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入式双语物流课程可获性路径探索与实践—以《供应链管理》双语课程为例

2019-12-31 03:13:36魏子秋
物流技术 2019年12期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网络平台双语

魏子秋

(河北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8)

1 引言

无论从“十三五”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总目标[1]还是“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中我国国际人才的缺乏[2],都能看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使得对双语人才的需求数量迅速提升。双语教学是一种使用第二种语言或外语进行学科授课的教学方式。在我国,大部分双语教学都是以专业课知识为核心的“英语+汉语”双语授课模式,而使用英语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英语已被公认为是最重要的国际通用语言。因此,为了满足大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双语能力的培养已然成为必需[3]。

1.1 双语教学背景和意义

1.1.1 双语教学为“双一流”本科教育添砖加瓦。教育部等三部委制定印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文件的基本原则中指出“瞄准世界一流,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交流,有效扩大国际影响,实现跨越发展、超越引领。”[4]我国自2015 年推行“双一流”大学建设以来,几乎所有高等学府都认同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是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呈现的教育格局。而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各大高校也都早已将双语课程教学体系纳入到各个专业的培养方案之中。作为地方高校,尽管教育实力不足,也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学科特点,按照“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标准,全面提升自身人才培养水平,打破身份固化,始终把握高水平国际发展脉搏。因此,在地方高校的培养体系中,双语课程教育也不容忽视。在我校各个专业的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大力提倡双语课程的建设。物流工程与交通运输专业选择将《供应链管理》课程作为双语课程的培养试点,探索双语课程的培养路径。

1.1.2 人才战略使双语教育成为必需。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虽然人口众多,但人才资源相对缺乏。基于此,我国确定了坚持“以人为本”的强国之路。把人才作为推进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更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和创新人才,把中国从人口大国变为人才强国,从而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完成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在人才国际化的当今社会,培养和引进人才,必须与国际接轨,参照国际人才竞争的标准,与发达国家一争高下。这就需要我们针对性地培养跨文化理解能力与沟通能力较强的新型国际化人才。在这种背景下,《供应链管理》课程的双语教学定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全球发展的针对性内涵,既符合一流大学本科专业培养的要求,又更显其人才的全球化和前沿性战略选择。

1.1.3 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需要。作为对物流与交通类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涉及到管理、经济、工程等众多领域,供应链管理就归属其重要的知识结构分支。在《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 年)》中提到,我国要着力完善物流学科体系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形成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新模式[5]。就近几年发展而言,物流与交通类毕业生就业前景较好,就业渠道较为广泛,包括物流系统和交通系统的管理人才、企业经营人才、进出口国际货运业务人才、电商物流和物流软件开发等相关人才领域。虽然当前中国社会物流行业蓬勃发展,但是在物流交通领域仍然存在运输、库存、包装、加工、装卸搬运等缓解的高成本、低利润现象。另外,随着近几年电商快递物流的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也如火如荼,基于网络的物流管理界限已经逐步跨越国界范围。这些都表明,我国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跟不上物流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的需求。为了顺应该专业领域的发展前景和就业形势,我校物流工程专业开设了《国际物流学》、《供应链管理》、《专业前沿讲座》等与全球化发展相适应的专业课程,其中《供应链管理》的双语教学具有鲜明的全球管理特征和专业前沿性内涵,既是专业培养定位的需要,更是本科教育全球发展战略的需要。

1.1.4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手段。我国已经正式加入国际工程教育《华盛顿协议》组织,这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工程质量认证实现了国际化,而这也对我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随着本科教改模式的深入,各大高校课程教育改革活动如火如荼的开展,其中就不乏国际化课程的建设和深化。双语教学是教学改革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在全球化背景下,无论是对高校教师国际化水平的要求,还是对学科专业国际化建设的提高,双语教学都是通过跨语言和跨文化的手段,承担着传播国际领先趋势通道的作用,使本科生能更有效的掌握国际先进知识和技能,实现语言、文化、能力上的国际化接轨,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提高自身创新思维、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7]。

综上所述,高校人才培养中,对外语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加强已经迫在眉睫,物流领域的发展对于人才需求尤其从事全球物流供应链管理的人才需求更是迫切。《供应链管理》双语课程的深入开展正是顺应时势,刻不容缓。然而,要真正达到双语教学的预期,并不是一件易事,对于从未接触过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本科学生来说,必须从渗入式教学过程的设计,到专业知识和语言训练的权衡,以及教学效果的综合考评等几个方面精心设计。否则,双语教学也只能算是流于形式而已。

2 渗入式混合教学过程的设计

渗入,从字面上解释是指慢慢地渗到里面去。在教学过程上,是指让学生从无到有,对陌生教学形式接触、了解、熟悉、掌握的过程。对于没有接触过双语教学的本科生来说,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无论从课程资源的全英文方式还是偏英文的授课形式上来说,都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为了避免学生在刚接触的时候产生不适应或抵触情绪,必须将双语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因此我们采用渗入式教学过程,设计划分为渗入前—渗入中—渗入后。

2.1 渗入前

在开始双语教学之前,作为授课教师,必须首先明确双语教学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1)双语教学与语言类课程不同。对于工程类本科生的专业课双语教学而言,这种课程与语言类课程有明显差异。主要区别在于专业课的双语教学一定要侧重于专业知识掌握,在此前提下再注重强化学生的双语技能。《供应链管理》这门课程核心内容要求学生们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发展现状、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方法、供应链管理战略匹配、供应链网络设计、供应链库存控制、供应链协调管理、供应链物流管理等相关理论与方法。在掌握供应链管理专业知识的同时,才会要求本科生具备良好的专业英语水平。因此,在专业课双语教学过程中,一定不能把焦点过于放在英语方面,使之本末倒置。

(2)双语教学与专业课不同。基于双语教学的专业课程与非双语专业课,无论从授课目标、授课方式,还是授课进程上都具有很大区别。双语课程不仅要兼顾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加固学生对专业英语的掌握程度。授课大多采用英语课件、英语资料和英语语言。另外,双语教学的教学进程要放慢,否则学生很难对知识进行充分的吸收和消化。因此对于知识点的设计也要化繁为简,在大知识内容体系下精简纲要,突出重点理论和方法,形成针对双语课程授课模式的知识体系框架。《供应链管理》这门课程,我们经过对章节知识的梳理,最终形成Understanding the Supply Chain、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Achieving Strategic Fit and Scope、Supply Chain Drivers and Metrics、Designing Distribution Networks and Applications to Online Sales、Network Design in the Supply Chain、Designing Global Supply Chain Networks、Coordination in a Supply Chain 这七个章节的知识体系内容。我们将其他章节中的重要知识点,融入在这七章讲授之中。

在明确了双语课程的自身特性后,还要在实际开课之前,做到以下几点准备:

(1)明确授课对象,即本科生的英语水平和对双语课程的认知与期望。对本科生做到提前调查和预热是十分必要的。其一,由于每年高校招生的分数线都有所变化,每一届学生的基础水平也不甚相同,尤其是英语水平。其二,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对英语的培养大多始于小学阶段,虽然各个地区学校基础教育水平和教学方式有一定差距,但同一届本科生在经历了三个学期的英语教育后,是否对英语的认同和对英语环境的适应性已经基本趋同了呢?最后,大多本科生对于英语环境的渴望都一定程度的存在,但这种程度到底有多大?对以上这些问题和学生程度的准确定位,是有效开设双语课程的必要前提。

《供应链管理》课程是我校相关专业学生开设的第一门双语课程,学生对于双语课程的认知度不高。我们是通过在超星网络平台进行该门网络课程的建设,提前让本科生进入网络课堂,通过网络平台发起问卷测评,统计学生的英语水平及对双语课程的期望程度,以此来调整《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授课方式和组织课程资源。例如,在课前调查中我们以多选题的形式提问,“你对双语课程感到:A 向往B新奇D 无所谓E 排斥”。经过问卷统计,我们发现:85%的学生们对双语课程感到新奇,81%的学生向往,只有15%的学生无所谓,4%的学生排斥。可以证明,学生们对双语课程大都是渴望的。但如何针对本科生的英语程度水平做到保持他们对双语课程的活性、并做到每一节课都能在他们的新奇和向往的驱使下,在使知识层面更进一步的同时,还不会打击他们的听课积极性和语言厌倦感,把英语和汉语比重的融合与穿插做到恰到好处。这些都是值得授课老师不断反思和不断调整的事情。

(2)课前资料的提前整合与下发。作为双语课程,尤其针对初次接触双语课程的大学生们,在开课之前就已经对该门课程产生极大的好奇心。作为授课教师,一定要及时抓住这种好奇心,将其顺利引入到双语教学模式的大门里来。这就需要授课教师提前将中英文课程资料进行整合,同时加入视频和案例,将其提前下发,进一步吸引学生们的兴趣。

《供应链管理》这门课程,采用的是苏尼尔编写的英文版教材《供应链管理》(第6 版)及与其相对应的翻译版教材,该教材包含17个章节,这相对于该门课程只有40 课时的教学时长来说是不能全部讲授的。因此,我们是将英文版电子版教材进行摘取和精简,同时辅以中文版翻译教材,提前将这些电子资料上传网络平台。在该门课程的在线网络平台上让学生提前组成班课模式进行课前渗入式学习,并通过网络课程观测其学习进度和效果,总结学习疑问并找到正式开课时的授课启发点。例如,在进行课前讨论中,很多同学对物流行业的供应链结构非常感兴趣,这就成为我们进行第一节课时的导入话题,并让学生们通过小组任务方式进行讨论,勾勒出物流行业的供应链结构框架。最后大家共同的反馈是对供应链结构掌握的非常深刻。

2.2 渗入中

在双语课程授课进程中,作为授课教师,一定要时刻把握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相互激励与相互启发,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8]。尤其帮助学生营造专业英语学习氛围和环境,设计生动活泼的学习环节,从而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组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优化教学环节,打破旧有固守规程,提高课程吸引力和专注力[9]。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随时调整英语语言的使用比例。在《供应链管理》双语课程开课之初,由于学生对双语课程授课模式的陌生,很难一下进入全英语专业知识的课堂环境,基于众多专业词汇的“英语课件+英语讲授”模式将会使学生一下子失去学习的信心和专注度。这也说明,双语课程第一节课非常重要,因为学生通过第一节课的授课模式会形成对于双语课程学习的初始定位,这种认知心理将会引领其整个课程的学习。因此,双语课程的第一节课一定要注重“汉语+英语”的结合,并且在课件上也要突出对于专业领域词汇的汉语标注和解释。

随着课程进程的深入,学生对于双语课程的授课模式逐渐适应和熟悉,在这个过程中,授课教师就可以循序渐进的加大英语的使用比例,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逐步提高英文环境的密度,以此来强化学生们的英文交流能力。

(2)混合式授课法贯穿始终。理论内容一定要控制达到少而精,同时,视频、案例、讨论、小组展示、多种测试等方式穿插结合。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们成为课堂的主角,通过更多的英文沟通和交流机会,让学生在既轻松又富有激情的英文学习环境中把理论做到精确掌握、融会贯通。《供应链管理》课程中,我们每节课基本都会采用小组讨论、案例跟踪、视频辅助等多样形式,让学生们的精力始终保持在课堂之上。

(3)网络资源和课堂资源相结合。《供应链管理》课程前后始终保持网络平台资源的前沿性。在授课内容中,及时跟进当前网络热点话题,结合课堂知识,让前沿的管理资讯成为学习最有效的资源。例如,在课堂中借用最新鲜的“星巴克猫爪杯”网红事件,在网络平台发放中英文资料,从供应链战略知识角度讨论高效供应链与快速供应链的构建区别。同时,在课堂上利用在线网络搜索方式,和同学们一起从供应链角度对该事件解读网络专业评说的内容,并基于此过程和专题发放小组讨论任务。

2.3 渗入后

对双语课学习惯性的感知需要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多纬度巩固强化。课堂上学习的知识需要课下跟进强化。但课后作业的手段不能仅仅拘泥于记记背背,而是要通过丰富的互促式学习方式交叉实现。《供应链管理》课程课后巩固环节采用各种方式混合进行:

(1)小组任务方式。从课程之初,就对全班进行4-6人的小组分组,为了使学生们产生新鲜感和更多神秘感,本课程采用的是阶段性网络平台随机分组的模式,即在整个课程周期,会有2-3 次重新分组机会,这也给学生们增添了更多的沟通乐趣。每次上课,都会以小组形式安排座位。课上完不成的小组任务,将会延续到课下进行,并将任务结果提交网络平台,再由教师或各小组之间进行相互测评。

(2)个人任务方式。课上内容讲授完毕后,在下课之前,会在网络平台上发布课后巩固模块。有的时候是针对课上讲到的案例进行总结分析,有的时候是对章节的内容进行梳理并且构建思维导图,有的时候是从课程题库中抽取少量练习题进行知识的强化,还有时候是留一些对下节课提前思考的课前导问。这些丰富多彩的巩固形式,使学生们在既紧张又富有乐趣的氛围中进行整个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从而让枯燥的专业知识语言化,让语言化的专业知识内在化[10]。

(3)多元考核机制的综合设定。对于课程的综合考核机制,本课程采取了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的考核比例。而平时成绩又是由小组任务、个人作业、课堂表现、考勤等多个方面加权获得,这些平时环节的考核都是在每次课堂上通过网络平台互动的方式发布任务,并通过在网络平台打分进行记录,最后平时成绩是从网络平台系统自动给定导出的。期末试卷采取了全英文卷面形式,题型包括选择(30 分)、判断(30 分)、简答题(30分)、案例分析(10 分)四种题型,答题形式也是闭卷全英文答题方式。通过以上这些考核方式的综合测评,可以体现学生们双语学习的综合水平,也是对学生通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掌握。

图1 基于混合教学的渗入式双语课程可获性路径模型

3 渗入式混合教学过程路径模型

通过对《供应链管理》这门课程渗入式混合教学的探讨,以及从渗入前、渗入中到渗入后的全过程设计,我们可以得到以下教学路径模型,如图1所示。

4 结语

混合式双语教学若要体现较好的教学效果,除了可以按照渗入式教学路径组织教学以外,另一个关键点就是需要授课教师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教学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开设双语课程之前进行相关培训或练习。可以通过留学访问的机会得到锻炼,也可以进行自身的训练设计,包括观摩优秀教师的双语课程、每日听读训练、提前营造英文语言环境等措施。授课教师也要力求与学生在授课过程中能有更多的语言交流机会。让学生们通过自我熏陶、相互熏陶,提高对专业英语的把握和使用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获得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受益者。

猜你喜欢
供应链管理网络平台双语
一种基于5G网络平台下的车险理赔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网络平台打开代表履职新视窗
人大建设(2017年11期)2017-04-20 08:22:46
ERP环境下的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研究
商(2016年32期)2016-11-24 14:04:45
浅析食品企业存货管理问题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07:17
供应链管理导向下电力企业物资供应问题的研究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45:30
依托网络平台,构建学习评价新模式
快乐双语
新晨(2013年7期)2014-09-29 06:19:50
快乐双语
新晨(2013年5期)2014-09-29 06: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