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生伟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数学情感,是数学课程的一个教学目标。在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下,教师向学生生硬地传授相关概念、公式、定理、法则,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由于没有亲历知识生长的过程,一味地陷入题海之中,久而久之,学生泯灭了学习热情,缺失了学习动力。为走出这一误区,教师要运用科学理论作指导,改进自己的课堂,提高教学效益。
学生的头脑不是容器,而是有待点燃的火炬。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注入者,而是学生发现知识、学习知识的启发者、引导者与鼓励者。灌输的知识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亲自经历知识的生长过程,才能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为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奴隶。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用建构主义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不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启发、引导学生由已知出发,实现自主探究和建构,从而促进知识的理解与认知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数数和千以内数的组成”时,笔者通过个人示范、同桌合作、指名展示、火车接龙等方式,指导与鼓励学生去边拨珠边数数,从而促进学生对计数单位、十进制位值原理的感知与理解;同时,在学生心中也催生了对新的计数单位的需求。教学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同桌两人合作在计数器上拨数,比一比哪桌同学拨得较快,之后进行反馈。笔者相机肯定了学生的“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的归纳,表扬了学生数学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接下来,在学生操作、观察、发现的基础上,笔者运用课件动态演示向千位进一的过程,从而让学生明白了“千”这个计数单位的产生,同时为认识千以内的数奠定基础。探究活动中,笔者的一句“千位在哪里”的启发与追问,又帮助学生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并在完善计数器的活动中促进了对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的自主建构。
上述教学活动中,笔者真正地做到了“心中有纲、眼里有法、目中有人”,拒绝了灌输式教学,引导学生去自主经历、体验、感悟、表达,从而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这样的学习过程有助于促进知识的理解走向透彻、深刻。
儿童的智慧是表现在过程中的,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在“注重结果”思想的左右下,教师总是将知识向学生直截了当地“和盘托出”,学生对知识进行生搬硬套的运用,这种做法忽略了知识产生的过程,忽略了学生探究习惯、思维能力及学习兴趣的培养,与课程改革思想是相违背的;而如果在“注重过程”思想的引导下来设计教学活动,教师则引领学生步入了科学、有效的探究之路,并由此表现出盎然的活力,领略到无限的学习乐趣。
比如,在教学五年級下册数学“和的奇偶性”这一课,笔者设计了“创设情境,引发探究”、“自主探究,发现规律”和“拓展延伸,促进发展”三个活动板块。其中,第二板块为教学重点。在这一板块完成的任务有三个:①探究两个数和的奇偶性;②探究几个连加和的奇偶性;③回顾反思、积累经验。完成第①个任务,笔者首先通过师生交流来明确探究的方向与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在互动中交流与分享各自的发现,最后再次验证,感受数学研究的严谨性。为将学习引向深入,笔者又引导学生通过数形结合,来寻根究底;并适时地总结规律,并用数学语言进行概括,再通过运用强化认知。在完成第②个任务时,也成功地完成了“五步曲”:抛出问题,引导探究→探究多个数相加的情况→小组汇报探究成果→提出新的猜想,再次自主探究→交流分享,完善认识。
综观整个探究活动的开展,体现了鲜明的自主性与开放性。笔者引领学生层层递进、步步为营地进行举例、观察、猜想、归纳,学生亲历了探究的过程,使之在实实在在的探究活动中领悟着探索的路径与方法,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经验,扎实严谨的探究态度也得到了培养。
课堂教学具有内在的规律性,也有灵活的生成性。教学环节并非按照事先预设的教案一成不变地往前“走”的,它始终是充满变数的。因为预设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学生的思维是活,所以师生活动也应是活的。“预设”只是一个好的蓝图,而“生成”往往会伴随其中,给课堂增添意想不到的精彩。因此,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做充分预设的基础上,关注课堂生成,并将其作为有效的资源来珍视和运用。
比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单元中“动手做”的过程中,前两个环节基本在按笔者的预设走,然而到了第三环节却“节外生枝”,一些学生没有根据求出的中间的数,顺势求出前后或上下的数,出现了“卡壳”现象——弄不清这三个数究竟是横着排还是竖着排的。其他同学受到影响也感到茫然。笔者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生成资源,应该加以珍视与利用。于是,笔者引导学生联系先前的思考方法从不同角度思考,以打开思路,产生新的认识。首先,笔者启发学生思考,使之明确:要求的这三个数可横排也可竖排,不管是横是竖,中间的一个数都应是三个数的和除以3;接着,笔者则针对这一思维障碍,启发学生运用假设、调整的方法,先分别假设原来的三个数是横着排或竖着排;最后,依据假设情况判断3个数之间的关系,问题便迎刃而解。
毋庸置疑,小学数学课堂充满着动态生成,节外生枝的思维活动之花总会给课堂带来生机与活力。教师应科学合理地摆脱课前的预设,灵活捕捉与应对生成资源,适时调整教学预案,并做到因势利导,顺其自然地予以点拨。惟其如此,才能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才能让教学变得真实、有味,富有情趣。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新河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