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物馆课程与活动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019-12-31 06:13胡灿
基础教育参考 2019年23期
关键词:中华博物馆学科

胡灿

博物馆作为公共服务机构,是学生重要的第二课堂,其教育功能十分明显。博物馆课程与活动的实施有助于学生从中体验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学科能力和综合素养。同时,在课程与活动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是上级教育部门相关文件的高位引领,也是学校理念的浸润和课程活动规划下的教育使然,更与历史学科思想性、人文性的课程性质相贴合。

一、博物馆课程与活动的教育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有其丰厚的底蕴和蓬勃的生命力。国家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进行了方向引领,这为在历史学科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201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教材建设中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启动。

笔者所在的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始终把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作为学校教育的第一要务。校领导一再强调,教育不仅要为学生未来的幸福奠基,而且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幸福、感受幸福、创造幸福、传递幸福,让幸福成为“现在进行时”。学校将“培养具有21世纪技能的人才”作为自己的使命,将“国际视野中国心”作为发展目标,引领师生的成长。同时,学校也通过以下课程与活动践行着上述理念。

一是“中国心”系列课程。主要包括布雕艺术、食品雕刻、团花剪纸、中医药文化概论、抖空竹、围棋等课程,每周两课时。二是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包括多个学科单独设置或跨学科设置的综合实践课程,每周两课时。学校结合办学理念,充分调动教师们探索实施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积极性。三是北京市中小学“四个一”社会实践活动。根据北京市教委的统一要求,学校组织学生分别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和天安门参观学习。此外,校学生发展处、教师发展处以及各年级规划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也在不同时期引领学生走进颐和园、故宫、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等场所进行探究学习。四是校本选修课程。主要包括传统文化类课程,比如古琴、书法、药食同源、布雕艺术等课程。

由于学校历史学科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大多与“博物馆”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笔者通常以“博物馆课程”来定义,虽然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但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在此类课程的探究过程中,师生一起走进博物馆,了解中华传统技艺,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博物馆课程与活动的具体实施

1.逐步完善课程规划,明确课程方向

学校以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主,每周开展两课时的博物馆相关专题课程的学习。每学期将常规课程中的学习内容与主题梳理出来,筛选出适合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堂活动的主题纳入博物馆课程。将北京市中小學“四个一”社会实践活动和校级、年级各类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与课程设计互为补充,进一步拓展活动的广度与深度。

此外,历史学科教师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了博物馆访问官网,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对于非本地区的博物馆,如果其内容符合历史学科的主题学习,那么教师可在紧扣学习目标的前提下,设计在线学习课程。比如,对于甲骨文、造纸术、故宫、圆明园等主题,可以分阶段走进实地参观学习;而对于秦始皇陵兵马俑、敦煌艺术、丝绸之路等主题,则可进行在线学习,同时还可将实地参观与在线学习结合起来,进行深入学习。

2.不断实现课程与活动的进阶,提升教育效果

课程规划是前提,在方向明确的前提下,可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究,不断完善课程设计,提升课程实施效率。以博物馆课程中的“纸上”历史小专题为例,此专题包括纸张、书籍发展史、印刷初体验和古籍版本初探。师生在探究过程中,根据学情和客观条件对课程设计进行逐步改善。如“印刷初体验”的课程设计,从初步设计到现在,已完成了两次进阶。

以前由于条件所限,课程活动主要是通过刻橡皮章、制作线装书的形式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雕版印刷的原理。后来,笔者发起了一次走进中国印刷博物馆的社会实践活动课,以“探秘中华印刷源流 弘扬中华印刷文明”为主题,以学习任务单为抓手,由历史学科备课组的教师对学习任务单提出了修改意见,提升了此次活动的有效性。同时,笔者在探究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比如,在规范设计学习任务单模板时,要同样重视分层级和内容形式,任务单设计也要注重双向互动,这样能促使学生充分调动学科知识进行主动探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相比原来刻橡皮章的做法,这是一次进阶的尝试,但由于用时较长,尚不能普及到全年级。

“纸上”历史专题的第二次进阶,则是机缘巧合下的必然。学校艺术组购入了一块石碑,学校党员活动组邀请相关专家到校指导党员教师们拓印。借此契机,武文老师在历史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及时引入了碑拓体验课,使学生们有了亲身体验拓印的机会,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们发现拓印很讲究技术性,墨多了或少了都不行,要恰到好处,而且力道也要适中,从“擦干净碑石—上纸”,到“保持湿润—棕刷刷碑—纸张微干”,再到“准备拓包—均匀拓印—揭下纸张”,每一步都需要认真仔细。整个过程,学生们全神贯注,尽管手法不娴熟,力道掌握不到位,但这个亲身体验的过程胜过了教师“纸上谈兵”的解释。

三、东隅不失,桑榆已获

历史学科在不同类型的课程中不同程度地引入博物馆课程,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又促进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丰富的馆藏资源、细致的网站建设、越来越贴近大众体验的布展、配套的网络资源及讲解服务,给博物馆课程及活动的实施搭建了多种平台,为学生建立了亲近“过去”的桥梁。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动手实践,与历史遗迹和文物互动,更好地了解了人类文明发展史。总之,博物馆课程与活动使提升学生学科及综合能力的“东隅”未失,而由于其增强了学生接近博物馆及馆藏资源的意愿,加深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体验和认同,可谓“桑榆”已获。当然,探究之路不止。

(责任编辑   张慧籽)

猜你喜欢
中华博物馆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博物馆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超学科”来啦
露天博物馆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