 社交软件,其中每天关注刷新至少三次的占到70%。在关于思政课的移动互动学习调查中,近50%大学生表示使用学习软件(如蓝墨云班、职教云、雨课堂等)进行留言互动;有86%的高职生曾利用智能终端进行移动学习(但其中仅有不足30%表示体验过“心中理想的移动学习”);有75%的学生认为移动互动学习的“微视、抢答、投屏等”方式“有趣、有味、有收获”(其中只有15%表示移动学习对自己有“深刻的印象和影响”);超过60%的高职生认为移动学习是一种发展趋势。
由此可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高职思政课移动互动学习愈益成为一种可能和现实行动,而作为学习主体的“00 后”高职生,其感性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喜欢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多擅长操作实践,活动兴趣广泛,职业发展意识强,生存方式智能网络化等[2],无论是移动学习模式的教学设计、资源选择、内容呈现、实践操作,还是思政课程的多元评价、互动参与等要求,无疑都比较契合高职生学习和发展的特点。
在理论探究方面,当前移动背景下互动学习研究多为本科院校,较多关注专业课领域,这对高职思政课教学也有一定借鉴意义。例如,哈尔滨工程大学陈坤和殷莎莎在《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设计》文中,探讨将移动学习方式引入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提出全息整合、突出人本、动态创新的理念原则,并设计出移动学习的主体结构图、基于学习过程的功能与流程模式,试图解决传统思政课实践教育各种不足[3];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周晶、白志刚和张一春在《职业教育移动学习现状调查研究》中,通过实证调研,系统把握高职教育移动学习现状特点、成长需要和发展趋势等,用实际数据说明包括思政教学在内的职业教育不仅可能,而且应该积极推进和不断完善移动学习模式等[4]。相比较而言,明确聚焦于移动背景下高职思政课互动学习方式的研究目前不是特别多。在实践探索层面,武汉某职业学院思政理论课依托学校“大思政”育人机制,积极开发在线微课学习平台,推进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融合蓝墨云班、智慧职教云等移动互动学习方式,尝试头脑风暴、小组讨论、问题测试等课堂教学方法,开创微信公众号理论学习平台,创新“手机考客观题+纸质卷考主观题”的综合学习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取得一定的改革实效。
如前所述,移动背景下的高职思政课互动学习有其自身优势,随着社会移动信息化不断推进,在“硬件支撑”方面亦已不成问题,高职思政课的移动学习效能取决于系统的课程设计、教学安排、资源选取、学习评价、对话机制等“软件创设”。不同于多年前互联网浪潮兴起时的“网络思政课程”(多是把现实课堂精美化搬到台屏上,本质仍是单向传输,如“爱课程”里的思政课),移动互动学习更符合现代教育人本理念。相关课题的调研显示,移动互动学习在“应然”方面学生广泛认可,在“实然”层面却不尽人意。主要问题体现在:其一,高职生群体的手机沉浸依赖性较为明显。如何因势利导(不让移动学习助长了手机痴迷),把握好移动终端使用的方式和程度,既吸引其学习兴趣又提升其媒介素养,这需要立足于高职生发展需求特点(如项目化学习、操作体验等)来寻求解决方法;其二,基于移动终端的高职思政课互动学习的深度和系统性不足。课程设计中移动终端的浅质化运用(如仅以点名签到或展示趣味视频代替讲授)、碎片化选择(如不能有机整合教学资源、不能灵活创新教学设计)、单方面突出(如课堂学习热闹课外引导失声),既不能彰显思想的魅力来感染人,也不能体现理论的深度来说服人;其三,思政课移动学习创设仅体现为平时教学改革的一种“时尚形式”,没有充分体现在课程学习的评价体系之中,不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四,在移动学习的内容选择上片面追求生动性和趣味性,抑或通识人文性,而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思想观点和方法论,这就失去了课程的灵魂与方向,自然不能提供给学生充实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此外,当前高职思政课移动学习多为教师主导、师生有效互动不足;思政课移动学习的时空有限、且多流俗为课堂管理工具;移动背景下思政课教学育人连贯性、一致性不够,内容选取的碎片化一定程度损坏了系统性育人效果。
移动背景下高职思政课互动学习的质量与成效,关键在于思政课程学习的优化合理创设,因此,立足于“00 后”高职生的学习特点和发展需求,针对当前思政课移动学习的主要问题,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把握原则、系统融合、精心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
坚持整体运用的科学性。高职思政理论课移动互动学习创设的科学性,体现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体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地位,推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入行;体现在尊重学生的发展主体地位,把握“00 后”高职生群体关注点和兴趣点,以生为本积极引导学生适度使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坚持资源选取的精准性。在繁多芜杂的网络信息环境中,选取精细而有教育性、准确而有针对性、新颖而有逻辑性的微视频、微课程、微评论、微电影等素材资源,在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大纲一致前提下,把握教学的逻辑主线,将部分知识要点、理论难点化整为零,籍以简洁精炼的微内容形式呈现,以利于学习者在有限的或片段性时间内随意学习、反复咀嚼、深度强化,真正获取最精华的知识信息。
坚持内容呈现的兴趣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积极的学习兴趣能够对认知活动起到动力、支撑和调节的作用,移动学习的内容设计突出特色、富有针对性,体现媒介的全息整合。故而内容组合要因材施教,利用学前(课前)测试掌握学情,因应学习者个性差异,提供便捷的菜单式选择,同时在难度设计、文本展现、视频播放、界面浏览等方面适应不同学情对象,创建有利于学习者积极参与的学习情境。
坚持学习组织的项目化。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把握各知识点的整体逻辑,在模块化的学习单元中贯穿育人思想主线。无论是课前微课学习、课堂主题讨论、课后专题练习还是课外实践体验,创建有教育意义的学习项目、主题单元,促成学生常态化思考、参与式体验。同时,基于学习组织的项目化,移动学习也应体现在课程评价体系中。项目化组织既体现了职业教育特征,也反映出高职思政课理论学习、实践历练的基本要求。
坚持教学设计的一体化。思政课移动互动学习要围绕课堂教学这个中心环节,其他学习过程也是服务、强化、补充和验证课堂学习,共同致力于“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移动学习资源开发为教学服务,如微课资源、视频资料、直播素材、红色网站、文本超链接等,要始终贯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体现严密的思想理论导向和严实的育人逻辑。教学内容的设计要遵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遵循高职生移动学习规律和思想教育规律,营造师生“互主体”学习氛围。
学习方式是能够使群体或个人学习活动达成最佳效果、获取最优实绩的特色样式、方法或路径。当前高职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具有信息素养较高、思想视野新潮、自主时间充裕、善于操作实践、乐于分享互动等特点,高职思政理论课应结合移动终端学习的泛在性、便利性和互动学习的项目合作、对话探讨、实践分享等特征,推进思政课堂教学前后延伸、网络学习上下互动,将思政教育的传统优势和移动互动学习的传播特长相结合,改进课程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如表1所示。
武汉某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中,逐渐摸索总结出了移动终端背景下的高职思政理论课互动学习方式,在思政课的第一次课堂上(说课环节),思政教师提出移动互动学习的基本要求,包括学习小组划分(以寝室为单位或五六人规模)、学习软件安装(职教云或蓝墨云班等)、课程学习评价、实践环节展示、师生互动平台、参与激励机制等事项,同时依据思政课教材的内容和逻辑(主要知识点),提炼出若干思政课教学的主题单元(进行专题教学),制定并公示该课程的教学计划。具体实施方式见诸教育环节。
在课前学习环节,教师通过智慧职教云、蓝墨云班等手机APP,围绕即将展开的学习主题,精选微课资源(微课一般是自己老师提前录制并精心制作或精选的网络微课程),提前发布给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采用智能终端设备打卡(或以发言讨论为记录),作为过程性学习评价组成部分,赋予其相应的学习分值。此阶段学习目标是通过课前预习,初步掌握该专题的主要知识点和基本理论,激发学生深入学习情感和兴趣。鼓励学生在群组中分享各自学习的疑难点,以及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由轮值组长负责总结小组学习情况(包括成员学习状态、学习的主要收获、存在的疑难点等),推选一名(或几位)小组代表进行课前十分钟的展示(与学习主题相关),学生课前展示的质量和表现也计入其平时成绩。
表1 移动终端背景下高职思政理论课互动学习的评价方式
在课堂学习环节,针对该主题的教学重点、涉及的社会热点及学生预习集中反映的难点,以专题教学、案例分析、主题辩论、小组探讨等形式展开。课堂中围绕传统多媒体教学,并针对不同学生的专业背景融入微视频、微测试、微直播等微信息化手段,应用智慧职教云等设置讨论主题、观点测试等,适当采用头脑风暴、小组投票等投屏、弹幕等互动参与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兴趣。此阶段学习目标是强化专题重点内容,突破知识难点,着力解决学生们共同的学习困惑,深化思想理论的情感和价值认同。课堂移动学习遵循围绕主题、适度使用、广泛参与、多态融合原则,赋予学生课堂参与度、表现质量等一定学习分值。
在课后深化环节,围绕课堂教学的主题或相关话题,运用智慧职教云及微信、微博、QQ等手机APP,布置课后作业,籍此强化所学的知识,作业形式包括:一、主题社会调查、热点讨论分析等。设置任务截止时间,由小组合作完成,以小组的实践作品展示来体现;二、在职教云里设置习题精练、主题测试等,由个人独立完成,小组成员互相批改,教师进行最终成绩认定。此外,在职教云(或其他社交软件)设置师生对话,针对社会生活、个人学习成长中的困惑进行即时交流,师生互相分享学习资源、热点评论和生活体验。此阶段学习目标是进一步巩固相关知识理论,同时利用移动互动学习方式,即时引导学生课余生活有序化发展。作为形成性评价重要组成部分,课后作业、评论留言、困惑交流等既是教改反思依据,也是平时成绩之一。
在课外实践环节,结合相关课程内容确定思政实践主题,通过小组合作创制并分享和展示实践成果。课外实践环节多采用思政社会实践、高职社团文化活动、新青年下乡等方式,以小组互动,合力制作反映集体收获的微视频、微电影、focusky 动画漫画等形式,在移动职教云平台、微信公众号或朋友圈直播展示,或通过抖音视频传播等分享实践作品,相互交流实践心得。此阶段学习目标是通过主题社会实践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成长,在实践中融合各自专业特点(如动漫专业以漫画形式表现、旅游专业用情景剧演绎等),或以专业视角探讨所学内容的价值意义,在实践体验中推进思想理论的内化外行。此阶段作为形成性评价的实践环节,特点是线上线下互动、即时传播分享。学生在小组中的参与贡献构成其平时成绩之一。
基于上述学习方式,2017-2018 学年,该学院教研团队选择2017级学生12个教学班级,进行了前后一年(两个学期)的思政理论课移动互动学习方式的实证探究。来自教务部门的数据平台和教学督导反馈,实验前后的信息对比如表2 所示,其中,参加课程改革实践的高职生其期末综合成绩(学习的获得)、学生对教师评教打分(教学满意度)以及思政教师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认可度(教师评学分),都有相对明显的提升。在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特别是思政课堂学习参与度、实效性得到明显改善,不少学生的思想困惑得到即时厘清,学生实际困难得以解决,学生的发展困境得到指引。师生互动交流与对话明显增多,学生交往的社会能力和手机媒介素养得到显著改善,相比之前一些大学生花在手机游戏、追剧、购物等娱乐性消费过大和时间精力过多等现象,更多高职生学会主动利用手机等进行思想交流、学习实践和成长分享。
表2 移动终端背景下高职思政理论课互动学习实验前后对比
移动互联背景下的高职思政理论课互动学习,在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领域都显现出强大的应用优势,特别是在信息迭代加快、意识形态领域更加复杂的情势下,思想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信仰生成亦不可能一课完成。籍此,通过泛在移动学习平台的思想引领、知识传递和实践指导,同时利用新技术优势增强主流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亲和力和参与度,构建线上、线下学习的同心圆、课堂内外学习的朋友圈、互动合作学习的共同体势在必行。虽然目前移动背景下高职思政课互动学习对教师的设计能力和技术要求较高,教师时间精力投入较大,对学生的媒介素养和学习习惯有着基本要求,部分信息技术和相关学习理论研究也亟待突破,但从教育现代化的长远来看,移动背景下的思政课互动学习,既是一种未来发展趋势,也是建设教育强国、学习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