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科技论文中介入资源运用的对比研究

2019-12-30 09:40杨阳
关键词:评价理论对比研究

〔摘要〕 研究基于评价理论介入系统,对比分析英汉科技论文中介入资源的使用异同,以期为英汉科技语篇的对比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同时也为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通过对60篇英汉科技论文的定量分析表明,英汉科技论文中介入资源在论文各部分的分布不均衡,在两类语篇中的分布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差异。同时,各类介入资源在英汉科技论文中的使用频次也有差异。这种差异与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有关。

〔关键词〕 评价理论;介入资源;科技论文;对比研究

〔中圖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9)06-0034-08

引 言

科技语篇是反映科学研究、科学试验等科技活动的语篇,包括科技论文、实验报告等类型。作为一种正式的实用文体,科技语篇是学者们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形式,也是科研人员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科技语篇只是事实的传达者。但近年来,此观点遭到了学术界的质疑,一些学者从社会学的视角探讨了科技语篇的特征,指出科技语篇除了传达客观事实本身,更为重要的目的是说服[1][2]。在此基础上,研究者们进一步从社会学和修辞学的角度探讨了科技语篇的语篇特征。

其中语法隐喻是科技语篇的关键特征。科技语篇是人们对常识的重新识解和重构的语篇,语法隐喻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于建平探讨了概念隐喻实现科技英语语篇语体特征的功能和途径[3]。Livnat指出,语法隐喻不仅是科学语言的本质特征,而且是作者实现传达科研事实和说理的主要修辞策略[4]。谭万俊探讨了科技语篇中语法隐喻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发现科技语篇中语法隐喻最显著的一类是名词化[5]。这些研究均表明语法隐喻能够增强科技语篇的正式性、简洁性和客观性。除了语法隐喻,模糊限制语也是科技语篇的显著特征。Lewin发现科技论文写作者使用模糊限制语并不是出于礼貌原则,而是出于修辞目的[6]。Hidalgo-Downing指出在科技语篇中情态词may,might 和could充当着模糊限制语的作用,有助于作者对实验的预期结果进行谨慎的定位,将研究结果客观化[7]。所以,模糊限制语在科技语篇中有很重要的修辞意义。一些学者分析了科技语篇的主位特征以及主位-述位推进模式。如于建平根据科技语篇的特点划分了五种主位-述位推进模式[8]。叶云屏、王永生发现主位及主位推进模式在语篇构建中有自己独特的作用:科技专业文章中的主位多由科技术语充当[9]。还有一些学者探讨了科技语篇的衔接模式。如吉蒙蒙、郭爱萍对比分析了中美作者英语科技论文的语篇衔接手段[10];何中清、王科苑在功能语言分析视角下探讨数学语篇中的衔接特征[11]。除此以外,一些学者从具体的词、词块、搭配链的使用等方面来探讨科技语篇的修辞特征[12][13][14]。

综述以上研究可以发现,科技语篇“并非科研活动的直接描述,而是在各种复杂因素作用下对科研活动的重塑。这种重塑融入了作者有意识的修辞努力”[15](22)。科学论断通常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因此科研论文中的很多观点须表明其适用范围,避免绝对的断言。科技语篇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评价手段在其中的广泛应用。一些学者也注意到了科技语篇中的评价资源,对其评价系统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其中,徐玉臣[16]、剡璇、徐玉臣[17]、徐玉臣等[18]探讨了英语科技语篇中态度系统的语义评价机制、表意方式以及篇章分布规律等。但是,很少有研究涉及对于英语科技语篇中的介入和级差系统的探讨或是对于汉语科技语篇的评价系统的探讨,而相关的英汉对比研究则更为鲜见。

评价是一个关于人际意义的语义系统,分析揭示文本中磋商的态度种类、投入情感的力度、价值溯源以及说服读者的各种方式[19]。其中的介入系统更是以修辞为定位,关注语言资源如何能够使说话者/作者把听众/读者引入文本的方式。Nash指出对客观事实与主观评价进行辩证统一的处理一直是学术写作与学术写作训练的目标[20]。因此,了解英汉科技语篇中评价资源运用的差异以及英汉科技论文作者如何运用介入资源实现其话语修辞目标,有助于中国作者提高英语学术论文的写作质量,写出更符合本族语者的思维习惯和写作模式的英语科技论文。本研究即从这一视角出发考察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作者如何通过运用介入资源来构建语篇以达到说服读者接受文中观点,凸显其研究意义和价值的目的,以期为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本文要解决的研究问题是:(1)英汉科技论文中介入资源在各部分的分布是否有差异?(2)英汉科技论文中介入资源的使用频次是否有差异?(3)若有差异,原因何在?

一、 介入系统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同时具有三种元功能:语篇功能、人际功能和概念功能。Martin等人对人际功能进行了发展,创立了评价理论这一语篇分析理论。评价理论是处于话语语义层面的,其创立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理解独白语篇中的人际意义,以及话语中的感情表达[21]。评价理论自上世纪90年代提出以来,已被广泛运用于各类语篇分析,包括文学语篇、历史语篇、媒体语篇、法律语篇、学术语篇、广告和商业语篇等。

评价系统包括三大子系统:态度、介入和级差。评价系统最主要的功能是构建和保持说话者/作者与听话者/读者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功能由介入子系统体现得最为明显[22]。介入系统是在Bakhtin的多声性观点和哲学领域中的主体间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更注重语篇的对话功能,研究语言使用者如何调节对所说或所写内容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介入系统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描述和解释不同语篇所运用的各种各样的主体间定位策略,通过介入资源解读: (1)不同介入价值之间的关系;(2)这些主体间定位的价值与其他意义,特别是态度子系统的评价意义,以及相互作用的意义潜势;(3)在话语或文本中评价价值之间可能的相互作用怎样随着文本的展开而积累为文本意义[23]。

二、 研究设计

(一) 语料收集

作者分别从国内外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原创英语研究论文和汉语研究论文中各选取50篇作为本研究的语料(语料均选自2008~2012年间),并从中筛选出篇章结构和篇幅均符合要求的各30篇进行定量分析。本研究对所选语料的题材和篇幅作了限定:在题材方面,英汉语料均选自机械工程、电子工程、通讯工程、计算机科学和材料科学这五个领域,且英汉论文的主题相近(即每个领域选择主题相近的英汉论文各6篇);在篇幅上,每个语篇限定在4000~6000字(词)之间。所选的英汉研究论文的总字数分别为166 855单词和129 925字(参见表1)。本研究只研究论文的正文部分,包括“引言”(Introduction)、“研究方法”(Methodology)、“结果与讨论”(Results & Discussion)以及“结论”(Conclusion)这四部分。所选的60篇研究论文均包含这四个独立的部分。

(二) 语料标注及分析

本研究参照Martin & White的评价系统分析上述语料中的介入资源[21]。介入系统的子系统为言语的单声和多声。单声性是对命题直截了当的陈述,不提及信息来源和其他可能的观点;而多声性可以使发话人以多种方式把其他声音投射到话语中,它包括一系列的言语过程或心理过程[22]。研究发现,单声在科技语篇中的使用很有限,因为“过多地运用单声意味着作者总在特定语境中投射自身的思想或观点,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科技语篇的客观公正性”[15](165)。因此,本研究只關注多声系统。根据介入资源的主体间性功能的变化,多声系统可分为对话性缩约和对话性扩展两个范畴。

1. 收缩资源

对话性缩约表现为关闭与其他定位的对话空间,在随后的交际互动中排除某些对话选项,至少是限制对话的范围。收缩资源包括“弃言”(disclaim)和“声言”(proclaim)。弃言可进一步细分为“否定”(deny)和“反预期”(counter)。“声言”可分为“赞同”(concur)、“宣布”(pronounce)和“认可”(endorse)。

1) 弃言

“弃言”是指某些话语立场或声音直接被拒绝或取代了,或被认为是不能成立的[21]。“否定”是一种把其他肯定的定位引入对话的评价资源。在科技语篇中,“作者通过‘否定构建与预期读者之间的对话空间,倾向于通过‘否定纠正预期读者对某一命题或观点的误解,从而凸显自身在该研究领域的专业知识、权威性”[15](100)。科技论文中的否定资源主要包括否定前缀、否定副词、否定形容词、含否定意义的动词(如not,no,without,un-等)等。例如:

(1) No regime was found where the storage modulus became a significant parameter...

(2) 这与部分熔融过程中石榴石的作用不吻合。

“反预期”表示目前的命题是替代的,是原以为的。科技语篇中作者使用“反预期”能够有效地使读者介入语篇,在允许不同声音存在的同时尽量缩小对话空间。科技论文中表达“反预期”的语言资源包括表示让步和出乎意料等的表达,如though,but,only,just,surprisingly等。例如:

(3) ...but the instability process was dominated by viscosity and surface tension.

(4) 但最近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它们之间在部分熔融机制、时限及Sr-Nd-Pb同位素特征等方面存在较为显著的区别。

2) 声言

“声言”不是直接拒绝或者驳回一个相反的立场,而是限制对话性选择的范围。“赞同指说话者/作者明确同意被投射的对话伙伴,或者对命题和他们有同样的了解”[24](62)。科技语篇中的“赞同”就是“作者以非常明显的对话口吻宣称自己与预期读者共享某些理论知识,或对某些命题看法一致” [15](166)。科技论文中表达“赞同”的语言资源包括clearly,obviously, of course等表示“显而易见”和“当然”意义的副词以及由这些副词转化而来的主语从句。例如:

(5) Since,clearly, every real valued valuation is the sum of an even and an odd valuation...

(6) 很明显,DOPO基团的引入,使得其发光性能增强,同时也提高了分子间相互作用。

“宣布”指说话者/作者强调或者明显地介入和插补。科技语篇中作者利用“宣布”资源表明愿意直接对命题承担责任。科技论文中“宣布”的语义实现主要有We believe...,We can only conclude that...,It was found that...等。例如:

(7) We believe that the increased variability in the permanganate COD test results for 3h reaction duration...

(8) 我们发现,它们的断口在裂纹起裂处不同。

“认可”指命题涉及外部声源,并被假设为是正确有效的、不可否认的、最大限度被认可的[21]。科技语篇中作者借助“认可”证实命题的价值和有效性,避免其主观性。科技论文中“认可”的语义主要由show,demonstrate,find等含有“证明、揭示”意义的动词实现。例如:

(9) ...these images show that the jet break-up becomes more complicated.

(10) 变形构造和研究表明该穹隆的快速隆升主要发生在12—13Ma。

2. 扩展资源

对话性扩展表现为开启与其他定位的对话空间,在交际中允许各种声音存在,并积极主动与不同声音进行对话。扩展资源包括“引发”(entertain)和“摘引”(attribute)。摘引又分为“承认”(acknowledge)和“疏远”(distance)。

1) 引发

“引发”指文本的声音表明该定位只是许多可能的定位之一,“从而在不同程度上为各个定位的对话创建可能的存在空间”[15](113)。科技论文中表达“引发”的语义资源主要有情态动词(如may,could等)、情态状语(如perhaps,likely等)、表示推断和假设的从句(如its possible that...,it is suspected that...等)等。例如:

(11) ...this would probably be quite small as the speed of the flow...

(12) 这可能反映了石榴子石或角闪石在部分熔融中的作用。

2) 摘引

“摘引”是指说话者/作者把命题从文本的内部声音分离出来,而把它归属于某个外部的来源。“承认”仅仅转述外部声音的话语和观点,没有明显地表示说话者/作者对命题的站位[24]。科技论文中“摘引”的语义由转述动词(如say,report,believe等)、这些动词的名物化形式(如ones belief that等)以及一些状语小品词(如according to,in ones view等)實现。例如:

(13) A convex body K is said to be of class C2+...

(14) 根据Defant & Drummond (1990)提出的埃达克岩的定义,上述特征表明打拉二云母花岗岩……

“疏远”则表明作者拒绝对所引命题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承担责任。科技语篇中使用“摘引”,主要是为了“客观地传达外界声音对于不同命题的理解认知,为语篇发展建构共同的研究背景,而非想要拒绝对命题真实性承担责任”[15](123)。因此,“疏远”在科技论文中较为罕见。在本研究所选的60篇英汉科技论文中未出现“疏远”资源。

三、 结果与讨论

(一) 介入资源的总体分布

由于英汉科技论文的各部分字数及总字数存在差异,本研究在统计语料中的介入资源时进一步将所有原始频数换算成标准频数,即统计了英汉研究论文中每部分平均每千字(词)包含的介入资源的数量,以便于之后的定量分析。

本研究分析的60篇英汉科技论文中介入资源的总体分布情况如表2:

表2表明,英汉科技论文中介入资源分布的结构性是相似的。在英汉科技论文中,收缩资源均占有较高的比例。也就是说,英汉科技论文中使用的收缩资源均多于扩展资源。另一方面,英汉科技论文中介入资源分布的均衡性存在差异。具体来说,收缩资源和扩展资源在汉语科技论文中的分布更为均衡,因为汉语语篇中收缩资源和扩展资源的比例差比英语语篇中要小很多(前者为7.20%,后者为14.60%)。

Martin根据介入资源的主体间性功能的变化,将多声系统分为对话性缩约和对话性扩展。收缩资源主要有着关闭对话空间的作用,而扩展资源主要是开启对话空间[21]。英汉科技论文中使用的收缩资源均多于扩展资源。这意味着科技论文的作者更倾向于挑战、阻挡或者限制与其他定位和声音的对话。这与科技论文的说理功能密切相关。科技论文的作者需要缩小与潜在读者的对话空间以达到引导读者认同文中自己的观点的目的。而这种手段在英语科技论文中体现得更为明显,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中西方不同的思维习惯和写作模式。以下将具体分析这些差异以及导致差异的原因。

(二) 介入资源分布及使用频次对比分析

1. 介入资源在论文各部分的分布对比

下表3表明,不论是在英语科技论文中还是在汉语科技论文中,介入资源在各部分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在英语科技论文中,“结果与讨论”部分使用介入资源的频次最高(平均值为8.360)。“引言”部分的介入使用频次仅次于“结果与讨论”部分(平均值为5.181)。介入资源使用频次排在第三位的是“结论”部分(平均值为2.874)。介入资源使用频次最少的部分是“研究方法”部分(平均值为1.520)。在汉语科技论文中,“引言”部分使用介入资源的频次最高(平均值为3.323)。“结果与讨论”部分介入资源的使用频次略低于“引言”部分(平均值为3.225)。介入资源的使用频次排在第三位的是“结论”部分(平均值为1.998)。介入使用频次最少的部分是“研究方法”(平均值为0.861)。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英语和汉语科技论文每部分介入资源的分布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引言”和“结果与讨论”部分使用较多的介入资源,而“研究方法”和“结论”部分使用较少的介入资源。这与科技论文每部分的修辞功能密切相关。对于科技论文而言,“结果与讨论”是整篇文章最核心的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呈现、解释实验结果,证实作者的新观点,突出研究的新发现,并说服读者接受并认可其发现与观点。以语义修辞为定位,具有对话功能的介入资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将读者引入文本,并且能够让作者与潜在的读者进行交流,从而达到其说服目的。所以,科技论文的作者在撰写这一部分时需要用到大量的介入资源,尤其是运用“宣布”、“认可”和“引发”资源来阐释、说理。在“引言”部分,作者主要介绍研究领域、存在的研究空间,确定研究问题,阐述研究意义等。作者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拓展自己的研究空间,即对该研究领域中相关的研究进行综述时,介入资源,尤其是“摘引”和“引发”资源的大量使用能够使得作者客观地对其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评述,从而使“引言”有效地实现“创造研究空间”这一修辞功能。“结论”部分是对研究结果的总结与升华,一般会涉及对研究结果合理化的推论和对研究成果意义的概述,因此,这一部分也需要用到介入资源,尤其是运用“引发”和“宣布”资源来强调其观点的正确性和可信度,凸显论证的客观公正性。“研究方法”部分通常都会涉及实验方法的描述,以及对选择此方法的原因、依据的阐述。这一部分重在客观描述,因此使用的介入资源要比其他三部分少很多。

不同点在于,英语科技论文中的“结果与讨论”部分使用的介入资源远远多于“引言”部分(平均值相差3.179),而在汉语语篇中二者的平均值非常接近(平均值相差0.098)。而且,英语科技论文“结果与讨论”部分介入资源的频数远远大于汉语科技论文介入资源的频数(平均值相差2.136)。根据科技论文每一部分不同的修辞功能,“结果与讨论”是整个语篇论证、说理的核心部分。也就是说,这是论文的关键部分,是整个研究意义最能凸显、说理性最为明显的地方。介入资源的使用能够增强其说理性和客观性。英语科技论文中此部分使用的介入资源的数量远远多于其他各个部分,这说明英语科技论文的作者十分注重“结果与讨论”部分的说理性和论辩性,旨在一步步引导读者,使其接受自己的观点,而不只是客观地呈现实验结果,解释研究现象,并将自己在文中的观点强加给读者。英文科技论文的作者尤其擅于借助“认可”资源来让自己隐藏在“实验结果”和“分析论证”之后,让那些客观公正的外部资源为自己辩护说理;利用“宣布”资源表明自己愿意直接对命题承担责任,以此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赢得读者的支持;使用“引发”资源让论述的语气更加谦逊、中肯,论证更加充分全面,易于读者接受[15]。相比之下,汉语科技论文中“结果与讨论”部分的介入资源数量跟“引言”部分几乎没有差别,而且,其介入资源总数远低于英语科技论文,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汉语科技论文“结果与讨论”部分的说理性和客观性要弱于英语科技论文。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相比于汉语科技论文,英语科技论文的“结果与讨论”部分更加注重如何在保证其客观公正性的同时增强其论辩说理性。而作为整个论文的核心,英语科技论文“结果与讨论”部分的充分论证使得整个语篇比汉语科技论文更具客观性和说服性。

2. 各类介入资源的使用频次对比

通过上表3还可以发现,不论是在英语科技论文中还是在汉语科技论文中,各类介入资源的使用频次都有很大差异。在英语科技论文中,使用频次最高的是“引发”(平均值为10.005),最低的是“赞同”(平均值为0.513),两者相差近20倍。使用频次排在第二位的是“宣布”(平均值为5.947),与“引发”的使用频次相差较大,仅为后者的一半略强。其次是“认可”(平均值为5.827),与“宣布”的使用频次相差无几。再接下来是“摘引”,其使用频次接近平均值。然后是“反预期”和“否定”,使用频次均低于总平均数(4.488)。在汉语科技论文中,使用频次最高的也是“引发”(平均值为5.311),最低的也是“赞同”(平均值为0.160),两者相差数十倍。使用频次排在第二位的是“摘引”(平均值为2.942),与“引发”的使用频次相差较大,仅为后者的一半略强。其次是“反预期”(平均值为2.731)和“宣布”(平均值为2.672)。再接下来是“认可”和“否定”,使用频次均低于总平均数(2.352)。

由此可以看出,英汉科技论文中介入资源的使用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一定的差异。相似之处是英汉科技论文使用最多的介入资源都是“引发”,最少的都是“赞同”。这跟科技语篇的语篇特征密切相关。作为一种学术语篇,科技论文必须具有客观公正性。科学论断往往都是具有时效性的,有其适用的范围,因此科技论文的作者要最大程度地避免武断。这就要求他们从假定、怀疑的角度来阐述,所以不可避免地会使用“引发”中的情态词等资源让表达更加客观合理,论证更加严谨[15]。英汉科技论文均使用了大量的“引发”资源,说明英汉论文的作者都比较注重论文的合理性和客观性。但是,汉语科技论文中使用的“引发”资源仅为英语论文中的一半(前者的平均值为5.311,后者為10.005)。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英语科技论文的作者更倾向于使用修辞策略来让自己的文章论述充分,易于读者接受;而汉语科技论文的作者则要比英文科技论文的作者显得更为武断。

值得注意的是,汉语科技论文每一部分使用的介入资源的频次均低于英语科技论文。而且,汉语科技论文中总的介入资源的使用频次仅为英语科技论文的一半(前者的平均值为2.352,后者为4.488)。而且,这种频次差异主要体现在“引发”资源的使用上。介入关心的中心问题是语言资源如何能够使作者把读者引入文本的方式[24]。英语科技论文作者使用的介入资源远比汉语科技论文的作者使用的多,所以,英语论文的作者能更加积极主动地为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争得一个人际空间,让潜在的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对话性介入是通过选择不同的话源或预留协商空间来实现说服的目的”[22](13)。所以,使用更多介入资源的英语科技论文能够比汉语科技论文更具说服性。这种说服是潜在的,是逐步展开的,是贯穿于全文的,具体就体现在各类介入资源的合理运用上。也就是说,英语科技论文的作者能够在传达科学事实本身的同时,利用大量的介入资源实现其说服目的,即更好地实现对客观事实与主观评价进行辩证统一的处理的目的。虽然汉语科技论文的各个部分均使用了介入资源,但是其数量远远少于英语科技论文,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其客观性和说服性要弱于英语科技论文。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英语科技论文的作者能运用大量的介入资源,比汉语科技论文的作者更加积极主动地运用修辞策略来使自己的论证更加充分合理,更具说服性,逐步引导读者认同自己在文中的观点。

3. 英汉科技论文介入资源使用差异的原因

综上所述,介入资源的分布及使用频次在英汉科技论文中均体现出差异性。这种差异与不同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紧密相关。因为,思维离不开语言同时又支配着语言,思维的差异必然会导致语言上的差异[25]。具体来说,西方人比较注重理性思维,其思维方式具有逻辑性、客观性、分析性等特征。这种思维方式使得西方语篇更加注重运用事实例证、调查案例、统计数据等,专家论点让事实说话,注重客观的分析推理[26]。这种思维方式也体现在了介入资源的运用上,英语科技论文的作者善于使用大量的介入资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循循善诱,一步步引导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使得自己的文章更具说服性。尤其是对大量情态副词、情态动词以及转述动词的使用让文章的表达更加客观合理,论证更加严谨。然而中国人比较注重悟性思维,其思维方式具有直觉性、主观性、模糊性等特征。汉民族在论证时更加倾向于主观化的总结和归纳,较少用客观的数据和事实来分析,而较多突出自己的主体性意见[26]。这种思维方式使得汉语科技论文的作者在写作时用到的介入资源要比英语科技论文的作者用到的介入资源少很多,汉语科技论文在客观性和说服性上似乎要比英语科技论文弱一些。也就是说,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导致了其写作模式的差异,具体体现在了措辞、语义修辞等的差异上。所以,英汉科技论文使用的介入资源呈现出差异性。

四、 结 语

本研究以评价理论为理论框架,从收缩资源和扩展资源两个方面对英汉科技论文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为英汉科技语篇的对比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同时也为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通过对30篇英语科技论文和30篇汉语科技论文的定量分析表明,英汉语篇介入资源在各部分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在两类语篇中的分布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引言”和“结果与讨论”部分使用较多的介入资源,而“研究方法”和“结论”部分使用较少的介入资源。同时,介入系统中各类评价手段在英汉科技论文中的使用频次也有差异。在英语语篇中,使用最多的介入资源为“引发”,其次为“宣布”,接下来是“认可”、“摘引”和“反预期”,最后是“否定”和“赞同”;在汉语语篇中,使用最多的介入资源为“引发”,其次为“摘引”,接下来是“反预期”、“宣布”和“认可”,最后是“否定”和“赞同”。这种介入资源运用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的差异。

在认识到这种差异的同时,汉语科技论文的作者在写作时应该有意识地、合理地使用介入资源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修辞目的。研究表明二语写作会受到母语修辞偏好的负迁移影响[27]。汉语科技论文的作者在撰写英语科技论文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汉语修辞偏好的影响。因此,认识英汉科技论文介入评价资源运用的异同点,对帮助中国作者撰写高质量的英语科技论文以及学术英语写作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中国作者在撰写英语科技论文时,应该更加注意说理性。尤其是在讨论研究结果时,应该适当地借助于介入资源来增强其客观性和说理性,易于读者接受,更好地凸显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学术英语写作教学也应该考虑到这一思维差异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写作模式的差异,引导学生在写作时转换自己的思维方式,培养跨文化意识,学习英语科技论文的作者如何使用大量的介入资源等话语策略来让文章更加严谨,而不是生硬地将构思好的汉语论文直接翻译成英语。

〔参考文献〕

[1]Latour,B. & Woolgar,S. Laboratory Life: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Facts [M].Beverly Hills: Sage,1979.

[2]Bazerman,C. Shaping Written Knowledge [M].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88.

[3]于建平.概念隱喻:实现科技英语语篇语体特征的有效途径 [J].中国科技翻译,2006,19(2):40-43.

[4]Livnat,Z. Impersonality and grammatical metaphors in scientific discourse: the rhetorical perspective [J]. Lidil Revue De Linguistique Et De Didactique Des Langues,2010,(41):103-119.

[5]谭万俊.科技语篇中语法隐喻的功能研究 [J].外国语文,2014,30(4): 86-89.

[6]Lewin,B. A. Hedging: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authors and readers identification of ‘Toning Down in scientific texts [J].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2005,4(2):163-178.

[7]Hidalgo-Downing,L. Stance and intersubjective positioning across scientific discourse genres: negative and modal epistemic discourse strategies [J].Lodz Papers in Pragmatics,2017,13(1):65-85.

[8]于建平.科技语篇的主位-述位推进模式 [J].中国科技翻译,2002,15(2):3-6.

[9]叶云屏,王永生.科技语篇中的主位特点分析 [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03-106.

[10]吉蒙蒙,郭爱萍.中美作者英语科技论文的语篇衔接对比——一项基于Coh-Metrix的研究 [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7,(5):55-61.

[11]何中清,王科苑.功能语言分析视角下数学语篇中的衔接特征 [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4(5):1-6.

[12]Soler,V. Analyzing adjectives in scientific discourse: an exploratory study with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 for Spanish speakers at advanced university level [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2,21 (2):145-165.

[13]Bordet,G. The rhetorical role of ‘Collocational Chain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in the building of scientific discourse strategies [J].European Journal of English Studies,2013,17 (3):235-250.

[14]胡新.中外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语步词块特征对比研究 [J].现代外语,2015,38(6):813-822.

[15]徐玉臣,剡璇,苏蕊.科技语篇中语言评价系统研究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16]徐玉臣.科技语篇中的态度系统研究 [J].外语教学,2009,30(4):37-44.

[17]剡璇,徐玉臣.科技语篇中的鉴赏系统及其评价机制 [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1):60-66.

[18]徐玉臣,剡璇,苏蕊.态度评价手段的篇章分布规律研究 [J].外语学刊,2014,(4):28-32.

[19]Martin,J. R. & Rose,D. Working with Discourse: 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 [M]. London & New York: Continuum,2003.

[20]Nash,W. Introduction: the stuff these people write [A]. In Nash, W. (ed.). The Writing Scholar: Studies in Academic Discourse[M]. Newbury Park: Sage,1990:8-30.

[21]Martin,J. R. & White,P. R. R. 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 Appraisal in English [M].London: Continuum,2005.

[22]劉立华.评价理论研究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23]White,P. R. R. An introductory tour through appraisal theory [EB/OL]. [2019-10-25]. http://www.grammatics.com/appraisal/appraisaloutline/unframed/appraisaloutline.htm.

[24]付瑶.评价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

[25]胡密密.从思维差异看汉英科技文体与科技论文的英译 [J].中国科技翻译,2002,15(3):13-15.

[26]罗明礼.从中西思维模式差异谈英语议论文写作构思 [J].外国语文,2011,27(6):145-149.

[27]Connor,U. Intercultural Rhetoric in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M].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2011.

(责任编辑:高生文)

A Contrastive Study of Employment of Engagement Resour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Scientific Research Articles

YANG Y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engagement system in appraisal theory, this paper makes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scientific research articles, in the hoping of providing new insights into the contrastive studies on English and Chinese scientific discourses, as well as giving some guide to the teaching of academic English writing. Through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60 English and Chinese scientific research articles, the present study finds that engagement resources are distributed unevenly both in the each part of English and Chinese scientific research articles and there are similarities as well a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kinds of texts. 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 types of engagement resources are used in different frequencies both in English and Chinese scientific research articles. These differences are related to the different ways of thinking.

Key words: appraisal theory; engagement resources; scientific research article; contrastive study

〔收稿时间〕2019-10-25

〔作者简介〕杨阳(1992-),女,甘肃定西人,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评价理论对比研究
He For She演讲中的态度资源分析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评价理论视角下《香水》中格雷诺耶的人物塑造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汉藏数词对比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对比研究
评价理论及其应用分析
从评价理论角度分析狄金森诗歌
评价理论下英语足球评论阅读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