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剑枝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山西 太原030001)
人工关节置换术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严重骨性关节炎等疾病,能够缓解关节疼痛,最大限度恢复关节功能,但在治疗的同时还需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以确保临床疗效。研究显示,骨伤科患者由于病痛的原因遭受巨大的痛苦,为缓解其疼痛程度常采取各种护理干预手段以减轻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使患者尽快康复[1]。中医时间护理是新兴的护理方法及模式,护理人员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人体生理节律,以“因时制宜”为原则,从心理、康复时间等方面对患者进行护理,将中医时间理论用于骨科人工关节置换术临床护理中,有效降低患者疼痛程度,对促进患者康复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研究选取30例骨科人工关节置换患者,分析中医时间护理干预对其预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收治的60例人工关节置换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5~65岁,平均(45.65±2.54)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8例,高中10例,本科及以上12例;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3~6分,平均(4.02±1.02)分。观察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24~66岁,平均(45.58±2.42)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5例,高中8例,本科及以上17例;疼痛程度:VAS评分3~6.5分,平均(4.08±1.04)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
1.2 纳入标准 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膝痛,行走困难;患者无全膝关节置换术史;患者意识清醒,能积极配合术后功能锻炼;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伴有恶性肿瘤患者;妊娠或哺乳期患者;合并精神疾病或全身感染性疾病患者。
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护理干预内容包括术前准备、术中指导及术后预防并发症等。术前1 d为患者开展手术宣教;术中指导患者配合治疗;术后当日由手术室护士护送患者返回病房,并与病房护士交代患者注意事项,根据医嘱开展基础护理直至患者出院。
2.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中医时间护理干预。护理内容包括术前训练、心理护理、术后康复指导等,以时间作为轴线合理安排护理干预。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常规护理干预 术前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检查,护理人员做好术前相关工作。术中严密监测各项指标。术后观察患者生理指标,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中医时间护理干预 ①术前准备:患者入院后,对其展开常规检查,如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及血压等检查,分别于6∶00、10∶00、14∶00、16∶00、22∶00监测血压,根据血压变化规律确定手术时间。同时耐心询问患者病史,正确评估患者手术耐受程度;预测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情况;强化患者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②术前训练:确定手术日期后,术前2~6 d在不影响患者休息的情况下,由病房护理人员对其开展一对一卧床排尿训练。予以心理疏导,可于9∶00—11∶00、16∶00—17∶00、19∶00—21∶00开展术前训练指导,讲解术前训练的目的和必要性,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拉近护患间距离。指导患者卧床排尿,使患者术后适应卧床后排尿的状态;指导患者使用拐杖助行,并对下肢肌肉及股四头肌收缩展开锻炼,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③术后护理:术后24 h内患者常感觉疼痛剧烈,故术后24 h内应密切观察患部情况,通过电视、交谈、听音乐等方法分散患者对患部疼痛的注意力,或采取冷敷等理疗方法缓解疼痛。必要时由专业康复师予以按摩,促使组织新陈代谢及神经肌肉兴奋,缓解疼痛。术后24 h内还需注意伤口及引流管护理,及时处理伤口敷料渗血,确保敷料干燥,预防切口感染。做好引流管固定工作,护理人员每隔2 h检查一次引流管情况,预防扭曲、堵塞或弯曲等情况,详细记录引流量情况。体位护理:术后每隔2 h协助患者翻身1次,保持平卧位或健侧卧位,将患肢用软枕抬升30°,预防外旋,能有效促进血液循环。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功能锻炼,术后待患者麻醉解除即可开展足趾及踝关节活动。术后第2日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和等张收缩训练;术后第3日指导患者半坐卧位,进行患肢直腿抬高训练及髋关节屈伸训练;术后2~4周增强训练力度,增加患肢肌肉力量,学习站起、坐下及行走等动作。④出院指导:出院前对患者的恢复程度展开正确评估,叮嘱患者按照康复计划表时间开展康复锻炼,避免参加重体力活动,定期复查。
3.1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膝关节恢复情况、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KSS评分)[2]及膝关节关节活动度(ROM)[3]评估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评分越高表明关节功能恢复效果越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评估疼痛情况,分值为0~10分,1~4分表示轻度疼痛,5~7分表示中度疼痛,8~10分表示重度疼痛。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4]评估生活质量,包括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及健康自我评分,评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高。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1)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AKSS评分及ROM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人工关节置换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表1 两组人工关节置换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AKSS评分(分) ROM(°)观察组 30 65.25±5.87▲ 101.54±10.11▲对照组 30 58.24±5.24 92.54±10.02
(2)疼痛程度比较 观察组中重度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人工关节置换患者疼痛程度比较[例(%)]
(3)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及健康自我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人工关节置换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人工关节置换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生理领域 心理领域 社会关系 健康自我评分观察组 30 14.43±2.58▲ 15.10±3.38▲ 14.88±2.54▲ 14.30±2.12▲对照组 30 8.42±1.12 9.64±1.42 10.25±1.52 10.98±1.85
人工关节置换术是经过外科技术使人工关节植入体内,代替患关节功能,有效缓解患部疼痛,促使关节功能得到恢复的手术方法。近年来,随着生物材料及外科技术的发展,关节置换由膝关节置换、髋关节置换逐渐发展至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等关节置换。临床研究显示,超过80%患者可正常使用植入的假体达到20年左右,甚至伴随终生[5]。日趋成熟的人工置换技术是手术成功的主要因素,而有效的护理干预也是该类患者康复的重要保障,保证手术效果达到理想状态。
中医时间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6]。《淮南子·天文训》记载:“孔窍肢体皆通于天。天有九重,人亦有九窍;天有四时以制十二月,人亦有四肢以使十二节;天有十二月以制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十二肢以使三百六十节(关节)。”由此形成中医时间医学。中医理论注重自然界变化对人体节律的影响,人体各个脏腑的组织功能活动会随着昼夜节律发生变化[7]。将中医时间理论运用于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临床护理工作中,根据关节康复规律、生理功能等变化的护理干预,在时间观念指导下实施护理,根据患者最需要帮助的时间安排护理工作,制订合理的护理计划,有效发挥护理的临床效能。传统中医时间医学和现代时间生物学的理论体系及研究方法存在一定差异,二者在多方面可互补,中医时间护理学也是结合护理特点融合中西医学研究方法的护理新模式[8]。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中医时间护理干预的观察组在促使关节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及减轻疼痛程度方面疗效显著。按照中医时间对机体生理的变化,患者入院后第1周分别于6∶00、10∶00、14∶00、16∶00、22∶00检查患者相关指标变化情况,了解患者机体节律,为手术做好相关准备,以最佳的生理状态接受手术,有利于术后康复。中医认为9∶00—11∶00、16∶00—17∶00、19∶00—21∶00是开展心理护理或健康宣教的最佳时间,为患者开展心理干预可减轻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感;适当给予健康教育,有利于提升患者依从性,有利于术后康复。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患者具有个体性,因此需坚持“因人制宜”的原则,根据患者机体节律制订合理的中医时间护理方案,对护理人员业务能力、体力及精力等方面要求较高[9-10]。近年中医时间护理的临床研究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应用中医时间护理期间应坚持辨证和辨病相结合,促使其设计及应用更具有科学性,在今后临床护理工作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综上所述,对骨科人工关节置换患者应用中医时间护理干预对改善其预后具有积极意义,能促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恢复关节功能,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