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立华,李 洋,刘 琳,董景峰
(东北林业大学 工程技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2016 年,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7年,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2]。教高[2018]2 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要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3]。因此,将思政理念融入到高校的课堂教学中,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意识有着重要意义,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
高校教师是课堂教学第一责任人,思政理念的融入,就是要优化教学内容。本文以物流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物流信息系统》为例,探索如何确定课程蕴含的思政思想?如何将课程内容与思政资源进行有机融合?通过哪些方法实现这种融合?思政教育的效果如何评价?如何体现思政教育效果?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对课程的核心内容进行梳理,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与评价等环节的改革,促进教学要素、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深度融合,构建物流信息系统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新模式。
《物流信息系统》是物流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该课程主要介绍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和涉及的技术基础,使学生了解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特点及趋势,掌握物流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较强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物流领域问题的能力。
《物流信息系统》的教学对象是98 后大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优越,见多识广,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但是对事物的认识深度和广度不够,判断能力较弱,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处于模糊状态。
从专业课程体系角度看,《物流信息系统》课程是对前面三年学过的所有知识的一个总结和运用,是学生步入职场前的最后一门专业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最有效途径,因此必须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的教学全过程。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品格,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合作参与和创新实践等,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职业认同感,使其对所学专业有深厚的专业情感、坚定的职业信念。
把思政理念融入《物流信息系统》课程中,在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基础上,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对教学设计加以完善,充分挖掘和梳理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等育人点,恰当把握育人点与专业知识的衔接和切入,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有机统一,达成育人的目标。《物流信息系统》思政课程建设的实施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物流信息系统》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路径
在《物流信息系统》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需要融合课程教学目标和思政目标,如图2所示。把思政思想融入专业课程中,首先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除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以外,还需要进一步明确课程的育人目标。结合专业特点,本着润物细无声的理念,在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育人以大德,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底色。
图2 《物流信息系统》课程目标
教学大纲是根据学科内容及其体系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编写的教学指导性文件。《物流信息系统》要进行“课程思政”,在教学大纲设计时,首先明确课程的基本思政理念和思政教学目标,对照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挖掘教学内容,寻找思政教育与课程内容的结合点;同时积累思政素材,设计开展思政教育的教学环节。其次,修改课程教学效果要求,明确身心素质、职业素养、团队协作与课程教学效果之间的对应关系。最后,在教学中,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实施多样化、嵌入式的思想政治教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策划、实施和主导的作用,把思政思想融入专业课程的效果与教师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书”与“育人”密不可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时时刻刻具有育人意识,通过参加各级各类思想政治学习(讲座)不断增强自身的育人能力。作为《物流信息系统》的任课教师,应该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物流工程专业的特点,正确的剖析专业建设在国家经济和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建立起专业自信、职业理想,强化党的精神在学生群体中的导向作用。
为了在《物流信息系统》教学中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课程的特点,对照现有的教学内容,围绕物流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基础技术、开发与设计的基本过程、物流信息系统的管理与维护、物流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等环节设立了5个主题(见表1),并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丰富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为了达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教学效果,合理的将案例和理论教学有机结合,进而实现物流信息系统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见表2)。
《物流信息系统》综合运用了多学科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本,以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的工作态度来引导学生,围绕物流企业运作过程中的问题,分工协作,解决问题,形成结论,从而拓展学生思维,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基于建构主义的抛锚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的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直观演示法、讨论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和自主探索,将价值导向和知识传授相融合,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主要教学环节,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通过社会热点、短视频、业务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实现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认同,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表1 物流信息系统课程思政教育的主题内容
表2 物流信息系统课程思政效果
结合物流信息系统课程内容及受众的特点,采用基于翻转课堂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提高教学效果(见图3)。
图3 “在线开放课平台+翻转课堂”的融合教学模式
将与课程相关的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教材的内容、试题库、参考读物、优秀的教改课题成果等以微课的形式将重要的知识点而不是全部的教学内容分别由课程组成员录像,发布到在线开放平台,主张先学后教,学生借助平板电脑、手机等工具,在图书馆或其他地方观看教学视频,提前做好课前预习,即使上课时有所遗漏,也可以通过课程平台及时阅读学习内容,弥补课堂上的缺憾。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课前进行以教学视频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只进行重点问题的讲授、个别辅导、答疑解惑以及小组协作探究、师生互动的过程。课后学生可以选择性的学习平台上的内容或做模拟试题检验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同时通过完成课后章节测验检验学习情况。
融入思政元素的《物流信息系统》教学评价采用线上和线下融合,过程性与自主性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模式(见表3),侧重于自主性考核,增加第二课堂活动,即各种主题活动,以实验和动手设计为主,例如:“我为智慧物流添砖瓦”主题设计活动、“诚信考试 诚信做人”宣传活动、做新时代大学生主题演讲活动等,这些活动使看似枯燥的《物流信息系统》更加接地气,看似生涩难懂的物流信息系统设计变得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
表3 融入思政元素的课程评价方式
综上所述,深入挖掘课程及各教学环节中的思政元素,认真学习做好“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把思政理念基因式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将课程内容与思政理念完美的融合,找到契合点至关重要。本文以物流信息系统课程为例,结合98 后学生的特点,从教学大纲、教师队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了探索,物流信息系统课程因其学科属性和知识体系,使其在课程思政工作的推进和落实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学科发展规律,融合专业特色,发现育人规律,才能真正的把理论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帮助大学生们探索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从而承担起新时代赋予青年一代的光荣使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