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一课三思模式 实现生动有效课堂

2019-12-30 09:38周燚
知识文库 2019年24期
关键词:深思例题预设

周燚

新课程要求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是立足教材,关注学生;立足预设,关注生成;立足课堂,关注收获的,因此解决问题提升课堂效率成为当务之急,通过具体听课指导实践操作,笔者提出了“一课三思”的教学反思模式,旨在改善新教师教学困惑,实现有效课堂。

1 “一课三思”的基本框架

“一课三思”,顾名思义是指一次教学过程进行三次认真的反思,即课前集思、课中快思和课后深思。

1.1 课前集思:集思广益,完善教学设计

教师上课前都会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新教师则更不能马虎,通过备课,力图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设计。但是第一次的教学设计往往是不尽如人意的,这时就需要广泛吸纳多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吸纳同行的成功经验,集思广益,而后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和设计。

1.1.1 集思内容

(1)教学目标、重难点是否明确

(2)课堂时间分配是否合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体现

(3)教学引入的设计有效自然

以上三点均是教学设计的关键,也是课前集思的重要内容。

1.1.2 集思方式

(1)模拟上课及评价

基于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在脑中模拟进行教学,根据问题,及时修正教学设计。

(2)广泛阅读教学素材

通过阅读教学内容相关材料,教学案例,教学设计等来取长补短,优化自己的教学。

(3)听课及比较

对于新教师,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上课之前先去听老教师的课,同样从这几方面进行对比,发现问题。

1.2 课中快思:及时快思,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实践说明,实际的教学过程大多数时候并非是按照课前准备的教案进行的,因此课堂中就常常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现场的多种信息及时、快速的进行思考,并作出相应的反馈。

1.2.1 快思内容

(1)提问质量

问题是教师手上最灵活的“工具”,如果提的问题所有学生都答不上来,这就应该马上进行思考:是课前设计的问题偏难,超过了学生实际水平,还是自己对问题的表述不清,以致学生不能理解。

(2)答题氛围

营造良好的答题氛围是一堂课流畅活跃的关键,轻松、开放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身心放松、大胆发言,尽情发挥自己的表达能力。师生互动就会和谐,学生也会自主、自信、自由的思考问题,更会把他们智慧的火花展示出来,课堂教学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否务实。教法包括创设问题情境、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构建互动交流的学习平台、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学法包括阅读、质疑、探究、实践、反思。

1.2.2 快思方式

(1)乐于倾听,及时应答。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交流中教师要乐于倾听,从而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的问题,通过课中捕捉学生的信息,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2)灵活重组,顺势调整。

交流互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来自学生的信息大多是零散的,这就需要老师 “选择”学生的有效信息,加以整合形成有针对性的知识和方法。

(3)耐心等待,机动调控。

时间是生成的必要条件。调控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给动态生成留有时间和空间。教师要把握好教学节奏。不在容易理解、预设充分的环节上耗时间,不对无效生成材料追根问底。对于需要学生静心思考、充分交流的环节教师一定要耐心等待,给足时间。

1.3 课后深思:冷静總结,促进专业成长

一堂课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是否有意外收获教师课后及时总结,冷静深思。

1.3.1 深思内容

(1)教学成功之处;(2)教学失败之处;(3)意外收获。

1.3.2 深思方式

(1)自我教学评价

从上课准备、教学方法、学生表现、课堂纪律、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难度、学生活动、课堂气氛等几方面对自己一堂课的教学做具体细致的评价,及时总结,有助于提高教学。

(2)学生作业反馈

学生作业的情况很大程度上评价了课堂教学效果,促使教师改进教学。

课后及时深思可以使教师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教学经验上升为教学理论,加深了对教学规律、教学本质的认识。课后深思有利于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有效地促进了新教师的成长。

2 “一课三思”教学反思模式的具体实践

“一课三思”教学反思模式经过笔者不断地指导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举例如下:

2.1 案例一:《单项式的乘法》课前集思

案例背景:

区优质课比赛,课题是浙教版七年级下《3.2单项式的乘法》。

由于教学进度的问题,没有试讲的机会,课前的准备就变得尤为关键。

案例描述:

片段一:(单项式乘以单项式法则的探究,以为例开始探究)

说明:由于没有试讲的机会,预设要力求准确展现教学过程,于是我建议参赛老师在备课后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作为预设的对象,在脑中根据预设与他进行课堂对话,想象能否顺利完成。结果发现了两处可能的“间断点”:1.在得到这个多项式时,问:“这是什么?”这个问题指向不明确,这样会干扰学生的思维,影响教学的进行。2. 预设的一组问题:“2为什么能和3直接相乘?a为什么能和a先运算呢?接着呢?”学生很难准确回答。这一组问题不仅起不到引出法则的作用,反而为压制学生的思维,使本身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经过一番思考调整,进行重新设计,以上是两次预设的比较。

这一案例较好的说明了课前反思的必要性,我们的常态教学不正是一节节没有试讲只有预设的课堂吗?数学课堂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此环节通过分解问题和重新设置问题,将能答的问题留给学生,需要抽象准确描述的问题由教师总结,既向学生提供的参与探究的机会,使学生获得成功,激发学习积极性,又使整个教学过程自然流畅。

2.2 案例二:《平行线的判定》课中快思和课后深思

案例背景:

新教师常态课,内容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1.3平行线的判定》,在学习平行线的判定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后教材设置了一道例题:如图,AC⊥CD于点C,∠1与∠2互余,判断AB与CD是否平行,并说明理由。

案例描述:

介绍完平行线的判定二,老师给出这道例题。利用同角的余角相等证明∠1=∠3进而利用判定二内错角相等判断两直线平行。在课堂上,老师的预设按期生成,正准备结束此题继续下一环节,这时……

片段二:

生C:我还有其他方法!

生C:由∠1與∠2互余我们可以得到∠CAB=90°,所以也能得到两直线平行。

(教室里顿时安静,只听见几个学生在小声讨论。大部分学生脸上路出疑惑的表情。)

师:C同学思路清晰,讲解到位,提前预习新知,灵活运用知识,非常好,那请你说出由∠CAB+∠ACD=180°得到平行的原因。

说明:这种方法的超出老师预设,生C通过提前学习已经能够运用判定三解决以上问题,但是可以从其他同学的表情看出,大多数同学还是非常疑惑。授课老师将计就计利用这一例题作为判定三的引入(判定二和判定三是同一课时的内容)。我们将意外生成巧妙的转化为即兴预设。

课前的充分准备与预设固然重要,但是对于随堂生成及时进行课中反思,机智处理与即兴迸发出的思维火花才是成就一堂课的关键。

在片段二中,将例题转换为判定三引入,微小的改变,巧妙的转化了预设空白,根据课堂的自然生成适时调整方向,使其在不影响这个教学进度的前提下向着更高效的方向发展。教学中的生成往往是最顺理成章,也是最被学生所接受并且印象深刻的。

在案例中,笔者指导新教师通过课后反思,根据课堂生成重新选择具有针对性的例题,并改变了教材编排顺序,将原有例题放在课堂最后作为综合训练。这样调整对于新教师来讲有着非常大的意义,它使新教师颠覆了教材至上的传统观念,不再只依赖于教材,而是从教学本身出发,重视生成,关注学生,结合不同的学生的接受情况,在备课中注入了自己的想法。这才是真正有针对性地的教学,才能真正实现有效课堂。

“一课三思”教学反思模式助力新教师成长,是新教师懂得关注课堂本质,及时发现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将问题作为反思的着力点,在以后的教学中得以避免,强化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帮助其构建生动有效课堂。

(作者单位:杭州市采荷中学教育集团(浙江省易良斌名师工作室))

猜你喜欢
深思例题预设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快乐阅读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快乐阅读
快乐阅读
由一道课本例题变出的中考题
一道课本例题的变式拓展
浅析预设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