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眼如纲 纲举目张

2019-12-31 09:12庄泳程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9年11期
关键词:捕捉文眼

庄泳程

[摘要]俗话说:数学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模模糊糊一大片。尤其是阅读教学,教者常因教学内容太杂、知识太多而不知不觉陷入烦琐分析的泥潭,思维凌乱、轻重难分。思想如钻子,必须钉在一点挤下去才有力。扣住文眼的“点”进行教学就能有效避免教学的烦琐。所谓“纲举目张”,文眼就是文本的“纲”所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捕捉文眼,引领学生将文本梳理成纲;其次要着力品味文眼,通过文眼映照篇章;最后要巧妙对文眼进行反刍,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活化语用。

[关键词]文眼;捕捉;咀嚼;反刍;纲举目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9)31—0053—03

阅读教学中能教可学的知识点、情感点、思维点实在太多太多,教者常因此陷入烦琐分析的泥潭,学者也常因之思维混乱、轻重难分,一节课下来,头重脚轻,云里雾里。阅读教学要如何做到扎实、清晰、有效,使课堂眉清目秀、疏密有致、轻重有度呢?扣住文眼进行教学就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所谓“文眼”,指的是文中那些最富有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理解作品主题或脉络层次的关键词句。它往往是作者着力刻画和描摹的要点所在,或凝聚主题,或升华情感,或暗示线索,或表现章法。扣住文眼,就等于抓住了渔网的纲,读准文眼,就能够真正做到纲举目张。下面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和做法。

一、捕捉文眼,梳理成纲

清末文学家刘熙载说:“字句能与篇章映照,始为文中藏眼。”也就是说,文眼非但不孤立存在,且能映照篇章。从这个角度出发,捕捉住文眼,不仅能扣住文本的关键信息,更可以借助文眼架构起文本的整体框架,将文本梳理成纲。

[案例]《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之捕捉文眼

1.这是一篇书信体文章。孩子的呼声总结起来就是什么?

2.孩子的呼声不仅源于对和平的渴望,更源于在他的家里,有一个特别的人,有一段特别的经历。谁来说说他的家庭故事?

小结:原本期待父亲凯旋,却不料迎来的是父亲的灵柩。

(板书:凯旋、灵柩。解释:凯,指胜利;旋,就是归来。枢者,棺也!虚者为棺,实者为枢)

3.可见,文章主要由两部分内容组成,首先是父亲的故事,作为一个执行维护行动的军人,临死都在呼唤和平;其次是“我”的呼吁,呼吁和平,呼吁救救孩子们!

(板书:呼唤、呼吁)

4.“凯旋”和“灵柩”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词形容的是同一个人——父亲;“呼唤”和“呼吁”这两个看似相同的词指向的是同一件事——和平!请拿出笔,认真书写这四个词语,并把文中带有这四个词语的句子画下来。

[案例评析]

没有繁杂的分析、琐碎的提问,聊聊几语的交流,拈起的几个关键词,就勾勒出了文章的总体结构和大致线索。这几个关键词就是文眼所在。“凯旋”和“灵柩”之间的落差表现了战争的罪恶,“呼吁”和“呼唤”展现了渴望和平的两种姿态。这都是文本的思想内核所在。当然,文中有文眼价值的不止这两对,“罪恶的子弹”“鲜花”与“鲜血”等都可作为文眼,但不如“凯旋”与“灵柩”的落差来得震撼,且作为生字词,出现的价值更高。

阅读,有两种能力很关键,一是快速浏览状态下的整体感知能力,二是敏锐地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通过捕捉文眼、梳理文纲的方式,恰好把这两种能力的训练统和起来。这样的开课,使教学思维从一开始就眉清目秀,简约而不简单;这样的开课,大胆打破了文本的结构,为学生重新建构自己的文本世界开了好头。

二、咀嚼文眼,纲举目张

高质量的文学作品,每一个词的摆放都是从篇的角度去考虑的。捕捉文眼,绝不仅仅在于文眼本身,而在于借助文眼的咀嚼,牵住文章的牛鼻子,顺藤摸瓜,瞻前顾后,去品悟字里行间的语言质感,读懂章法,读出思想,做到“开阖变化,一动万随”(刘载熙语),纲举目张!

[案例]《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之咀嚼文眼

1.咀嚼“凯旋—灵柩”。

(1)合作探究:“凯旋”在文中具体指什么?“灵柩”对家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从“凯旋”到“灵柩”的巨大差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把这两个词联系起来,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对它们的理解。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点拔:想象一下,如果父亲凯旋,迎接父亲的机场上会是怎样的景象?父亲如果不死,该拥有怎样的人生……)

(2)学生交流:(联系事情因果)本应该是胜利归来,合家相聚在鲜花前,却不料迎来的是干冷的尸体,还有那鲜血染红的征衣及身体上凝固的血;(联系父亲个人)父亲作为一名出色的人士,精通四国语言,精通经济学,是一名卓越的观察员,他本该拥有美好的人生,享受生命的精彩,而现在,一切都定格在那触目惊心的灵柩中;(联系“罪恶的子弹”)这罪恶的子弹夺取的不仅仅是父亲的生命,更是千千万万个生命,破坏的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幸福,更是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

(3)图文拓展:(哀婉的音乐、震撼的画面、低沉的解说)战争中的孩子,惊恐的眼神让人心悸;丧失家园的他们,只能忍饥挨饿;罪恶的子弹在孩子身上留下血的印记;他们就这样丧失了还没绽放的生命;他们的哭声,撕心裂肺;面对硝烟中这个无助的背影,我们不禁揪心地问:孩子,你的家人呢……

(4)看着这些画面,你有何感受?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读父亲的故事,你又会有怎样的感悟?带着感受读读3、4自然段。

2.咀嚼“呼唤一呼吁”。

(1)同样是“和平”,为什么形容父亲的是“呼唤”,而“我”却用了呼吁?——“呼唤”是父亲一个人的叫唤,“呼吁”同时还指请求大众的参与。儿子把父亲的呼唤,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变成了“呼吁”,这是一种热爱和平的精神传承,这样的声音理应让全世界听到。

(2)父亲的呼唤简洁而激烈,“我”的呼吁具體而真挚。请从“我”的呼吁中选择你印象最深的话,谈谈你的理解。

(3)总结:凯旋,只为消灭战争的硝烟,而罪恶的子弹却让我们迎来了父亲的灵柩。父亲的呼唤,“我”的呼吁,生死相隔,却有着共同的期许——和平!

[案例评析]

格塔式心理学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扣住文眼,牵丝勾连,易于形成关于文本的更为整体的印象,使学生能在特定的角度中宏观地审视文本,感悟语言文字。案例中,在对“灵柩”“凯旋”等词语的咀嚼中,有效地把“维和背景”“父亲成就”“战争罪恶”等内容联系起来,在“凯旋”的假想和“灵柩”的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中,托起了文本的思想内核——控诉战争,呼唤和平!而对“呼唤”“呼吁”的评析和解读,使学生更有目的地走进了文本难以攻坚的“堡垒”——读出对印象深刻的话语的个性理解!可以说,通过对文眼的咀嚼,达到了“一线串珠”的教学效果,文眼的“点”带动了文本的“面”,有机的联动,有效的联系,实现了对文本的解构和重组。正可谓:“一点打透,万目皆张。”

品词析句能力是学生需要具备的另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首先是要读懂字面的意思,掌握音形义;其次要把词语、句子置于具体的语境中,不仅读懂词语表面的意思,更读懂文字背后的深刻内涵,把形象的词句抽象化,即善于概括,把抽象的词句形象化,即善于分析;最后要能联系生活,把感受置于内心,化为真实。将文眼置于文本的语境中涵泳咀嚼,就是要体现以上三个层面的能力训练,并在师生共同创设的情境中,联系词语本身、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使情感、思维真正穿透字面,直抵内心,做到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三、反刍文眼,活化语用

[案例]《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之反刍文眼

1.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作家高洪波就以一个孩子的角度发出了自己的呼吁《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请翻开16课,快速默读这首诗,想一想,诗中四次提到的“这究竟是为什么”能不能回答。

2.前四节诗歌都是一样的结构,作者用“本来”和“可是”作为衔接,把战争前后的场景作了对比,控诉了战争的罪恶。最后一节是作者的“企盼”。你能不能模仿这首诗的写法,把父亲的故事写成一节诗,或者把“我”的呼吁写成一节诗?注意诗中用上“凯旋、灵柩”或者“呼吁、呼唤”这两对关键词。

3.学生交流:

亲爱的父亲,

本应以凯旋的身姿出现,

可是罪恶的子弹

却让我们迎来冰冷的灵柩,

这究竟是为什么?

学识渊博的父亲,

本应拥有关好的人生,

可是罪恶的子弹

却让你只能在灵柩里永远无助地呼唤,

这究竟是为什么?

我們呼吁,

救救孩子们,

要和平不要战争。

让母亲不再失去儿子!

让妻子不再失去丈夫!

让孩子不再失去父亲!

让21世纪.

为和平敲响丧钟!

让明天的世界,

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

[案例评析]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文字运用”当是语文课程最核心的属性,而读与写的结合无疑是文字运用最重要的形式。案例中,结合《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学生在主题相近的两个文本的情境和语境中,感悟语言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并把学习活动指向教学的高层次目标——运用。通过尝试进行诗歌创作,学生不仅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对关键词的理解进行了反刍,更有效地整合了教材。这样的教学不仅简约高效,更在“纲”的厚重中托起了“目”的更为全面而立体的内涵。

阅读,直接的功能是掌握语言文字规律,学会运用语言文字,终极的目标是熏陶情感、陶冶情操,培养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把两篇主题相近的文章进行整合,用文眼作为关键词练习写诗,体现了语言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这种输出,不仅是对文眼理解的反刍,也是表达并强化思想的重要手段。因为,只有表达出来的思想和情感,才能淬炼得严谨而深刻。

综上所述,文眼如纲,纲举方能目张。扣住文眼进行阅读教学,能使教学清晰明朗、重点突出、彰显高效,能更有针对性地训练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设计方案。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捕捉文眼
乡村小学中段阅读教学中“文眼”统领作用发挥探究
解答“文眼”鉴赏类试题“六看”“三步”法
错误也是一种课程资源
把握品德课堂的插曲,追求动态生成的美丽
紧扣文眼有效实施探究学习
散文贵有“文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