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涛 张美蓉 侯启瑞 姚晓慧 吴 萍
(1江苏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学院,江苏镇江 212018; 2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农业农村部蚕桑产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江苏镇江 212018)
自1999年以来,全国蚕种质量监督检验已进行了20年。20年间,我国蚕桑生产的分布格局、各蚕区的生产规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蚕桑生产区域分布从经济发达区域向经济欠发达区域转移,从以东部沿海省份为主向中西部省份转移,我国蚕桑产业“东桑西移”的格局基本形成[2]。同属华南蚕区的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蚕桑产业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广东省的优势产区实现了由株江三角洲流域向粤西南、西江流域和粤北地区的转移。近年来,在种桑养蚕比较效益下降,传统蚕桑产业面临严峻挑战的形势下,广东省大力发展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提高产业综合效益,确保了蚕桑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3]。而广西自进入21世纪以来,紧抓“西部大开发”和“东桑西移”的发展契机,蚕桑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大发展,跃居为广西的优势特色产业,蚕种产量、蚕种饲养量、桑园面积、蚕茧产量等多项指标在国内遥遥领先,成为我国最大的蚕业产区,其中蚕茧产量连续13年位居全国第1[4],优势产区主要集中在桂中、桂南和桂西北3个地区。
蚕种的生产量和发种量受地区蚕桑生产形势的影响。2016年全国发种量1 563.81万张(盒),其中广东和广西的发种量分别为67.20万张和755万张,合计占全国发种量的52.58%;同年全国蚕茧产量62.41万t,其中广东和广西的蚕茧产量分别为2.7万t和29.95万t,合计占全国蚕茧总产量的52.31%[5]。受气候条件、用种时间、生产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两广地区家蚕一代杂交种的生产形式主要为平附种,平附种消毒、浸酸、催青、收蚁操作比散卵种方便,但巡蛾用工多,剔除不良卵困难,卵面不够整洁美观。因此,两广地区的全国蚕种质量监督检验的抽样时间、抽样方法、检验方法、判定标准等也有别于其他省份。本文介绍了广东和广西的蚕种生产与质量检验情况,基于1999—2018年的全国蚕种质量监督检验结果,综合分析了两广地区平附种的蚕种质量,并与NY 326—1997《桑蚕一代杂交种》[6]平附种的质量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提高良卵率、实用孵化率指标的建议,以期为提高两广地区平附种的蚕种质量及检验水平提供依据。
两广地区属亚热带气候,温度高,雨量充沛,桑树生长期长,每年可饲养家蚕7~8批,蚕种生产和供应批次多。广东省现有一代杂交种生产单位11家(数据由广东省蚕业技术推广中心提供),生产的蚕种除满足本省需求外,还销往广西、海南、云南等地。广东省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形成生产规模较大、带动能力强和有竞争力的蚕种生产企业集团。其中,整合省内十余家蚕种场组建的广东丝源集团有限公司,是广东省最大的家蚕种生产供应商,也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蚕种生产企业之一,在广东省的蚕桑产业化发展中发挥了龙头骨干作用,集团下属单位广东省蚕业技术推广中心(加挂广东省蚕业产品检测中心),是省级蚕种母蛾检疫检验和蚕种质量管理监督检验机构,承担广东省全省各级蚕种的母蛾检疫检验和成品卵质量抽查业务,并定期开展省内蚕种质量检验等业务培训。
2011年前后广西的蚕种场数量最多达到30家,但由于蚕种供大于求,部分单位经营吃力,蚕种场数量逐渐减少,到2017年底只有22家蚕种场从事蚕种生产经营(数据由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提供)。生产能力也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17年的生产量为455万张,而同年广西的发种量为755万张。广西的蚕种市场大,发种量居全国首位,但近年来区外生产的蚕种所占比率逐年上升,区内生产的蚕种市场占有率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在广西蚕业突飞猛进以及对蚕种需求逐年提升的形势下,广西本地蚕种场的蚕种生产规模和产量却呈现下降的趋势,广西的蚕种生产企业亟需转变营销模式,加强技术创新,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广西壮族自治区蚕种质量检验检疫站负责广西家蚕三级原种和一代杂交种的母蛾微粒子病检疫,以及家蚕原种、一代杂交种的成品卵质量检验和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广东、广西等2省(区)的全国蚕种质量监督抽查的抽样时间为3月份,蚕种类别一般为秋制春用的冷浸种。根据冷库提供的蚕种入库清单确定抽查的蚕种场和生产批次。每批次随机选择3个以上的样点,随机抽取10大张(1大张=4张蚕种)、再随机抽取其中2张蚕种做待检样品,1张用于检验,1张作为备样。按照NY 326—1997《桑蚕一代杂交种》[6]和NY/T 327—1997《桑蚕一代杂交种检验规程》[7]进行质量检验和结果判定。检验项目包括外观包装、卵量、良卵率、实用孵化率和病卵率等。两广地区春季用种时间早,不进行杂交率检验。1999—2018年共抽查两广地区家蚕一代杂交种(平附种)571批次,其中广东省207批次,广西364批次(表1)。
表1 1999—2018年全国蚕种质量监督检验两广地区家蚕一代杂交种的抽样情况
续表1
表中2013年抽样范围覆盖至两广地区所有蚕种场。
1999—2018年全国蚕种质量监督抽查结果显示,广东省206批次合格,1批次不合格(为病卵率项目不合格);广西354批次合格,10批次不合格(其中1批次为实用孵化率项目不合格,9批次为病卵率项目不合格)。蚕种质量具体情况如下。
平附种1大张连纸为4张蚕种,约1 700 cm2,不同蚕种生产单位的连纸大小有少许差异,但张种面积均≥400 cm2。平附种外观包装检验内容包括产附的卵面积(cm2/张)、卵面整洁度情况、卵粒分布是否均匀、标签内容(生产单位、期别、品种名称、批次等)是否完备、有无蚕种质量合格证等[6-7]。平附种优质产附的标志如下:卵粒均匀密布1层,叠卵少;产满规定面积,无空洞;卵面平整干净,无污点;蚕种纸无污斑;不良卵少。平附种的外观直接影响蚕种的销售价格,产附好、卵粒分布均匀、卵面整洁、不良卵少的蚕种更易获得蚕农青睐。两广地区的蚕种生产积累了特有的平附种繁育经验,重视制种过程中的巡蛾工作,保证了平附种的外观质量。
行业标准NY 326—1997《桑蚕一代杂交种》[6]中规定一代杂交种的卵量指标为良卵数25 000500粒/张(盒)。受平附种制种形式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即使同一个蚕种场生产的蚕种,张种卵量也存在显著差异,在平附种生产实践中难以准确把控[8]。此外,蚕种生产企业为了占有市场份额,采用加大张种卵量的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导致张种卵量超标。
行业标准NY 326—1997《桑蚕一代杂交种》[6]中不同用种季别平附种的良卵率指标均为≥90%。广东省抽查的207批次一代杂交种的良卵率全部合格,平均值98.59%(表2)。其中,91批次(所占比率43.96%)的良卵率≥99%,75批次(所占比率36.23%)的良卵率在98%~99%之间(图1)。广西抽查的364批次中有363批次良卵率合格,1批次不合格,平均值98.33%(表2)。其中,130批次(所占比率35.71%)的良卵率≥99%,154批次(所占比率42.31%)的良卵率在98%~99%之间(图1)。
表2 1999—2018年全国蚕种质量监督检验两广地区家蚕一代杂交种的良卵率检验情况
图1 1999—2018年全国蚕种质量监督检验两广地区家蚕一代杂交种的良卵率分布情况
行业标准NY 326—1997《桑蚕一代杂交种》[6]中不同用种季别的平附种,孵化率指标不同。即浸种为≥92%,越年种和冷浸种均为≥90%。全国蚕种质量监督抽查两广地区的一代杂交种是秋制春用的冷浸种,实用孵化率指标为≥90%。广东省抽查的207批次一代杂交种的实用孵化率全部合格,平均值达97.90%(表3)。其中,59批次(所占比率28.50%)的实用孵化率≥99%,82批次(所占比率39.61%)的实用孵化率在98%~99%之间(图2)。广西抽查的364批次中有363批次实用孵化率合格,1批次不合格,平均值达98.19%(表3)。其中,132批次(所占比率36.26%)的实用孵化率≥99%,137批次(所占比率37.64%)的实用孵化率在98%~99%之间(图2)。
病卵率在NY 326—1997《桑蚕一代杂交种》[6]行业标准中是备检项目,但每年的监督抽查检疫中,凡病卵率检验不符合要求均作为不合格批次判定,这项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确保了蚕桑生产的安全。20年全国蚕种质量监督检验的数据显示,广东省仅2007年有1批次病卵率超标,1999年和2010年分别有1批次带毒合格,2008年有2批次带毒合格(表4)。广西的蚕种病卵率不合格批次较多,2004年、2008年、2015年、2017年、2018年各有1批次,2013年、2014年各有2批次,共计有9批次病卵率不合格;2008年和2014年分别有1批次带毒合格,2018年有2批次带毒合格(表4)。
表3 1999—2018年全国蚕种质量监督检验两广地区家蚕一代杂交种的实用孵化率检验情况
图2 1999—2018年全国蚕种质量监督检验两广地区家蚕一代杂交种的实用孵化率分布情况
表4 1999—2018年全国蚕种质量监督检验两广地区家蚕一代杂交种的病卵率检验情况 批
我国各蚕区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差异较大,两广地区的蚕桑种养技术具有典型的南亚热带地区特点。受传统习惯和每年多次养蚕制种等因素的影响,两广地区流通的一代杂交种形式主要为平附种,当地蚕种生产单位或企业拥有完善的平附种生产技术体系,保障了蚕种的质量。全国蚕种质量监督检验结果显示,两广地区一代杂交种的良卵率和实用孵化率平均值均超过97%,远高于NY 326—1997《桑蚕一代杂交种》[6]中质量标准(即浸种为≥92%,越年种和冷浸种均为≥90%)的要求。平附种由于没有经过盐比筛选,不良卵难以去除等,良卵率水平略低于散卵种[9],但从20年间的检验数据看,两广地区的平附种良卵率还是远高于行业标准的要求。汪萍等[10]认为平附种良卵率≥90%的指标偏低,可提高到94%~95%,实用孵化率≥90%的指标也偏低,可提高到92%以上。根据全国蚕种质量监督检验20年的数据来看,我们认为这一建议较为合理,良卵率指标可提高至94%~95%,实用孵化率指标可提高到94%。
在病卵率指标方面,广东省的蚕种质量表现更优。高质量的蚕种保障了蚕茧的产量、蚕农的收益和产业的稳定,是蚕种生产单位、各级蚕种管理部门和质量监督机构的共同目标。家蚕微粒子病是蚕种生产的唯一法定检疫对象,蚕种生产单位必须坚持“严防微粒子病”的生产原则,保证生产的蚕种无毒,促进蚕桑产业稳定发展。
近20年来,两广地区的家蚕育种单位先后成功选育了多对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家蚕新品种,并通过国家级或省级审定。如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育成的粤蚕系列[3],广东省蚕业技术推广中心育成的粤蚕细纤1号[3],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育成的桂蚕系列[11],广西玉林市蚕业技术推广站育成的玉蚕系列等[11]。但是,两广二号仍是两广地区推广量最大的家蚕品种,是各生产单位的主推家蚕品种。全国蚕种质量监督检验广东省抽检的207批次中,205批次为两广二号;广西抽检的364批次中,326批次为两广二号。蚕种生产单位的产品同质化严重,缺少竞争优势,不利于蚕种行业的健康发展[12]。因此,选育和推广适合华南蚕区饲育的家蚕新品种仍应作为今后蚕桑产业科技研发工作的重点。
当前经济形势下,蚕种生产面临生态环境改变、劳动力减少、生产成本升高等诸多挑战,但蚕种质量关乎蚕农收益,不容忽视。无论何种经营体制或经营方式,蚕种生产单位都要始终坚守质量红线,加强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力量,实施家蚕微粒子病全程防控,保持蚕种的良卵率、杂交率和实用孵化率水平,严控病卵率水平。从提高蚕种场生产经营效益、质量监管体系和加强科技创新等多方面保证蚕种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