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钧
在当前的教学领域,由于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逐渐提上日程,并且成为当代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很多高中历史教师只是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甚至会通过填鸭式的教学手段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大量的背诵以及记忆,这不仅无法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深度,同时也会导致学生因此而丧失学习热情。基于此,本文将对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讨论式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分析。
前言: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任务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对于学生的发展已经不能再形成有效的推动性作用。在这一背景下,素质教育观念逐渐形成。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学习掌握,同时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个性意识。高中历史属于一门开放性以及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针对于同一事件,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而教师也不应该对学生的想法进行阻碍。
在讨论式教学法应用的过程中,能够对教学效果形成直接影响的因素就是讨论的主题。如果教师不能为学生选定一个合理的主题,那么学生即便能够进行主动的讨论,所得到的结果也是无用的。总体来说,在选择讨论主题时,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了解以及掌握,结合具体的历史知识重点以及社会实际,有针对性的对主题进行设计,直观的加强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以及认知,提高整体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当教师提出主题之后,就可以将课堂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站在不同的对立面上对主题进行探讨,表达自己的想法。当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表达完自己的见解之后,教师可以对其进行总结,以此加深学生的理解深度。
例如,当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这一部分的知识时,就可以鼓励学生以“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对于当今中国是否形成了有益影响”为主题进行讨论分析。首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讨论方向,将意见一致的学生划分到同一个小组。然后教师可以给予学生5-10分钟的时间,鼓励学生小组内进行讨论,对自己的论点依据进行整理。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相互讨论。在学生探讨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注意聆听学生的想法,在必要时帮助学生对观点进行完善,以此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在以往的高中教学中,由于教学时长有限,并且学生所面临的学习任务相对较为繁重,所以很多时候教师都会单方面的对学生进行知识讲解,要求学生做好记录,并对其中的知识重点进行背诵。这样一来,学生与教师之间基本上没有互动。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讨论式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与学生进行问答式的相互交流互动,借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也能够加强整体的教学质量。
例如,当教师在讲解《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这一部分的知识时,就可以先借助互联网技术为学生下载一些与之相关的影視片段,比如“航天载人、杂家水稻以及银河一号”等等。当视频播放完毕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与单元知识以及影片内容相关的问题,比如“在影片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为国家做出了哪些贡献?”当学生能够对这一问题形成回答之后,教师可以进行深入提问“除了教材中提及的人物之外,你还知道哪些为国家有所贡献的人?”在这一形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在平等的位置上与教师进行沟通,自身的主体意识也能够得以形成,并且由于其能够主动的对知识进行挖掘探索,所以其对于知识要点的掌握深度也能够得到加强。
长期以来,我国很多高中历史教师都会把历史课堂看作是一个沉闷严肃的教学课堂,其实不然。很多时候历史教学也可以通过一些趣味性的教学手段以及开放性的教学手段进行推动。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扮演历史事件中的一些人物,站在人物角色上感受人物的情感,以此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加深学生对当时历史事件的感悟能力。
例如,当教师在讲解《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这一部分的知识时,就可以先问学生播放相关的网络视频,比如《大明宫》。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大明宫中》的节选片段进行表演,鼓励学生真正的体验当时历史事件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借此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以及理解深度,完善学生的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在应用讨论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开展高中历史学习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欲望能够得到有效的加强。并且,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的思维会发生碰撞,其对于知识的理解深度以及掌握深度也能够出现有效加深。除此之外,在教学中,教师也应注意合理的为学生设计一些情景问题以及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之能够站在多种不同的角度上,对历史事件进行审视,有效完善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兴化市安丰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