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培养审美思维中发展言语思维

2019-12-31 05:38陶静娟江苏省昆山青阳港实验学校江苏昆山215335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9年36期
关键词:言语意境散文

陶静娟(江苏省昆山青阳港实验学校,江苏昆山 215335)

文学应该是审美的,其中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尤应是审美的。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多追求实用性,即考什么教什么,以至于散文教学正在逐渐忽视甚至丧失审美教育功能。美学家蒋勋说:“一个人审美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他的竞争力水平。因为审美不仅代表着整体思维,也代表着细节思维。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培养他的审美力。”审美能力,是指人们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包括审美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创造力。语文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和运用、思维发展和提升、审美鉴赏和创造、文化理解和传承四个维度。审美鉴赏和创造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体验与感悟,欣赏与评价,表现与创新。

培养审美思维也是发展言语思维。言语思维是言语和思维的融合,这种融合是在思维提取语言完成审美意象塑造过程中必然形成的,也就是说,作者的审美想象必须用审美的言语表达出来,才能交给读者欣赏。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主要就表现在其中。散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要凭借文本语言,凭借作者的言语形式,还原作者审美思维的内容,鉴赏作者的审美艺术,这样就可以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言语思维的发展。

一、创设情境,进入美的意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这里的“境界”即指“意境”。意境美不独为诗,散文亦有。散文中的意境是指呈现出的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引发的审美想象空间。

苏轼的抒情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对月色的描写,就是把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感巧妙结合的典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如水般洒满庭院,空旷澄澈,清澈透明,竹柏的影子倒影在地上,如水中摇曳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积水空明”写出月色的皎洁空灵,“藻、荇交横”写出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冰清玉洁、空明澄澈、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而这境界,正是苏轼当时被贬谪黄州三年时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心境的写照。要让学生感知这种意境,一是可以通过配乐朗读创设情境。古筝名曲《夜深沉》《汉宫秋月》等低沉舒缓的曲子能够创设清幽宁静的情境,古筝一响,顿时带人穿越时空。朗读时要注意节奏,重读“空明”“交横”,“盖”处要有较长时间的停顿,要读出从疑惑到恍然大悟的情感变化。二是可以通过续写感知。如“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这个续写恰当吗?为什么?对此,学生能立即判断出续写表现了周围环境的繁杂喧嚣,破坏了原文营造的明净悠闲、清丽宁静的味道,从中自然也就体会到原文的意境美了。三是描绘画面,让学生想象自己是苏轼,用自己的语言具体描绘画面,还原苏轼审美思维的内容,感知诗歌静谧的意境。

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收录了汪曾祺的散文《昆明的雨》,写的最有意境的就是第11节,描写雨中莲花池边酒店里与友人小酌的场景:

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老友已逝,四十年前的场景却历历在目,大雨,躲雨的呆鸡,白色的木香花,走不了暂歇喝酒的自己和老友,这样平淡悠远的意境中透露出历经人世沧桑的恬淡忧伤,可以唤起读者相似的人生体验。引导学生凭借文本的言语形式,发展审美感受力和想象力,进入散文美的意境,就可以在培养审美思维中发展言语思维。

二、解读意象,感知美的载体

文学或者艺术作品,都不是空泛地表现美的,都需要把美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或者形象中。散文借助意象表达意义,这里的意象,包括人物、景物和事件等。散文中的审美意象,是作者审美思维与言语的圆满结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散文的阅读和鉴赏途径之一就是透过语言解读意象,感知美的载体。

宗璞的散文《紫藤萝瀑布》对紫藤萝的描写充满美感: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用比喻写出紫藤萝的形态美,宛如瀑布般面积之大,“欢笑”“挑逗”用拟人写出了紫藤萝生机盎然,充满活力。另外,作者还写出了紫藤萝的色彩美和动态美。

如何让学生感知这些美的形象?一是可在朗读中根据文字想象画面,二是可通过赏析美的语言感知美的形象,三是可精选有艺术美感的摄影作品或美术作品直接传达。进入全民手机拍摄图文时代,我们既要讲究课件的背景图片与文章风格的搭配,也要讲究课件字体的大小、颜色的设置,更要讲究课件配图的数量与质量。分辨率低、缺乏美感的图片坚决不用,教师制作课件的审美判断力、对文本解读的审美判断力同样影响着学生的审美判断力。这些做法都是追求审美培育与语言建构的统一,都可以促进言语思维的发展。

三、敲打语言,鉴赏美的形式

散文没有小说那样曲折的情节和激烈的矛盾冲突,吸引读者的除了优美的意境,还需要依赖语言的魅力。而且散文的意境美,也需要靠语言来呈现。审美思维的言语表达,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方法,这个规律和方法中必然蕴含了言语思维的规律和方法。教学时如能重点关注一些言简意丰、生动形象的词句,引导学生用重锤敲打,使它们溅出耀眼的火花,就能照亮他们的心灵,唤起他们的共鸣。

特级教师王君老师在教学莫怀戚的散文《散步》时,把文中对称的句子如“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等,集结在一起,并带着学生寻找、诵读、背诵这些对仗的“句群”,引导学生体会《散步》语言表达用“神奇的圆形句式”达到了“内容相呼相答,形式相扶相持,思想相辉相映,情感相融相生”的显著特点。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同样也有类似两句对两句的隔扇对仗句式:“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这两句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此外,作者在四六字句的骈文中运用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样的五字与四字交替运用的句式,避免了骈文刻板划一的弊病,使语言显得活泼洒脱。文章第一节句式与一般散文相同,后半部分大量运用工整的对偶句,这样骈散结合、疏密相间的安排,使语言灵活多变,更具韵律美。

很多作家的语言都是很特别的,即追求一种“陌生化”的效果:在句式、修辞、词语的使用和搭配上,力求突破日常语言习惯的束缚,但又不过分、不晦涩、不生硬。这样的语言使用,出新出奇,给人以阅读上的审美享受。如丰子恺的《给我的孩子们》:“外婆普陀去烧香买回来给你的泥人,你何等鞠躬尽瘁地抱他,喂他。”“鞠躬尽瘁”出自诸葛亮的《后出师表》,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这里大词小用,写出瞻瞻尽心尽力关爱泥人的样子,反常搭配更显孩子的纯真可爱。鲁迅的《藤野先生》,首段描写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标致”是江浙沪一带的方言,意为漂亮,多形容姑娘的美丽,现在用作反语,讽刺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不思进取的丑态,这种有意为之的错位表达更显作者的失望愤懑之情。句式、修辞或词语等方面陌生化语言的表达,除了让学生揣摩鉴赏,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通过模仿达到熟练运用,从而在创作中锻炼言语思维。

四、体悟情感,体验美的内涵

叶朗说:“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去追求人性的完美,也就是学会体验人生,使自己感受到一个有意味、有情趣的人生,对人生产生无限的爱恋、无限的喜悦,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通过阅读鉴赏散文,对散文进行审美活动,是个人体验丰富情感、拥有健康积极的情感的最佳途径。阅读散文就要通过语言把自己的想象和作者的想象融合在一起,展开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象、联想,补充、丰富和升华散文中的艺术形象。

作家贾平凹善于透过平凡的事物、平凡的现象挖掘其内在包含着的审美价值。《一棵小桃树》一开始描写了一棵长得委屈猥琐、没有出息、受尽挫折的小桃树,接着贾平凹用不多的文字提到自己儿时的经历,暗示自己的成长也同小桃树一样饱受磨难。原来,“我的小桃树”就是另一个“我”,其中饱含深沉的感慨和寄托:奶奶对“我”的关爱;“我”对奶奶的思念;“我”人生经历的象征;“我”对梦想的追求;“我”梦想之路上的“指示灯”;不屈不挠的奋斗可以创造出美好的未来。从农村走出来的贾平凹,仍然保留着农民特有的质朴、执着和真诚,凡人凡物凡事,一经他的笔端流出,真情洋溢,感人至深,放射出不平凡的美的光辉,给人们一种美的享受和美的启迪。

美学家朱光潜在《无言之美》一文中写道:“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推广地说,美术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只美在表现的一小部分,尤其是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本文所谓无言之美。”同理可证,散文的美除了外在可见的形象之美、语言之美,更在于含蓄隐性的内涵美、情感美,如同冰山理论中藏在水底的八分之七。文学作品之所以高于生活,美术作品之所以优于照片,就在于它们都描绘了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而教师需要做的是,尽量通过显性的八分之一,提供文章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的生活经历,领悟散文的立意,感知作者藏在文章背后的深刻内涵,感知这个理想世界中的丰富情感,感悟散文言语艺术的魅力。

五、表达思想,创造美的灵魂

哲理散文也常常以形象为依托,阐发作者对社会、人生、日常生活的独特观察。它非常注重审美与审智的协调统一,它因其深邃性而具有令人震撼的审美效果,能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并给人以文化的熏陶和心灵的洗礼。要把握哲理散文思想的美,就需要体悟它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而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创造(主要是通过思维提取语言,表达自己的审美想象,塑造自己的审美意象),就是锻炼学生通过思维提取言语表达思想感情的言语思维能力。

苏联作家普里什文曾经这样写道:“在我漫长的一生中,有多少小小的子弹和霰弹落到了我的身上,不知从哪儿飞来,击中我的心灵,于是给我留下了许多弹伤。而当我的生命已近暮年,这些数不尽的伤口开始愈合了,在那曾经受伤的地方,就生长出思想来。”他的抒情哲理散文《林中小溪》,正是在巴黎求学时失恋后痛苦了很久,在俄罗斯高加索林区担任农艺师期间写成的。林学家长期在森林里生活是非常孤独的,“最后一名的我”感觉被生活所抛弃。刚开春的时候,他从一条可爱的小溪边走过,发现小溪一路分道扬镳冲破重重阻碍,坚信将会殊途同归早晚到达自由的大洋。小溪和人生何其相似!他在自信乐观的小溪和愉悦的情境中找回了自己,摆脱了孤独感、失望情绪,感到了温暖和幸福。他这样写道:“就让路途当中出现阻塞吧,让它出现好了!有障碍,才有生活。”作家借助小溪这样的情感载体表达对人生的感悟,在情绪低潮时酝酿思想,赋予小溪美的灵魂,所谓“文穷而后工”。

学习哲理散文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让自己的文章更有思想性:(1)广读书,吸收他人的思想;(2)细观察,透过现象看本质;(3)勤摘录,选择欣赏的思想;(4)善思考,形成自己的思想;(5)多练笔,注入独特的思想。深刻的哲理来源于对平常生活的深刻感悟:可摘录别人的思想,并在课前用两分钟分享交流;可在随笔中记录下自己所思,做个有思想的人;可在写作立意时,运用哲理散文中的象征思维、联想思维、情感思维和说理技巧,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使文章变得更加深刻感人。

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要从审美的需要出发,要从审美的角度解读文本,使教学成为美的再现、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的活动。这样的审美思维培养的过程,是与语言的建构和运用结合在一起的。这亲近语言、品味语言的审美鉴赏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语言表达形象、传达思想感情的言语思维方法,潜移默化地促进言语思维的发展。

猜你喜欢
言语意境散文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