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继成 程 月
1999年,全国本科录取大量扩招,诸多普通高等学校积极吸引社会力量,甚至利用银行贷款组建财务独立核算、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二级学院,开启了时称“公有民办二级学院”的发展之路。
按照时间顺序,将国家与“公有民办二级学院”、民办教育、独立学院相关的政策进行汇总,如表1所示。
上述国家的政策与文件都将给独立学院的发展带来各项理论依据,为举办方进一步选择独立学院的办学路径提供指导。
江苏是全国高等教育大省,高等教育发展充分,是我国独立学院设置最早的省份之一。自1999年首届招生,最早一批举办公有民办二级学院的院校有14所:南京地区9所、苏州地区1所、南通地区1所、镇江地区1所、扬州地区1所、徐州地区1所,其中半数以上是“211工程”或“985工程”重点高校举办的,可见独立学院最早起步是依托母体高校的知名品牌效应、优质教师队伍、丰富软硬件资源、规范办学管理制度。
在2010~2011年全国独立学院排行榜上,江苏省先后有十余所入选百强,位居全国第二。截至2012年,江苏以25所独立学院的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在校生人数从2003年的6万多人上升到2012年的20余万人,且万人以上规模的独立学院有5所。
正值独立学院良好的发展态势下,江苏省出台《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苏政办发[2010]135号),继而发布了《促进民办教育发展重点工作任务分解方案》(苏政办发[2011]92号),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发展,依法推进民办学校规范管理,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发展机制,提升发展水平。
表1
与全国相比较,江苏省独立学院设置起步早,发展形势好,创建之初近半数集中于南京,后随着“七独立”的要求,出现向周边城市外迁的趋势,办学普遍采用“公有民办”而非“民有民办”的模式。
为进一步引导独立学院发展,2017~2018年江苏省针对独立学院的发展方向、规范设置验收等工作进行了相关部署,《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规范发展的意见》(苏教发[2017]18号)、《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8]31号)、《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苏省独立学院规范设置省级合格验收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苏教发函[2018]64号),江苏省明确2022年基本完成对全省独立学院的规范验收,并指出4条发展路径,分别是“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高校、完善条件后继续以独立学院形式存在、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体制、终止办学等”,江苏省独立学院迎来了办学路劲选择和规范验收的关键年。省内25所独立学院,据调研,有11所独立学院表示变更独立学院办学模式,积极转设为民办学院;有8所独立学院表示将继续以独立学院模式办学,其余尚未明确路径。
(一)江苏省高等院校“迁址办学”的动因。因受到政治、经济、历史、政策等多因素的影响,高等院校“迁址办学”并未罕见,1999年以来“迁址办学”更是变成常态化发展之一,究其动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世纪之交高等教育扩招发展,各重点高校招生规模较之先前呈现翻倍增长趋势,原有的办学空间已经不足以支撑扩招后的招生规模,势必要寻求新的办学空间;第二,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造成许多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缺少高等教育资源,为了支持教育发展平衡性、均衡性,国家引导高等学校的部分院系、专业向经济欠发达地区搬迁,政府给予相应的财政支持,保证其办学条件;第三,也有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因为历史的原因,本地高校资源有限,或者高校的资源与城市的产业培养方向有所脱节,当地政府会给出极其诱人的经济条件,吸引知名院校的强势专业入驻当地办学。
(二)江苏省独立学院办学模式。江苏省内独立学院在教育部出台《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之后,纷纷对照标准“独立学院的设置标准参照普通本科高等学校的设置标准执行”,尚未达标的独立学院必须按要求充实办学条件。办法中明确规定了独立学院的占地面积,即“不少于500亩的国有土地使用证或国有土地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为了达标这一硬性指标,独立学院从高校密集的中心城市、地区搬迁至土地供应充裕的非中心城市、地区,出现了同省跨市、同市跨区等迁址现象。
截至2018年,按照时间顺序将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异地迁址(含异地直接创办)的情况进行统计,如表2所示。
表2
与全国独立学院多数选择“民有民办”不同的是,江苏省独立学院办学模式多数选择的是“公有民办”,举办主体多为知名公办高校,依托高校独自投资,或者依托高校的教育发展基金,将校办企业作为社会力量,联合办学。即使在后期迁址办学之后也是“公办高校+地方政府”的模式,极少单纯依靠社会投资企业,所以“公有民办”特性明显。详细分类有以下几种模式。
1.“公办高校+校办企业(教育发展基金)”模式。这种类型的独立学院也可形象地叫做“内生型”独立学院,是母体高校从自己的办学资源中分配一部分组建的独立学院,共享“大校”的软硬件资源,接受“大校”的统一管理,学费按比例缴纳“大校”,没有外迁办学的情况下类似“校中校”模式。江苏省最早有19所独立学院创办的时候都是这种模式,因母体高校较高的知名度、良好的师资力量、优质的教育资源,生源一向充足。
2.“公办高校+企业”模式。这里的企业指的是社会上的国有企业或者民营企业,江苏省独立学院目前运转在此种模式下的独立学院较少。一般由社会企业方进行投资,负责校园用房及设施建设,公办母体高校负责教学管理和运行,收取较少比例的管理费,具有“民办民营”性质,较少占用国家资产。目前江苏省的无锡太湖学院(原江南大学太湖学院转设)、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是此种办学模式。
3.“公办高校+地方政府”模式。这种类型多数是同省跨市异地办学的独立学院而选择的办学模式,是指由地方政府或政府有关部门投资,与名校合作举办独立学院。由政府提供公益性事业用地,利用金融机构贷款和其他融资手段筹措资金建设校区校舍,甚至完成一期工程“拎包入住”,母体高校派驻高层管理团队及教学名师,在当地构建自有专任师资队伍。这种类型举办方和合作方同属公办事业单位,但运行机制采用民办形式,因而兼有“公办”和“民办”双重性质。目前,江苏省的泰州、镇江、连云港、无锡等地市政府均大力支持,积极吸引独立学院迁址至当地办学。
作为外迁办学之一的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为了更好地了解“公办高校+地方政府”型办学模式现状,对比落户苏南、苏中、苏北等不同迁址办学政府配套政策,特针对三个地区的办学情况选取了代表性的独立学院进行了校府合作模式的专题调研,得到的数据情况如表3所示。
本次调研活动主要围绕异地迁址办学独立学院的现状、校府合作办学的模式、变更单位性质、迎接独立学院规范设置验收等专题进行。在迁址办学现状、校府合作模式等存在共性与个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共性问题。保持“公办高校+地方政府”办学模式,地方政府给予优厚的办学政策,在校区建设、保障经费、产证办理等方面给予了极大的支持,目前规范设置验收的条件都尚不完备,仍在积极准备之中。
(2)个性问题。因迁址办学的年份不同,各地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政府对办学的经费支持力度有较大差异,因“十四五”规划办学规模较协议办学规模均有增加,需要各自结合自身情况寻找新的政府支持的突破点。
外迁办学的独立学院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关系是双向促进的,一方面地方政府引进知名母体高校的独立学院提升当地教育教学水平,政府给予政策和财力的极大支持;另一方面学院应在新的校址的基础上更好规划发展,用自身的办学影响力为当地政府带来应有的正面效应。因此“政府支持学院办学,学院回馈当地社会”将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
以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为例,为积极响应国家沿海开发战略,发挥南京医科大学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结合,为江苏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南京医科大学与连云港市人民政府于2011年2月签署合作举办康达学院协议。自2013年起康达学院正式迁址连云港办学。迁址办学以来,学院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师资队伍逐步壮大、教学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影响力逐渐增强、校府合作办学愿景初步达成。特别是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南京医科大学的直接领导下,学院生源质量、毕业生质量持续向好,已由“十二五”期间5,000人办学规模扩大至“十三五”末的8,000人规模。在《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及《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规范发展的意见》文件要求下,为尽快实现江苏省独立学院规范验收要求,促进学院健康持续发展,康达学院需当地政府给予全方位支持和保障。
一方面,双方围绕“推进一期项目建设进度、支持学院具备省独立学院规范验收条件、适度扩大办学规划和校园面积、扩大学院在校生规模、新增办学土地支持、支持人才引进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干部队伍支持力度”等方面积极协商,学院正在寻求市委市政府的进一步政策支持。
表3
另一方面,学院以“深化校地合作,提升服务地方水平”为导向,紧紧围绕加强“校地合作”的发展思路,力求学院内涵建设与外延拓展并举推进,开展的特色活动及带来的社会影响主要有:第一,与江苏豪森医药集团合作举办四期“豪森班”,双方共同培养社会需要的医药学本科人才;第二,作为地方医药企业教育培训基地,主动承担地方医药企业员工医药学知识培训、专业能力提升培训等任务。在南京医科大学支持下,举办“首届青年教师培训提高班”,来自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第二人民医院、妇幼保健医院、东方医院、赣榆区人民医院等学员接受课程学习,最终42%比例考取了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第二期提高班已经于2019年10月顺利开班;第三,与连云港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合作,承担连云港市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工作,包括医院中层干部培训、市乡镇卫生院院长培训、市医学重点学科和重点人才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培训等工作;第四,建成“生命科学馆”,以健康促进、急救与灾难应对、展示人体奥秘、拓展与互动体验为主题,已经成功挂牌“连云港市青少年生命科学教育基地”、“连云港市妇女儿童健康宣传教育基地”;第五,依托医学院校专业优势,开展医学急救、造血干细胞移植、遗体器官捐献、青少年心理和生理健康知识宣传、阳光义诊、防艾宣传等健康志愿服务活动,提升市民健康文化素养,助力健康城市建设。
总之,外迁办学的独立学院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的道路是正确的,模式是新颖的,前景是广阔的,省内独立学院面对规范设置验收,都将进一步明确与规范自己的办学路径,争取在“十三五”规划末、“十四五”规划初迎来更好更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