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教学明目标 诗情画意“不须归”

2019-12-31 09:12赵远利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9年11期
关键词:明确目标诗词教学

赵远利

[摘要]古诗词教学应充满诗情画意,无论是诗词作品本身,还是师生素养的积淀,都应散发着经典文化的魅力。在教学《渔歌子》时,教师通过“吟诵时有韵味”“细读时有画面”“比较中有传承”“品悟中有方法”几个环节,让语文课堂浸润在浓浓的文化氛围之中,使教学达到了“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境界。

[关键词]诗词教学;诗画结合;明确目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31—0070—01

《渔歌子》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秀丽水乡的水彩画,整首词读来朗朗上口,文字清新明丽,色彩斑斓,青山远黛,白鹭翻飞,桃花艳艳,碧波粼粼,一位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渔夫悠然自得地垂钓于西塞山前。全诗意境优美,动静结合,清新活泼,表达了词人陶醉于大自然山光水色之中悠闲而自由的生活乐趣,寄托着词人向往自由、悠然脱俗的情怀。

《渔歌子》安排在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中,本单元内容以“感受田园诗情,热爱四季美景”为主题,精选的几篇古诗和写景的文章浸润着清新恬淡美景的同时,也包含着作者浓浓的情感。因此在教学《渔歌子》这一课时,我们就应该展现出文本的诗情画意,让课堂浸润着浓浓的诗意。

一、吟诵时有韵味

《贞一斋诗说》中提到:“诗有三要:发窍于音,征色于象,运神于意。”其中“音”为阅读诗歌的第一步,也是古诗教学的根本之道。因此,在教学这首词时,可采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朗读方法。上课伊始,教师就让学生读准字音,要读得字正腔圆,还要注意词的节奏,读得有板有眼。然后是自由读、教师范读、指名读、对比读、师生对读等,教师的教学字字落实,学生的朗读由表及里,师生一起走人字里行间,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最后,教师播放音乐《渔歌子》,学生跟着音乐吟诵这首词,以达到余音袅袅的境界。这首词凭借着自身的精妙言语,让学生贴着文本便感受到了诗意的美妙,学生在不知不觉问也体味到了词人的心境。

二、细读时有画面

诗画结合就是诗歌突破了语言的界限,发挥着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作用,在读者的头脑中形成了一幅幅清晰的图画,这将有利于读者理解作品和传播经典。教学《渔歌子》,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出示几幅图画,让学生根据画面中的景物来猜一猜故事的内容。这种教学方式能让课堂立刻进入诗情画意的氛围。接着,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读出词的画面。学生的朗读仿佛把我们带到了西塞山前,置身于画卷中,我们似乎看到了青翠的西塞山,湖面翻飞的白鹭,粉红的桃花,潺潺的流水,还有一位头戴箬笠,身披蓑衣的渔翁,在斜风细雨中悠闲自在地垂钓。学生们在细读中还发现了词中的景物有动态和静态描写,巧妙的动静结合让整幅春景图活了起来。

三、比较中有传承

渔翁意象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高洁和智慧的。张志和的清高执着和超脱现实的意愿,反映了他在抑郁孤愤中努力寻求解脱的心路历程。《渔歌子》中的渔翁意象也有意无意地体现着张志和淡泊超脱的精神风貌,无论对张志和向往自然的审美品格,还是对传统文化渔翁意象的精神建构,都有着标志性的意义。教学中,教师可以引用柳宗元的《江雪》进行对比阅读,从色彩到景物,从词眼到诗眼,从画面到人物,从动态描写到静态描写,寻找两者间不同的意境表现和诗人表达情感的差别,通过《江雪》的孤独寂寞和《渔歌子》的清逸脱俗的画面,让学生在细细品味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广内涵。

四、品悟中有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学习方法的习得,是学生加深对詩歌意境的理解,传承民族经典,由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究转变的重要途径。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总结和输出。教学伊始,教师可以提出三个阅读目标和要求:读准字音,字正腔圆;读出节奏,有板有眼;读出味道,想象画面。学生目标明确,按照要求,就能读得有滋有味。教学结束时,教师小结品读诗词的方法:抓住重点字词,想象画面,反复诵读,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学生掌握了这些学习方法,不仅可以学好这一课,还能迁移到别的诗词学习之中,这就是教育的智慧。

古诗词教学应充满诗情画意,无论是作品本身,还是师生的文化素养,都应散发出经典文化的魅力,而我们的语文课堂在这种浓浓的文化氛围之中,就能达到“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境界。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明确目标诗词教学
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浅析从母语思维走向英语思维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注重诗词教学,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