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安鼓乐为视角探究晋北鼓吹乐的发展现状

2020-01-01 06:50张旭莺韩志强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鼓乐西安山西

张旭莺 韩志强

(1.中央音乐学院 北京 100032 2.山西大学 山西 太原 030006)

山西地区极具特色的晋北鼓吹乐与陕西地区孕育而出的西安鼓乐,是在我国影响较大的两种传统大型乐种,也是学界长久以来关注的重点。早在1991年,孔繁洲教授就在论文《千年鼓吹的结晶——<山西八大套>与<西安鼓乐>》①中对二者的乐队编制、曲牌来源进行了比较分析,而此后学界便鲜有对二者的比较研究。笔者认为,晋北鼓吹乐与西安鼓乐具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但西安鼓乐的生存现状及保护成效,较晋北鼓吹乐而言都有着明显的优势。笔者出身于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山西,心系家乡的传统音乐生存状况,撰本文,对西安鼓乐及晋北鼓吹乐在发展现状及研究现状进行比较研究,从而为晋北鼓吹乐的发展找寻经验,并对晋北鼓吹乐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一、西安鼓乐与晋北鼓吹乐之共性分析

曲牌曲调:作为晋北鼓吹乐的精华,山西八大套的许多曲牌曲调,都是从唐代燕乐,宋、元散曲;明、清戏曲和民间小曲以及五台山寺庙音乐中,摘引过来的。而与之相似,西安鼓乐的曲调来源主要是宋词、元曲和明清戏曲音乐。因此二者曲牌曲调的来源十分相似。

社会功能:晋北鼓吹乐的乐队,主要用于寺庙的各种仪式之中,或村镇丧事和“社火”(即民俗活动)等场合。西安鼓乐的乐队多在每年夏秋之际,为庆贺丰收所举行的乡会、庙会上演奏。二者作为两个地区的民间乐种,均多用于民间的传统社会活动。

传承方式:晋北鼓吹乐依靠班社传承,社员在班主的带领下恪守古训,自幼跟随父辈、师傅承袭技艺。而西安鼓乐同样以乐社为基础来传承传播乐曲。可见二者的传承方式基本都以内部传承为主要方式。

基于以上对比,笔者认为,虽然晋北鼓吹乐与西安鼓乐在民间流传过程中, 都长期受到地方、语言、民歌、戏曲的影响,逐步形成了各自的演奏技巧和风格。但晋北鼓吹乐与西安鼓乐的确存在相当程度的一致性,因此西安鼓乐的发展方式,对晋北鼓吹乐的相关探索应有一定的参照价值。

二、西安鼓乐与晋北鼓吹乐之对比

(一)西安鼓乐与晋北鼓吹乐之发展现状

西安鼓乐之发展现状

1952 年至1953 年,以杨荫浏先生为代表的国家级音乐机构,联合陕西地方机构与高校的音乐工作者组成考查小组,对西安鼓乐的各大乐社进行了前后两次的采风工作,获得了珍贵的一手资料。此后,杨荫浏先生执笔撰写了《陕西的鼓乐社与铜器社》调查报告。在此基础上开启了西安地方工作者对西安鼓乐近七十年的关注,相继涌现出李石根、何均等一大批著名学者,成功打开了西安鼓乐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良好局面。

西安音乐学院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便积极投入到了对西安鼓乐挖掘整理的工作之中,并于1985 年成立了“长安鼓乐社”,拥有了自身的学术团队。2014 年起,西安音乐学院将西安鼓乐列为硕士专业的研究方向之一,对这一传统乐种的重视程度可见非同一般。迄今为止,更多的高校加入了对西安古乐的研究与探索中,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均成立了西安鼓乐艺术团。

不仅如此,2006 年5 月20 日,西安鼓乐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9 年入选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公布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近年来西安鼓乐的各大乐社在政府的扶持下,相继建立起鼓乐传习所。同时乐社内部不断打破传统,以开放的姿态面向全社会,不仅融入了女性乐人,还一改往日乐社内部“传内不传外”的传承局限,广纳人士。以东仓鼓乐社、何家营鼓乐社等为代表的乐社相继开设教学课程,将自身独有的技艺传授给社会学员。

晋北鼓吹乐之发展现状

晋北鼓吹乐带着传统的气息从历史中蹒跚走来,面对新时代鳞次栉比的新鲜气显然缺乏了些许活力。城镇发展步步推进,基于礼俗用乐而产生发展的晋北鼓吹乐逐步丧失了自己的舞台。人们传统礼俗观念日趋淡泊,对仪式音乐的重视程度亦随之渐渐弱化。各班社站在时代的转折点上,上承渊源深厚的家传技艺,而向下却面临着所学之技难以传承的困局。班社成员无法固定,学习及排练的时间无法得到保障,使得承袭效果不尽人意,演奏技巧及曲目流失严重。而通过传授戏曲学校或艺校的年轻人技艺以传承这一乐种,局限性很大。与此同时,新一代传承人对简谱更为青睐,使得工尺谱在传承过程中流失严重,曲谱的原貌难以保留。

2014—2016 年,常芳、赵桂珍在忻州范围内展开了为期3 年田野调查,发现忻州五个不同县市的多个传统班社均在丧葬仪式活动中加入了电子琴等新式乐器和戏曲、流行歌曲等音乐的行为“能在新时代中满足大众新的审美需求,延续其生命力。”[1]

对于晋北鼓吹乐在新世纪的发展,民间艺人卢卜良不得不提。2007 年11 月8 日,卢卜良与其同伴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世界音乐周”上演奏了晋北鼓吹乐《八大套》,获得了热烈的反响。同年,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与“忻州卢补良八音艺术团”开始合作,恢复“山西八大套”的演奏与传承。至此之后中央音乐学院开始了与以卢卜良为代表的八音艺术团长达十年以上的交流与支持。2019 年卢卜良等人还代表晋北鼓吹乐,积极参与了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主办,辽宁省文化和旅游部及沈阳音乐学院承办的2019 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与辽宁鼓乐代表团展开研习和展演交流。

(二)西安鼓乐与晋北鼓吹乐之研究现状

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关于西安鼓乐研究的可阅文献有300 篇有余,其中发表于近三年的约有70 篇,数量相当惊人。其中能够看到新时代中新鲜的视角,如曹耿献、李东鹤的《复杂信息系统视阈下西安鼓乐传承价值探究》②从复杂信息系统的角度观察西安鼓乐的古谱,对其传谱的差异度和相关度进行了数据分析和计算,从而观察中国传统音乐传谱中的差异性及其风格的不同。郭俊良、王瑶、王思颖、梁燕《传播学视阈下基于“一带一路”战略对西安鼓乐的宣传策略研究》运用文献调查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参与观察法、深度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在传播学视阈下基于“一带一路”战略分析探讨了“充分利用新媒体即时、海量、互动、个人化、融合等特点,特别是其中互动的特点。通过互动增加西安鼓乐的粉丝数,增强粉丝黏性,进而达到很好的传播效果, 并带动粉丝经济的产生”[2]的宣传策略。《新媒体环境下,西安鼓乐的传播发展策略》提出“数字音乐资源的整合”、“技术的发展与媒体环境的日趋成熟”使得西安鼓乐及其他民间乐种的传承“移动化”, 研究活动的开展更加方便,传承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同时能够通过新媒体“提高传播的即时交换性。”[3]

为整理西安鼓乐的研究现状及其研究趋势,笔者取近五年(2015 年-2019 年)发表于学术界主要刊物上的重要文献资料进行了整理,如下面表1 所示:

西安鼓乐近五年研究情况(2016 年-2020 年)类别 作者 题目 发表刊物 发表年份曲式结构袁静芳 西安鼓乐“大乐”研究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7汪静渊 论西安鼓乐“起目”“耍曲”中的起承转合结构 中国音乐学 2019薛莲 鼓乐新弹——筝曲《行者》的音乐本体分析 音乐创作 2017本体分析乐曲及乐谱李玫 半字谱的前世今生——西安鼓乐与南音谱字系统及宫调关系 中国音乐 2018褚历 20 世纪60 年代以来西安鼓乐民间乐社及艺师的曲目创新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8徐微 西安鼓乐筝歌填词研究 西安音乐学院 2018褚历 西安鼓乐的曲目积累与发展创新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9乐器刘子琳 浅析西安鼓乐对陕西筝曲创作的影响 西安音乐学院 2016张研 西安鼓乐匀孔笛的复制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 2018郭俊良王瑶王思颖梁燕传播学视阈下基于“一带一路”战略对西安鼓乐的宣传策略研究 决策探索(下半月) 2016曹耿献李东鹤 复杂信息系统视阈下西安鼓乐传承价值探究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7传承发展王瑶王思颖梁燕郭俊良新媒体环境下,西安鼓乐的传播发展策略 新闻研究导刊 2017罗洁 浅析西安鼓乐在当代的生存与转变 北方音乐 2020张平陈喆杨贵玲西安鼓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0孙瑜李晓荣 5G 时代“西安鼓乐”文旅融合路径探析 作家天地 2020

笔者整理学界现有关于晋北鼓吹乐的理论研究成果,主要有2000 年由刘建昌主编的《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西卷》,书中收录了部分八音会的曲牌。2002 年乔健、刘贯文、李天生合著《乐户:田野调查与历史追踪》③一书,以山西地区的乐户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山西地区乐户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论述,并分析了八音会的主要音乐形态。2010 年张振涛的《吹破平静:晋北鼓乐与的传统和变迁》④以唢呐牵引出晋北鼓吹乐的乐班,对乐班的生存方式、发展现状与转型变迁等方面做出了相当详尽的整理和论述,同时用三章的内容阐释晋北鼓吹乐的旋律、乐器、宫调与曲目。

还有一部值得注意的著作出自英国音乐学家钟思第(Stephen Jones)所著《雁北礼乐:山西的唢呐乐队》(Ritual and Music of North China:Shawm Bands in Shanxi)。⑤这本《雁北礼乐:山西的唢呐乐队》记录了山西地区乡村音乐家的生活以及当地迷人的民间艺术。该书主要通过当代雁北乐队音乐家的生平,阐释其社会背景及历史背景,同时介绍当地人民在葬礼及庙会两种场景下的仪式音乐,并在书中第三部分讨论了当地音乐的主要特点,包括乐器、音阶及演奏曲目三方面。

现有关于晋北鼓吹乐的学术论文主要有孔繁洲的《<山西八大套>考略》,景蔚岗的《“山西八大套”名实辩证》,舒平《山西的民间吹打乐—八音会—黄河流域民间鼓乐系列介绍之五》⑥等论文。其中张振涛《乐队革命——晋北采风录》⑦一文从乐器变革的角度,以及民间文化吸收外国音乐元素的角度,来探索晋北鼓吹是否应当加入外来乐器。赵春雷《山西省阳高县滑家鼓乐班调查分析》⑧一文,从演奏曲目、乐班的概况、以及婚丧嫁娶中运用晋北鼓吹的情况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刘柱喜《传统音乐的得兼与开拓——全球化格局下晋北鼓吹乐的保护与发展》认为传承发扬晋北鼓吹应把其打造成一种文化品牌推广出去,通过“主抓质量树品牌, 进入市场;媒体造势推品牌,占有市场”的方式,让晋北鼓吹乐“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舞台表演艺术。”[4]

笔者还注意到几篇学术论文,其一为上海音乐学院唢呐演奏专业张云山的硕士学位论文《忻州“八音会”唢呐演奏艺术管窥》。⑨作者以忻州八音会唢呐为研究对象,紧扣唢呐演奏这一主线,从局内人和局外人的双重视角探析忻州八音会唢呐演奏的曲目、指法、技巧和风格等方面的内容。

另一篇学位论文出自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唢呐演奏专业的尚帅。其硕士论文《浅谈山西唢呐音乐演奏风格 ----以鼓吹乐中唢呐音乐为例》⑩对山西不同地区唢呐的演奏形式进行分析,对晋北、晋东南两个地区的唢呐演奏技法的特点,以及山西地区的唢呐音乐与其他省的唢呐音乐风格进行了简单的比较分析。还有《山西忻州八音会的传承发展研究》,⑪作者为山西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的毕业生,论文从八音会的表演形式、传承方式以及音乐的现在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

以下是笔者整理的有关晋北鼓吹的主要期刊论文,如表2 所示。

三、晋北鼓吹乐对西安鼓乐之经验借鉴

通过上述比较,笔者发现西安鼓乐发展及研究现状对晋北鼓吹乐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其一,西安鼓乐作为流行于省会城市的古老乐种,所得到的重视程度更高。国家及地方行政机构是西安鼓乐大踏步向前发展的坚实后盾,率先为其开创探索发展的良好局面。而西安地区所拥有的音乐院校及各大重点综合院校成为西安鼓乐的研究与实验基地,在西安一带形成了积极的学术氛围,引领了新的发展趋势。

这种行政区划优势和文化潜力优势是背靠忻州一带的晋北鼓吹乐所难以企及的。这就需要山西政府加大政策扶持,提升大文化环境下晋北鼓吹的文化地位,为其提供发展平台与生存空间至关重要;需要以山西大学为首的地方高校加强学科建设,完善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基础课程,也可以考虑开设对晋北鼓吹乐的欣赏甚至传授课程,从而更加主动地深入到传统文化艺术的探索中。同时地方行政机构应与院校相互配合,与民间乐人乐社搭建起相互学习交流的学术平台。当政府机构、院校投入了足够的关注时,民间对于晋北鼓吹乐才有希望重燃热情,乐人乐社也会对自己承袭的技艺加深了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逐步映入眼帘的发展之路上。

承袭着晋北鼓吹乐的各大乐社也应配合国内如中央音乐学院等的国内一流专业院校为保护与发扬传统音乐文化所组织创办的各项活动,使晋北鼓吹乐拥有走向大众视野的更广阔的学术平台。

?

其二,从学术研究层面上看,关于西安鼓乐的学术论文除了来源于传统音乐领域的学者专家,还主要来源于当地专业的音乐院校——西安音乐学院,以及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当地高校音乐学院(系)的在读学生。除此之外也有如出自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及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术论文。基本形成了以西安音乐学院学报《交响》为主要学术阵地,西安音乐学院师生为主要研究力量,辅以西安当地其他高等院校学报的局面,加之学术界一批著名学者的积极探索,为西安鼓吹乐的研究营造了乐观的学术氛围,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研究态势一片大好。这一方面体现出西安鼓乐在学术平台上占据了独有的高度和视角,另一方面体现出综合类大学、综合类学科向音乐学领域的积极探索,这是当代学科互通交融的研究趋势的重要体现。

由上文笔者整理可见,近年来学界对西安鼓乐音乐形态上的研究较多,研究视野和所涉猎的领域也较为宽广,涉及曲式结构、乐曲及乐谱、乐社、乐器、传承保护等多个方面,再综合早期关于西安鼓乐的其他论文及专著,可以看出对西安鼓乐的研究既有个案研究,也有综合研究。体现出学界对于西安鼓乐的研究明显已从初级整理阶段,过度到了中期发展阶段,渐入成熟阶段。而对比看来,学界对晋北鼓吹乐的研究也已历时数十年,虽至今仍在继续,但很明显步履艰难。现有对于晋北鼓吹乐的研究成果大多出自山西本地高校,发表于校报及当地刊物,研究成果较少,学术水平较低,涵盖范围较窄,多数文章仅仅停留在实地采风、资料整理层面,对其具体音乐形态的深入研究鲜有,对其的融合、创新与变迁研究,社会学角度研究,美学角度的研究,社会文化学角度的研究,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研究等都需深入加强。

笔者认为,历史进入新的时期,研究者需要建立多元全面的开放心态,挖掘研究主体多层价值和彰显内在生命力,才能增强其存在、延续的可能性。认定晋北鼓吹乐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定位,对进一步开辟其新的研究途径,拓宽其新的研究领域,创造其新的学术再生点,对于该乐种的传承发展意义重大。因此笔者认为现有对西安鼓乐的研究已有较为丰硕的成果,且处于不断向前发展的良好态势,这对于晋北鼓吹乐的研究有着相当的参考价值。

结 语

综合分析西安鼓乐在新时代的发展历程后,笔者认为其研究形式、生存模式、发展状况等,对晋北鼓吹乐都具有非常可观的参考价值。同时,以上基于两大传统乐种的对比分析引起了笔者更多的思考:传统音乐在当下应该利用何种资源谋求发展?又该如何利用这些资源进行相关研究?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文化在新世纪不可避免地与科技碰撞,需要我们“更新理念,接受新的思想;勤奋工作,学习了解现代科学知识。在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中,运用信息技术,革新传统音乐服务模式,促进社会音乐资源的共享,提供高质量数字化音乐资源服务,对于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提升民族的修养与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5]而传统音乐改革过程之中与西方文化的交融也是不可避免的。“鼓匠们没有信心能够建立一种全新的乐队组合,因此希望在传统编制的基础上加入有着外国名字的乐器”,“那简直不是演奏,而是在嘲弄传统!嘲弄手工!嘲弄心灵!”[6]张振涛对晋北鼓吹乐中融入的西洋乐器所发出的控诉,与沈洽所痛诉的“……我们中国音乐之‘基底’已经‘西化’,也足以说明,‘全盘西化’论在中国的实际影响已经大到了什么样的程度!”[7]都体现了对传统音乐西化情况的痛心乃至愤慨之情。因此传统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利用新时代的资源很值得我们深思,毋庸置疑“在今天传播媒体铺天盖地的条件下,这个中西关系合理‘点’在准确度、精密度的寻求上就更加突出,而且也更加艰难。”[8]

注释:

①可参阅孔繁洲《千年鼓吹的结晶——〈山西八大套〉与〈西安鼓乐〉》(载《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1991 年第2 期)一文第67 页~第69 页详述;

②可参阅曹耿献,李东鹤《复杂信息系统视阈下西安鼓乐传承价值探究》(载《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年第3 期)一文第112 页~第117 页详述;

③可参阅乔健,刘贯文,李天生《乐户:田野调查与历史追踪》(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一书之详述;

④可参阅张振涛《吹破平静——晋北鼓乐的传统与变迁》(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年版)一书之详述;

⑤钟思弟(Stephen Jones)为民族音乐学家及西方早期音乐小提琴家,从1991 年起开始在中国做有关中国传统器乐的研究,基于丰富的田野调查,作者已经于1995年及2004 年出版了两本有关中国传统器乐体裁的书籍,分别是《中国民间音乐:活态器乐传统》(Folk Music of China: Living Instrumental Traditions)和《乘风破浪:古今中国乡村音乐家的生活》(Plucking the Winds:Lives of Village Musicians, in Old and New China);

⑥可参阅孔繁洲《〈山西八大套〉考略》(载《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2期)、景蔚岗《“山西八大套”名实辨正》(载《音乐研究》2004 年第1 期)、舒平《山西的民间吹打乐:八音会——黄河流域民间鼓乐系列介绍之五》(载《黄河之声》1995 年第3 期)三文之详述;

⑦可参阅张振涛《乐队革命——晋北采风录》(载《中国音乐》2008 年第1 期)一文之详述;

⑧可参阅赵春雷《山西省阳高县滑家鼓乐班调查分析》(载《黄河之声》2012 年第19 期)一文之详述;

⑨可参阅上海音乐学院张云山2016 年硕士论文《忻州“八音会”唢呐演奏艺术管窥》一文之详述;

⑩可参阅中央音乐学院尚帅2014 年硕士论文《浅谈山西唢呐音乐演奏风格》一文之详述;

k⑪ 可参阅山西师范大学田菲2013 硕士论文《山西忻州八音会的传承发展研究》一文之详述;

猜你喜欢
鼓乐西安山西
我在山西等你
西安鼓乐套词研究
山西农业
西安2021
Oh 西安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西安鼓乐亟待“交响”
鼓乐活动中德艺融合教育的实践探索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