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甲骨文入手 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2019-12-30 09:42赵静
基础教育参考 2019年24期
关键词:归类部件甲骨文

赵静

为了让学生乐学、教师乐教,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于2015年开始进行了课改。针对语文学科,学校将低年级语文教学分成了识字和阅读两大板块。为了让学生不再感到识字难、识字枯燥,提高学生识字的积极性,笔者和其他语文教师经过反复探索与研究,决定在识字教学中引入甲骨文。同时,为了让学生快速大量识字,感受文字里的乾坤,教师们尝试了按部件集中识字,并向学生介绍相关文化背景,传递汉字的深刻内涵。这样,逐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点燃学生探求新知的火花。

一、与甲骨文做朋友

作为最早的汉字形式,甲骨文可以使学生从根源上理解汉字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从而更好地识字,感受并传承汉字文化。

一是争做甲骨文“小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甲骨文的兴趣,笔者从汉字小讲堂入手,组织学生在每节课前用甲骨文来介绍自己的名字。这一环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家课下认真查阅资料,并了解自己名字的最初含义,也懂得了父母寄予他们的期望。在总结课上,学生用甲骨文书写了自己的名字,并将其做成了一份名字小报。

二是每日一字激兴趣。学生在初步接触了甲骨文后,感受到了字里的乾坤。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笔者进一步利用甲骨文开展了识字教学。每个甲骨文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因此,笔者开展了“每日一个甲骨文”活动,每天给学生讲一个甲骨文故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100多个甲骨文。

三是走向社会探真知。当学生对甲骨文产生兴趣后,教師还鼓励他们走向社会探寻真知。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甲骨文,笔者开展了“探秘甲骨文”的实践课。学生们纷纷开启了探索之旅,有的利用周末时间参观了安阳文字博物馆、北京汉字博物馆,有的走上街头调查大众对甲骨文的了解。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感受到了汉字文化的无穷魅力,认识到汉字不仅仅是符号,更是中华民族先人们智慧的结晶,从而逐渐树立了传承汉字文化的责任意识。

二、部件归类识字多

要让学习的过程成为一个学生能动的过程,就要在识字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在学生初步感受到汉字的魅力后,笔者开始尝试使用“部件归类识字”的方法,发挥其“举一形而统众形”的作用。

比如,在教学“多变的手”一课时,笔者先引导学生认识了甲骨文的“手”字,又通过“手”字的演变,引出了提手旁,使学生感受到带有提手旁的字一般都会与“手”有关。随后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带有提手旁的字作为拓展,从而归类认识带有提手旁的字。接下来,再引导学生学习与“手”有关的其他部件,如“攵、爫、又”等都是由“手”演变而来,与“手”有关。通过学生列举,由教师随时板书,并对个别具有代表性的文字进行讲解,如“取、教、牧”等字,让学生能够“认一个识一串”。

又如,在教学“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课时,笔者先引导学生通过甲骨文认识了“足”,明确了足字旁的字大部分都与脚的动作有关,随后引导学生学习带有足字旁的字。接下来,再引导学生学习与脚有关的部件,如止(■)、辶(辵)等,通过甲骨文对其进行溯源分析,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更多的归类识字。

部件归类识字注重部件与整个字的联系。在引导学生进行归类识字的过程中,学生逐步领悟到汉字的规律,进而达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提高了识字效率。同时,通过学习与某一部首有关的文字,把汉字进行整合归类,能使学生了解汉字更深刻的意义,感受汉字丰厚的文化内涵。

三、部件辨析识本质

一个汉字往往有很多形近字,这对初学者来说是一个难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辨析形近字,笔者在教学中抓住汉字的部件与意义紧密相连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甲骨文来理解汉字部件,从而达到辨析形近字的目的。

比如,在教学“人字家族识字”一课时,笔者通过“人”字的甲骨文的演变,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有“亻”的字与人的关系。而当笔者问学生“彳”代表什么时,学生受到迁移的影响,纷纷表示它代表了两个人。于是笔者便展示了“彳”的甲骨文写法,让学生更直观地发现有“彳”的字原来与道路有关。通过这样的辨析,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完成了汉字音、形、义的统一,提高了识字效率。

又如,在书写含有“卩”或“阝”部件的汉字时,学生常常出错,而出错的原因就是不理解其最初的意义。如“卩”在甲骨文中指的是一位面朝左、跪膝着地的人形,是“人”的变异。因此,含有“卩”部件的字大多与人有关,如“印”“叩”等。当笔者问学生“阝”代表什么时,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代表耳朵”。但当笔者将其甲骨文演变过程展示给学生后,他们就明白了该部件的含义,也明白了含有“阝(左)”部件的汉字大多与山有关,如“阴”“险”等;而含有“阝(右)”部件的字,有的表示地名,有的表示称谓,如“都”“邻”等。

在听写中,笔者发现学生容易将含有“贝”和“见”的字混淆,如把“游览”的“览”下面的“见”写成“贝”。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区分这两个字,笔者向学生展示了贝壳最初的样子及其演变过程,使学生明白含有“贝”的字大部分与金钱有关,如“货”“赚”等。通过引导学生从本质上认识汉字,使他们有效减少了错别字的出现。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和引导,学生开始主动关注汉字本身的含义。如一名学生在识记“故人具鸡黍”这句古诗时,主动问教师:“‘具字下面的部分表示手,这个字是不是表示用手拿着什么呢?”这说明利用甲骨文教学的方法已让汉字的本质根植于学生的内心了。

总之,通过甲骨文引导学生识字的尝试,贯彻了“教、扶、放”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在实践中,学生还学会了很多其他的识字方法,在不知不觉中认识了大量汉字。二年级时,学生已经步入阅读的快车道。更令笔者感到欣慰的是,班里还有学生开始喜欢上了繁体字,并试着用繁体字写日记,还有更多的学生开始喜欢阅读关于汉字的书籍。

现在,笔者依然坚定地走在识字教学改革的路上,并将在人大附小“七彩教育”理念的引领下,继续发挥教学改革的先锋作用,不断探索与创新,将汉字文化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   姚力宁)

猜你喜欢
归类部件甲骨文
统计易错题归类剖析
一种陀飞轮表的双秒轮结构
甲骨文文化展开展
现代汉字的两种分析法与国家文字规范(四)
古文字中“口”部件的作用研究
图说汉字
图说汉字
万有引力问题的归类分析
将Widget小部件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