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 娜 高明锐
(1.2.锡林郭勒职业学院 内蒙古 锡林浩特 026000)
在蒙古高原上,不论是历史上曾经出现的民族,还是今天仍然在历史舞台上继续存在的民族,亦不论他们采用游牧经济文化模式还是半农半牧的经济文化模式,都与骏马结下了不解之缘。放牧、征战、狩猎、传递信息、婚丧嫁娶、赏赐互市等等人类社会行为,均离不开骏马。
草原上的人们不仅成功地驯服了马,并且熟练地利用马的灵活与迅捷,给游牧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从古至今,草原上的人们,对于马都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怀,在漫长的马背生涯中,以游牧和狩猎为主的牧人们,通过生产生活的实践,创造了既舒适又适用的马鞍具,骑手们跨上配备了舒适马鞍的骏马,可以加快行进的速度,仿佛长出了翅膀一样地驰骋在草原上。
马具的使用,对于牧人而言,重要性自不必说,所谓好马配好鞍,是牧人们的口头禅。因此,蒙古族牧人将自己对于骏马的热爱,投射到了马鞍具上。在浓郁的游牧文化氛围中,马鞍的结构造型和装饰运用,都体现了它在蒙古人心目中的地位,甚至成为游牧文化中代表民族风俗的载体与符号。一副马鞍所展示的不仅是蒙古人善于装饰的天性,同时也展示了蒙古人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心理,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汇集了蒙古历史与人文风情。本文就是以蒙古族锡林郭勒草原上久负盛名的乌珠穆沁马鞍具为具体调研对象,为读者完整地展示乌珠穆沁马鞍具的整个工艺流程及装饰纹样所蕴含的寓意。
乌珠穆沁旗位于锡林郭勒盟东部,境内水草丰美资源丰富,有天堂草原的美称。“乌珠穆沁是历史悠久的蒙古部落之一,早在成吉思汗时代就已出现,属漠北林中百姓的组成部分。元、明时期成为成吉思汗子孙统辖的部落,游牧于阿尔泰山。清初南迁,驻牧锡林郭勒草原,分为东、西两旗。‘乌珠穆沁’系蒙古语,汉译为‘葡萄山之人’,源出乌珠穆沁蒙古部曾游牧于阿尔泰山脉中一个盛产葡萄的乌珠穆沁山,故因以为部落之名。”[1](130)
蒙古族制作马鞍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在最初马鞍还没有发明的时候,人们就开始用皮革或者麻布披在马背上当做“马鞍”使用。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流转,“形成了具有蒙元风格的工艺作品,可以说是北方民族马鞍的集大成者。”[2]
蒙古人善于使用和装饰马鞍,产生了不同地域不同种类的蒙古马鞍,它们形制各异,装饰多彩丰富。笔者所选择的田野调查地点是位于锡林郭勒盟的西乌珠穆沁旗,调查对象为马鞍匠人冬日布师傅和他制作的乌珠穆沁风格的马鞍(见图1,图1 为乌珠穆沁马鞍。拍摄时间:2015 年5 月。拍摄地点: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民族手工艺展览馆中展出的乌珠穆沁马鞍具,制作者为东日布师傅。摄影:赛娜)。他们家祖辈都是做马鞍的艺人,冬日布师傅从16 岁开始了制作马鞍的生涯。他的工艺技法全部是从他父亲那里习得,是为数不多的仍然用传统手工艺来制作乌珠穆沁马鞍的艺人。
选材:乌珠穆沁马鞍的选材大多选取天然的材料,这些材质和牧民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在蒙古人不断的探索和积累之下,研究出了制造一副好马鞍的关键。
一是木料:制作裸鞍时的主要材料。乌珠穆沁马鞍所用的木材多是实木,可选择的也是多种多样:桦木、柳木、榆木、檀木、杨木等。冬日布师傅说如今的木鞍一般选择榆树或是桦树作为材料,最好是桦树,因为桦树比较结实重量也比较轻。左右两边的鞍板是需要两大块长方形的木板,前后鞍鞒的木料则要选择有些弯度和带杈的树干。
选择好之后要使木料干透,通常放在通风处2-3 个月,这样木料就不容易变形。因为他制作马鞍并非批量生产,所以他在需要制作马鞍时才会从木材厂或是专门生产马鞍等工艺品的工厂里进购木材原料。
图1
图2-1
图2-2
图2-3
二是皮革:在制作一副马鞍的过程中,皮革是最主要的材料,马鞍上的鞍韂、捎绳、马肚带都是用皮子制成。在古代的时候,一些有身份地位的蒙古人会在鞍面上蒙蟒蛇皮甚至是鲨鱼皮,但是如今许多动物是不可猎杀的,所以在选择皮革的时候大多是用牛皮,因为牛皮结实耐磨、防潮并且皮源丰富。但是并非直接使用这块牛皮就可以了,还需要一项准备工作就是熟皮子,方法十分类似于当地熏皮袍的熟皮子,就是把牛皮放入盛满酸奶汤的木桶中浸泡10 到20 天,之后再把它晾晒全干以备后用。同时还要准备一块薄的牛皮用来蒙在鞍鞒和鞍面上。(见图2-1 至图2-3,均为制作马鞍的皮革制品。拍摄时间:2013年7月。拍摄地点;西乌珠穆沁旗巴拉嘎尔高勒镇。摄影:赛娜)
三是配件:在一副马鞍中,金属类的配件多用作装饰,使马鞍看起来富丽华美的同时也起到一定的固定作用。乌珠穆沁马鞍上的配件主要包括有:
鞍花:主要装饰于镫磨和鞍韂之上,有时也镶嵌在鞍垫上面起固定作用。鞍花材质也是很丰富的,有金、银、铜、玉器、景泰蓝、珐琅、动物骨头等质地,所以鞍花也可以当做代表马鞍主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物。鞍花的形状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圆形、菱形、六角星形、多角形、花瓣形等,比较常用的是圆形和多角形。鞍花上有着非常美丽的花纹,有常见的云纹、回纹、万字纹、盘肠纹,也有一些吸取了其他民族的纹样比如福字纹、寿字纹、花草纹等,有的鞍花上也雕刻几何图案或是利用复杂的工艺手段绘上各种动物。镶嵌鞍花是装饰马鞍中最重要的步骤,鞍花的选择可以体现一个人甚至是一个部落人们的审美爱好特征。
图3-1
图3-2
图3-3
图4-1
图4-2
铜扣和银扣:主要装饰于镫磨和鞍垫之上,在镫磨的边缘还可以起到固定的作用。形状为圆形,有大扣和小扣。(见图3-1 至图3-3,均为内蒙古大学博物馆收藏的清代乌珠穆沁造型风格的马鞍具的鞍花和银扣。拍摄时间:2013 年6 月。拍摄地点;内蒙古大学博物馆。摄影:赛娜)
压条:也叫镶边,质地多为银或铜,宽约5厘米左右。压条上通常也雕刻着非常美丽的图案,以各种连续花纹为主。
各种布艺:用于制作鞍垫、鞍屉或鞍韂,可按照个人喜好选择材质和颜色。常见的质地有条绒、绸缎、软皮、薄毡等。鞍垫上面通常也会有非常美丽的刺绣,花朵图案、卷草纹、盘肠纹、几何纹是人们经常选择的,鞍垫的形状以正方形和长方形为主。(见图4-1 鞍垫和图4-2 鞍韂。拍摄时间:2014 年9 月。拍摄地点;西乌珠穆沁旗巴拉嘎尔高勒镇。摄影:赛娜)
造型:乌珠穆沁马鞍是由前鞍鞒、后鞍鞒、左鞍板和右鞍板组成,就是这看似简单的四块木头对接,就形成了一副裸鞍(也称白茬鞍或木鞍),其制作的过程却并非易事。对于牧民来说,每天在马背上度过的时间很长,所以一副马鞍的安全性和舒适程度非常重要,这也是最考验马鞍匠的一项工艺。
一副完整的马鞍是在裸鞍的基础上完成,在裸鞍的基础上进行装饰工作,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使马鞍更加富丽华美,能够更加彰显身份,所以裸鞍的好坏是决定马鞍好坏的重要标准,也是一副马鞍最基础的造型,裸鞍制作的舒适合理与否对于骑乘者和马来说都是很关键的。
图5
从功用的角度来看,乌珠穆沁马鞍的造型是前高后低,鞍鞒和鞍板都较为宽大,整体造型平缓具有流线型,这样的设计增加骑乘时的稳定和舒适度。乌珠穆沁的马鞍是比其他地区的马鞍稍大一些的,由于乌珠穆沁地区自古以来水草丰美,人们生活富足安康,身体素质非常强,有“三个乌珠穆沁人就有一个是摔跤手”的说法,当地人的体型普遍偏高大,体重也较重。此地区马鞍的前后鞍头与左右鞍板的连接平滑,没有太大的起伏,鞍板的宽度约为30 厘米,前后长约为50 厘米左右,能够很好的适合于当地人的体型特征。
这种马鞍不利于疾驰,由于它的面积比较大,压力自然也增大了,那么马的奔跑速度就会降低。乌珠穆沁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影响,草场面积较大,人们生产生活是以放牧为主,放牧转场需要很长的时间,有时候甚至会在马背上睡觉,这样较大的马鞍是更加安全和舒适的选择。(见图5,图5 为锡林郭勒草原上常见的乌珠穆沁马鞍子。拍摄时间:2014 年10 月。拍摄地点;西乌珠穆沁旗巴拉嘎尔高勒镇牧场。摄影:赛娜)
在骑马奔跑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山坡,那么上坡的时候人的身体自然会向后倾倒,这时后鞍鞒就会起到一个阻挡人体后滑的保护作用,反之下坡时前鞍桥就会保护人的身体不会向前扑倒。乌珠穆沁地区的地形是以平原为主,很少山地和陡坡,即使有小的丘陵也是坡度较缓,所以乌珠穆沁马鞍的后鞍鞒相对来说就会低的很多。此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牧民在套马的过程中,马匹通常活动激烈,欲拉扯住烈马时,可以把重心倚在后鞍桥上面,保持身体的平衡和活动的自如。宽大的前鞍桥设计是平滑且有流线弧度,如果遇到恶劣的天气就可以阻挡劲风的侵害,而这种设计非常符合空气动力学,它在具有保护作用的前提下也可确保行进速度不受影响,由此可见马鞍的每个细微的设计都有其功用。
图6-1
图6-2
一副完备的马鞍具通常是由下面这些部件组成的:裸鞍、简易鞍(经过扎制的木鞍)、鞍屉、鞍韂、镫磨、马镫、马肚带、捎绳等。
冬日布师傅制作马鞍时用的基本都是传统手工工具,只有在给马鞍子打孔的时候会用到电钻。在以前没有机器的时候,这项工作也是手工来一点点钻出小孔的。虽然现在有了工厂,用机器很快就可以制作出一批马鞍,省时省力提高了效率,但冬日布师傅心里仍然觉得自己做的马鞍最佳,因为手工做出来的东西有感情。冬日布师傅制作马鞍时的主要工具是刨子、锛子、砂纸、木锉、锤子、木锯、水胶、铁钉、腻子、油漆、刷子、黄羊角、电钻。(见图6-1 至6-2,均为东日布师傅制作马鞍具时的工具。工具拍摄时间:2013年6月。拍摄地点;西乌珠穆沁旗巴拉嘎尔高勒镇。摄影:赛娜)
裸鞍的制作:一副裸鞍(木鞍、白茬鞍)包括前鞍鞒、后鞍鞒、左鞍板、右鞍板、左鞍翅和右鞍翅,裸鞍的制作通常需要四大块木料经过手工砍制而成。首先是用大锛子把选好的Y 型树杈慢慢砍制出一个大概的外形,这时要掌握力度和把握鞍鞒的尺寸以防把木料破坏,再用小锛子慢慢砍制鞍鞒的弧度,在鞍鞒的底分叉的部分砍制成马蹄形状。
其次,是砍制鞍板,用木锯把木料锯成两块长方形的木板,长度约50cm,宽度约22cm,厚度约8cm。将这块板子在一侧距离15cm 的地方向下锯出一条长约8cm 的豁口,然后把将另外一侧距20cm 的地方同样锯出一条长约8cm 的豁口,然后把这块木板竖直起来将锯开的地方砍掉。下面开始砍制的是鞍面部分,这个是人坐在马鞍上的部分,沿着刚才锯的豁口再向下锯一个2cm 左右的豁口,比照着这个豁口就可以把其他的木料砍掉了。
到了粘接的步骤,在砍制的时候要用工具仔细的将需要粘接的部分打磨平滑,在胶还热的时候尽快的完成粘贴的工作。把胶水涂在两块鞍板需要对接的地方,仔细的对齐后粘贴,如果有了偏差便会磨损马背,所以要求对接一定要严丝合缝。粘好之后在晾干4 ~5 个小时后还需要细细的砍制成型。在接下来的砍制中就要注意马鞍和马背接触的地方砍制的弧度,鞍鞒底和鞍板之下空的部位是和马脊梁接触的地方,需要砍制的圆滑吻合,用小的铲子一点点去除多余的材料,再用木锉、砂纸慢慢打磨,使接触面逐渐变成光滑平缓的弧度。然后反复修整,反复打磨鞍鞒和鞍板直到对接起来没有缝隙。
接下来是将砍制好的鞍鞒和鞍板组合粘接,因为鞍鞒和鞍板粘接的牢固程度直接影响了是否能够承受重力,所以这项工序是非常考验马鞍匠的。把鞍鞒和鞍板的对接面仔细的涂满胶水,粘上之后先用手紧紧的压住,粘好之后再用铁质的夹子夹住粘接的部位,放置4~5个小时晾干胶水。等胶水晾干之后再看看是否有不平整的地方,因为木鞍所用的材料是天然的木材,所以难免有不平整的地方,比如会出现小孔或者歪斜,这时就需要继续砍制的同时用腻子来抹平小孔。之后还是需要仔细打磨,用锉子和砂纸把抹腻子的地方还有有棱角的地方都磨平了、磨光滑了,这样一副裸鞍才算是砍制完成了。(见图7-1 至7-2,为冬日布师傅制作的木鞍。拍摄时间:2013 年3 月。拍摄地点:西乌珠穆沁旗巴拉嘎尔高勒镇。摄影:赛娜)
最后就是给裸鞍刷漆,冬日布师傅说可以根据客人的选择来刷颜色,大部分是红色、绿色、橙色较多,刷好油漆之后在阴凉处放置3小时以上,等它完全干燥之后一副完整的裸鞍就大功告成了。
图7-1
图7-2
图8-1
图8-2
扎马鞍和钻孔:扎马鞍就是把软牛皮蒙在木鞍的鞍面和前后鞍鞒的内侧,扎马鞍的时候一定要使牛皮绷紧,这样扎出来的鞍子才会平滑。首先在前鞍鞒上蒙上皮子,用小钉子钉在鞍鞒的底部以固定牛皮。在前鞍鞒的边缘处就用到压条(也称镶边条)来固定皮子,用细小的铁钉仔细的把压条钉在蒙好牛皮的前鞍鞒边缘,这样不仅固定了牛皮同时也增加了美观性,压条的质地多为银质或铜质,宽度约为2cm,上面有花纹。把压条钉好之后再用锤子砸实砸平整,之后把露出压条以外的牛皮用刻刀一点点的裁去。
给马鞍钻孔是为了栓捎绳、皮条、马镫的,首先在鞍板左右各打4 个小孔,上面2 个是为了固定鞍垫和鞍面的金属钉扣或者鞍花用的,下面2 个是栓马肚带的,再在左右鞍板的中部靠下位置各打3 个小孔,然后将3 个小孔打通,为了栓马镫用,最后在左右鞍翅去前后四个边角区域各打两个孔,为了栓捎绳。(见图8-1 扎马鞍和图8-2钻孔。拍摄时间:2014 年9 月。拍摄地点;西乌珠穆沁旗巴拉嘎尔高勒镇。摄影:赛娜)
栓捎绳、肚带和马镫的制作:乌珠穆沁地区马鞍上的皮捎绳数量为8 条,捎绳的用途是马在运送物品的时候用来拴住物品以免滑落。后来为了美观,人们通常在绳头的地方嵌上鞍花或打成结子,捎绳是用牛皮制作,把牛皮用小刀裁成一条条细细的捎绳,用酸奶汤浸泡后熟过的,之后再重复的抻、拽皮子,所以捎绳非常的柔软。捎绳栓在马鞍的左右鞍翅四角,穿过刚刚打好的捎绳孔再把它牢牢固定住。(见图9,图9 为整套的马鞍具稍绳和肚带的制作。拍摄时间:2013年2月。拍摄地点;西乌珠穆沁旗巴拉嘎尔高勒镇。摄影:赛娜)
马肚带功能是把栓到马鞍两边的肚带从马肚子下面绕过来系在一起,保护马鞍不会掉下马背。马肚带是需要编制而成,这时用8 跟皮条编成一个结实的皮绳,需要两个人来合作完成,在编制的过程中由于皮条缠的很紧,就要用黄羊角来疏松皮绳。最后把编好的皮绳栓在马肚带孔中,在绳头处划开一个口子,再把皮绳从口子里绕过去,用力拉紧皮绳这样马肚带就栓好了。
图9
图10
接下来的工序是栓马镫,栓马镫的皮绳和马肚带所用的皮绳是相同的。“马镫由镫带、镫孔、镫边、镫梁、镫盘构成。镫带穿在前鞍鞒后面、鞍板前面的孔里,镫带的一端有带卡子,卡子的用途有两种,一是便于骑手根据自己身体的舒适度随意调整橙带的长短,二是遇到野兽的袭击时便于卸下右侧的马镫当做武器使用。”[3]
完成上述步骤后,一副马鞍的制作工艺就算基本完成了(见图10,图10 为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乌珠穆沁旗马鞍匠人冬日布师傅2008 年制作的乌珠穆沁马鞍。拍摄时间:2014 年5 月。拍摄地点;西乌珠穆沁旗巴拉嘎尔高勒镇某民族工艺品商店。摄影:赛娜),其余的是装饰工作。人们也许认为制作一个马鞍并非难事,但是冬日布师傅就砍制一副好裸鞍来说,手上没有十数年的经验累积和实践工夫是不行的。想到如今草原上的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已然转变,牧人的生活中已经减少了马鞍的使用,马鞍的需求量远不如从前,但是仍有一些手工艺人愿意用一生去守护民族的艺术,这样的坚守让人感动。
图11
图12
乌珠穆沁马鞍就装饰而言是十分丰富多彩的,笔者曾在西乌珠穆沁旗博物馆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种类繁多的马鞍。从不同时期流传下来的蒙古马鞍看,色彩装饰愈加丰富,在传统生活马鞍只注重实用功能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其审美功能。再加上手工艺的发展,可以加工出更加新鲜的装饰材料,给蒙古马鞍增添了新颖的艺术特色,而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也使蒙古马鞍对其他文化的汲取达到了顶峰。
鞍鞒部分的装饰:鞍鞒的装饰是最能体现马鞍价值高低与主人地位的部分,在整个马鞍的装饰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部分的装饰材质也是最多样的,蕴含着装饰者的审美品位。这里结合着部分乌珠穆沁马鞍来例举一些马鞍鞍鞒的装饰手法。(见图11 至图12,均为清代马鞍鞍桥部分。拍摄时间:2015 年3 月。拍摄地点;西乌珠穆沁旗男儿三艺博物馆。拍摄者:赛娜。。)金银铜镂雕:镂雕是一种雕塑形式。即是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其背景部分,有的为单面雕,有的为双面雕。镂雕也称镂空、透雕,然后把雕刻好的图案或纹样镶嵌在前后鞍鞒上。
掐丝景泰蓝:是用细扁铜丝做线条,在铜制的胎上捏出各种图案花纹,再将五彩珐琅点填在花纹内,经烧制、磨平镀金而成。用景泰蓝装饰马鞍的话通常就会将鞍鞒全部包住,而不是像镂雕法那样只是镶嵌一些图案。
漆绘法:通常是在黑色的底漆上再描绘花纹或图案,颜色多为金色。镶骨花纹:在木鞍上绘制花纹,某一部分用动物骨头或贝壳来嵌入其中。除了鞍鞒面的装饰之外鞍鞒边也需要装饰,通常称为压条或镶边的材料也有保护鞍鞒边的作用。这些压条的材质多数是随着鞍鞒装饰的材质一样,比如金、银、铜质,人们也喜欢在压条上压制花纹,通常以卷草纹和连续纹样为主。
鞍屉与鞍韂的装饰:鞍屉是放置在鞍韂之下马背之上的,它的作用是保护马背不受马鞍的磨损,通常是用熟牛皮或薄毡子裁成长方形披在马背上,因为不会外露所以基本没有任何花纹或图案。鞍韂是放置在鞍屉之上的,在古代鞍垫和鞍韂通常用一块料子直接置于马鞍上,随着后来的发展人们开始分离了鞍韂和坐垫。
鞍韂是马鞍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可以保护马的身体不会被马镫碰伤,也可以防止马的汗水弄脏骑乘者的衣物,同时它也是一个很好的装饰品。鞍韂的质地非常丰富,最古老的制作方式是将皮子放入酸奶汤中浸泡3 天,皮子软了之后晾干再用牛粪的烟熏3 小时以上,这时皮子就有了颜色,抹上动物油脂一遍遍鞣制,最后皮子会光滑平整,人们就可以在上面进行装饰。另外比如栽绒毛毯鞍韂、毡子鞍韂也是常用的选择。(见图13,拍摄时间:2015 年6 月。拍摄地点: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民族手工艺展览馆。拍摄者:赛娜。拍摄内容:长方形皮质鞍韂。)
鞍韂的形状有长方形、圆形、T 字形,他们在沿边缝花方面创作出很多种类的韂子。有单边、双边韂,有单塄四云、六云韂,有双塄四云、六云韂。也有三道塄四云、六云韂,有六云双塄麻花韂,还有草龙韂、五福捧寿大小花韂,汉文大小韂等。这类韂子的挖皮花云子,压皮塄边、丝绳缝云子边等工艺都是手工操作的。采用双针引线的缝制法。皮质的鞍韂底色多数为黑色或深棕色,而其他质地的鞍韂底色多为白色、蓝色、黄色,而上面装饰的纹样、图案则色彩丰富。手法主要是刺绣和贴花,若是使用栽绒则在生产面料时便把图案编织好了。
制作马鞍完成之后,要在鞍面上放一块垫子并固定住,人坐在马鞍上比较舒适同时也减少对马鞍鞍面的磨损,当然这也是一项装饰马鞍的工序,因为鞍垫上通常是有精美的刺绣。在给马鞍钻孔时预留了四个固定鞍垫的小孔,这时可用鞍花或银钉、铜钉将鞍垫钉在鞍面上。鞍垫的质地是多样的:有栽绒、毡子、皮革、布垫等,形状多为长方形,可以选择在鞍垫上进行刺绣,花纹以盘肠纹、卷草纹为主。
镫磨的装饰:镫磨(见图14,该图为乌珠穆沁马鞍的蹬磨。拍摄时间:2013 年3 月。拍摄地点;西乌珠穆沁旗男儿三艺博物馆。摄影:赛娜)是置于鞍韂之上,镫磨虽小,但是鞍花主要是镶嵌在镫磨上的,也是最能体现不同部落特色的部分。
乌珠穆沁马鞍镫磨的边缘,大多是圆弧形,上面有刺绣、鞍花、金属钉等装饰,镫磨的质地为牛皮,颜色多黑色和褐色。装饰部分和鞍韂大致相同,若鞍韂选择何颜色装饰,镫磨通常选择同样的颜色。在乌珠穆沁马鞍的镫磨上通常镶嵌有6 枚鞍花,中间的一个最大,另外五个围绕它组成圆形,形状比中间的小一些。
图13
图14
通过上述对于内蒙古自治区乌珠穆沁造型风格的马鞍具,进行田野调查所获取的第一手资料,还有简单的分析,我们得到如下启示:
首先,马鞍是蒙古族人们勤劳和智慧的象征。它不仅是马的装饰品,更显示了蒙古民族累积的智慧和艺术追求。在游牧民族驯服了马之后,马鞍的发明随着历史的发展呈现出了不同形式种类,在对马鞍的装饰中可以展现不同历史时期蒙古人的信仰、生活风俗和审美喜好。围绕着马鞍又产生了许多特殊的文化习俗,对马鞍造型的喜爱也慢慢的演变为一种文化象征,所以马鞍除了有它的实用功能之外,更被蒙古人赋予了崇高的仪式功能。
其次,马鞍是游牧文化特定的表现符号。如今乌珠穆沁草原上的牧民出行大多利用摩托、汽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马鞍的需求量远不如从前。但笔者从冬日布师傅那里得知,他觉得这项工作虽然非常累并且收入有限,但是从马鞍制作的角度来看,一副由自己制造出的马鞍寄托了他对民族传统文化深厚的感情。出身于乌珠穆沁草原的长调歌王哈扎布,在最后一次演出时,把一副精美的银马鞍,转交给了他的徒弟拉苏荣。此时此刻,马鞍已不仅仅只是一个马具,而是作为具有一定含义的符号,完全融入到蒙古民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中,并具有着特定的象征意义。
因此,蒙古马鞍的意义不仅仅只停留在其所具有的被造型化的符号的层面上,“往往还涉及伴随着器物的传承而得以延续的: 行为、智慧、感情及精神的传承。”[4]这一论点,与卡尔西所言的“艺术的符号化就是在一定地域、人群中被普遍认同的具有一定含义的艺术造型”[5](215)具有共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