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

2019-12-31 09:12陆云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9年11期
关键词:教材解读习作单元教学建议

陆云

[摘要]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习作题目为《生活万花筒》,要求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把事情写清楚。教学时,教师要明确这一单元的内容与定位,把握“单元导语”“精读课文”“交流平台”“习作例文”等的特点以及教学要求,精准设计教学目标,强化学生的实践训练,让学生掌握习作方法,形成习作习惯。

[关键词]习作单元;教材解读;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31—0001—03

一、习作单元的内容与定位

统编教材每个年级的上下册各安排一个习作单元。除了六年级下册安排在第三单元外,其他各册都安排在第五单元。习作单元把习作的内容——观察想象、事情的过程、景物的特点、人物的特点、围绕中心、真情实感等几个重点进行了相对集中的训练。

四年级上册的习作单元,要求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把事情写清楚。单元的主要内容如下表所示:

从本单元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分析,可以清晰地发现习作单元的突出特点,就是围绕习作要素的某一方面——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这就是习作单元的核心,也是统编教材语文要素体系的重要支点。这个核心,将本单元的几个部分整合在一起,具有一种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呈现出一种整体的教学功能。

根据陈先云主编的说明,习作单元这种全新的单元形式的设计意图,在于“改变传统的完全以阅读为中心的编排体系,在重视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引导语文教学更加关注表达,改变多年来语文教学实践中重阅读轻习作的状况”。这是习作单元教学的价值取向和明确定位。因此,了解和把握构成习作单元的各部分的功能、整体功能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就是开展习作单元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二、习作单元的整体特点

本单元围绕“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这个核心要素,一共安排了六个板块的内容,层层推进,逐步深入,落实语文要素的学习。

(一)导语

导语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改编的名言:“我手写我心,彩笔绘生活。”黄遵宪在《杂感》诗中说:“我手写我口。”叶圣陶先生倡导“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他认为:“语体文的最高境界就是文章同说话一样,写在纸上的一句句的文章,念起来就是口头的一句句的语言,教人家念了听了,不但完全明白文章的意思,还能够领会到那种声调和神气,仿佛当面听那作文的人亲口说话一般。”这提示我们,只有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描绘自己真实的生活,才能打动读者,感染别人。第二部分是单元语文要素:“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

这一语文要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向阅读,阅读文章时要“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怎样”二字是学习的重点,包括了解课文按照什么顺序、运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写、如何突出重点、如何表达情感等。二是指向习作,告诉我们本单元的习作内容就是把事情写清楚。读写之间的关系非常明显,就是学习把事情写清楚的方法,运用一定的方法把事情写清楚。读是写的铺垫、准备和基础,写是读的延伸、运用和内化。习作单元的所有内容,都是围绕着“写”来安排的。

(二)精读课文

本单元安排了两篇精读文章,分别是《麻雀》和《爬天都峰》。

1.《麻雀》

《麻雀》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一篇散文。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把事件写清楚。事情的起因:一只小麻雀从巢里掉落地上;事情的经过:猎狗发现了小麻雀,准备吃掉可怜的小麻雀一老麻雀冲下来,坚定勇敢地保护小麻雀一猎狗被老麻雀吓退;事情的结果:猎狗后退了,小麻雀得救了。课文重点写老麻雀的坚定、无畏和猎狗的凶猛、强大以及最后退缩的变化,写清楚老麻雀勇敢面对猎狗保护小麻雀这件事情。

课后练习对学习的重点有着清晰提示:

(1)朗读课文。说说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

(2)课文是怎样把下面的內容写清楚的?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2.《爬天都峰》

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开头简单交代了“我”和爸爸去爬黄山天都峰这件事;接着围绕着爬天都峰,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作者站在天都峰脚下看到的情景,主要突出山峰的高、陡的特点;第二层写爬天都峰的情况——先写“我”担心能否爬上天都峰,接着写“我”和老爷爷互相鼓励一起爬,再写“我”和老爷爷、爸爸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第三层写爬上了天都峰之后的情况。

课后练习也对课文学习的重点进行了提示: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开始“我”不敢爬,最后“我”爬上去了,课文是如何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两篇精读课文,虽然是阅读课,但指向文章的表达内容、表达顺序以及表达方法,其核心价值在于学习表达的方法,为习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用对话交流的形式,对两篇精读文章蕴含的习作要素进行了总结,清晰地表达以下两点。一是写清楚一件事情,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二是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把关键环节写清楚、写具体。

(四)初试身手

在学习了导语、精读课文和“交流平台”之后,需要进行实践性练习,就是片段小练笔。教材安排了两道题:“看图并发挥想象,把图片的内容说清楚;观察家人炒菜、擦玻璃或者做其他家务的过程,用一段话把这个过程写下来,注意用上表示动作的词语。”通过初步的练习,学生将前面学到的方法进行尝试运用。

(五)习作例文

单元的第五部分是两篇习作例文《我家的杏熟了》和《小木船》。例文的教学功能更直接地指向习作,分别以批注和课后思考练习的形式来体现。《我家的杏熟了》提示要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奶奶“分杏”这件事情写清楚,引导学生复习、巩固精读课文学到的方法;《小木船》提示围绕“小木船”,把“我”和陈明“分裂”“和好”的过程写清楚。

(六)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

这是习作单元的最后一部分,要求学生选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写清楚。这是习作单元的重点,要求学生写一篇比较完整的习作。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统编教材习作单元的基本内容构成,它从导语开始感受和思考,以精读课文学习奠定基础,经历交流和尝试,逐渐深化、巩固表达方法并形成表达能力,最后综合运用于习作中。这样,基于习作能力构建了单元整体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展开学习,从而实现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目标。教学时,我们要把握好單元整体与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具体分析各个部分的定位与教学价值,使之发挥最大的教学功能,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习作单元的教学建议

(一)精准制定教学目标

根据不同的教材定位和单元安排,每一篇课文都应该明确自身的教学目标及重点。例如,《麻雀》这篇课文,过去的教学比较注重文本的内容和描写的方法,而在统编教材的习作单元,要围绕“按顺序写清楚”的要求,注重以下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理解“摇撼、无可奈何、拯救、嘶哑、搏斗、庞大”等词语。

2.理解课文是如何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学习作者把小麻雀弱小可怜、老麻雀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猎狗如何从凶猛到退却的经过写清楚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本单元的语文核心要素是“把事情写清楚”。写清楚,包括把前因后果交代清楚,把事情经过写清楚,把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交代清楚。因此,重点目标就不是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情感了,而是着眼于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个表达的顺序。

两篇习作例文更加直接地指向习作能力。《我家的杏熟了》重点理解作者是如何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奶奶“分杏”这件事情写清楚的;《小木船》重点抓住作者是如何围绕“小木船”,把“我”和陈明“分裂”“和好”的过程写清楚的,其他可以不用考虑太多。因此,教学目标只有把重点抓准,才能确保课堂教学行走在正确的方向和道路上。

(二)强化实践活动,习得能力

如果说单元的核心是习作能力,那么,如何习得这个能力的方式、方法就是单元学习的黏合剂与向心力。这个方式、方法,就是反复地实践、练习,朗读、默读、批注、讨论、动笔写作等,并循环反复,不断学习、迁移。这样教学,使“导语”“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和“习作”各个部分凝聚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比如,精读课文教学,是在习作能力培养的核心目标引导下,摒弃过去条缕不分、阐幽发微式的分析讲解,聚焦“从阅读中学习表达方法”的目标。因此,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教学,必须真正要改变以内容分析为主的教学模式。

“初试身手”和“习作”两个板块,是两个阶段、两个层次的练习。“初试身手”是“习作”的初级阶段、准备阶段,是铺垫和过渡;“习作”是“阅读”“例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等的最高阶段,是本单元习作能力的综合运用。整个单元的六个部分聚焦“按顺序写清楚”这个点,从起因、经过到结果,从时间、地点到人物,从片段练习到整篇写作,从个体练习到交流提升,让学生在逐步进行的学习中不断获得实践体验,不断巩固和强化,从而完成对某一项习作能力的培养。

(三)联系生活,打开思路,大胆写作

习作单元的教学,应当特别注重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进行学习。陈先云主编建议以“三个入手”为原则,即“从题材入手,从生活人手,从兴趣入手”。题材、生活、兴趣,其实是一回事,关键是生活。有了生活的观察积累,就有了丰富的题材;有了丰富的题材,写出与众不同的精彩文章,就能够提高兴趣;兴趣提高了,反过来进一步激励学生习作。

例如,“写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写什么事、这件事情可以是什么的问题。我们提供一个思维发散的方法(右图)。印象深刻的事,可以从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四个角度来思考。时间既可以从每天的早、中、晚具体的时刻来思考,也可以从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来思考,还可以从上课前后、下课前后、吃饭前后、睡觉前后等角度来思考。地点可以从家里、学校、街道、大自然中去思考。例如,这件事可以发生在家里,家里还可以发生在哪里呢?进一步思考,还可以发生在客厅、厨房、卧室、阳台……这样,思路就打开了。这个思维发散图的作用,是打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调用生活积累,找到丰富的素材。学生并不是没有生活经验,他们其实比大人更加敏感,只是没有意识到这是素材而已。正像刘国正先生说的:“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其中发生的许多事情,都会叩击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奋。他们有很强烈的求知欲和辨别是非的要求;他们有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好、追求和理想;他们有一个时而变幻色彩、时而涌起波澜的天真烂漫的生活领域,其中有很多可以取作素材。宝库就在身边,他们却视而不见,这是他们以为面包和盐既然不是精金美玉,就不值得拾取和收藏的缘故。”这个发散图就起到激活思维、组织素材的作用。只要打开了思路,不愁没有素材。其次,要把这些发散的点具体化。例如,事情的起因与什么时间、地点、人物有关,是什么时候、在哪里和谁之间发生的,事情经过怎样。将这些问题想清楚,用上积累的词语、句子、段落,或者修辞、句式等进行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习作。

总之,统编教材习作单元给我们搭建了一个习作训练的平台,提供了一个集中培养习作能力的支点。我们应准确把握,集中练习,循序渐进,形成体系,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素养。

(责编 韦雄)

猜你喜欢
教材解读习作单元教学建议
聚焦“观察”,学习表达
“依标扣本” 精准教学
教学反思的四个着眼点
浅析泛义动词“打”及其对外汉语教学
“沉淀溶解平衡”认知结构测查及其学习困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