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令
摘 要 介绍微视频与前置性学习的概念,探讨基于微视频的前置性学习设计,并通过高中生物教学实践案例进行反思,为其他教师应用微视频开展前置性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中生物;前置性教学;微视频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13-0115-03
1 前置性学习与微视频的概念
微视频 微视频即时长较短的视频,一般时长在20分钟以内,具有形式多样、内容多元、制作简单、针对性强等特点[1]。视频内容可为视频剪辑、微电影、纪录片、DV短片等,可通过手机、摄像机等设备录制,也可通过PC视频制作软件录制,能够借助计算机进行灵活的制作、传输与播放。
前置性学习 前置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学开始前,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和自身的学习能力,在教师根据新课程内容布置的特定目标指导下对教材的自主学习过程。这个过程具有自主性、研究性、探索性等方面的特点。前置性学习与传统的预习有所区别,预习要求学生在课前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识进行提前了解,从而形成初步理解,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没有明确目标,缺乏有效指引,是一个封闭性的过程;前置性学习则在预习的基础上突出学习成效的目的性,通过有效指引,让学生从封闭式、机械式的学习转向主动的、科学的、有目的性的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在课前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与效率,引导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性,从而为课堂学习提供铺垫。教师也能够根据学生反馈的学习情况对课堂教学进行合理、有针对性的调整,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2 基于微视频的前置性学习过程设计与实施
微视频内容的丰富性与形式的灵活性使其具有较高的实践教学价值。将微视频作为学生前置性学习过程中的指导手段,通过设定任务—完成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学习与思考,同时让学生在学习之后提出问题。教师及时汇总问题,调整教学方案,在课堂上重点解决问题,可实现较好的课前学习效果,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2]。
基于微视频的前置性学习的实施流程
1)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在制作微视频前,高中生物教师首先应对新课程知识内容进行分析,在掌握学生知识基础的情况下,厘清学习的重点、难点与误区,针对重难点问题确定学习目标与制定学习任务,从而使微视频的内容制作有所侧重。
2)创建教学微视频。在明确学习目标与任务后,需要以此制作引导学生前置性学习的微视频。在制作微视频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①微视频的长度。微视频的时间不应太长,在10分钟左右为宜,过长则容易使学生失去耐心。
②微视频应突出核心要点,体现对前置性学习的引导作用。
③微视频应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及学科特点,体现多元化知识诉求,避免同质化问题的出现。
④微视频产生渠道。若过于关注自主制作,则可能走上极端化思维歧路。因此,视频来源应体现教育包容心态,即可通过学习自主制作,也可资源共享、协同增效,寻找知识重点突出的微视频直接使用。但需注意的是,不管是通过内生还是外借的形式产生,微视频都需要精心准备与细致思考,通过一环扣一环的准备与思考,才可以深层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当学生面对学习中的困难时才会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克服,从而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难点。否则,微视频的教学激发效果将逐渐流于形式。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是经典实验之一。在針对该课程制作微视频时,一方面,教师可通过系统查找相关资料,总结实验关键节点并进行汇总,突出观察重点,比如观察过程中基础模块装片的制作,此模块便涉及取材、解离、染色等关键步骤。所以,要以充分思考及实操为前提进行微视频制作,有助于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相关操作务必准确到位,否则将对学生产生错误的引导。另一方面,采用资源共享思维,直接寻找契合教学重点的微视频也未尝不可。
3)基于微视频预设前置性学习清单。前置性学习需要拥有明晰的清单作为指引,所以基于微视频预设前置性学习清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清单主要包括五大板块内容,包括学习指引、学习任务、即时测试、反思、疑难解答。关于五大模块具体释义可以细胞有丝分裂为例[3]:学习指引主要包括观看视频时需重点聚焦,体会的操作程序,比如装片制作及显微镜使用步骤;学习任务即需学生根据预设问题寻找匹配答案;即时测试即以视频中出现的关键节点作为考核内容,现场检测视频的教学效果;反思即学生根据所学内容,针对重点进行知识汇总、归纳,帮助学生将学习的知识内化,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疑难解答即后续由教师使用专门时间解决学生在视频观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4)汇总学生疑难问题。在课前前置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难以解决所有问题,总有少数疑难问题无法通过自主学习解决,所以帮助学生解决此类问题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学中的重头戏[4]。
不管是通过线下手段,还是通过信息化手段,教师应汇总学生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围绕教学重点及疑难问题构思初步教学步骤。通过提前汇总,教师脑海中的教学思路及教学重点将格外清晰明朗。以DNA携带遗传信息讲述为例,部分学生纠结于DNA复制精确的前提下,那么亲代与子代为何还会产生差异与不同?另一方面,假如两代人DNA并未有任何差异,那么导致基因变异的缘由又是为何?汇总问题时,教师便可根据问题内容提炼关键点,在课堂讲解,进而改善课堂教学效果,使知识讲述更为聚焦。以上问题便可提炼为“DNA复制难道一定是毫无差错吗”?
实施案例 以“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为例,首先,教师将微视频上传至共享平台,比如校园学习平台;其次,下发学习清单,明晰学习任务与目标,比如如何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句话。学生则提前按照学习任务观看微视频,完成相关测试题,记录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后续反馈至教师处帮助其掌握课堂讲述重点。
3 基于微视频的前置性学习设计与实施的意义与反思
卸掉预习思想枷锁,看清前置性学习本质 固有预习观念强调的是针对课本知识的熟络,却未坚持问题导向。前置性学习则是在预习观念基础上的延伸与发展。前置性学习不仅意味着学生需要针对所学内容产生熟络感,其关键之处在于需要学生发现问题,找出不足,继而理清学习思路,提升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前置性学习将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思考,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展学生的知识维度,帮助其提升综合素质。高中生物课结合前置性思维进行微视频教学,真正实现对学生的知识引导,保证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高效吸收与内化。
微视频前置性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因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当前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已经渐渐跟不上教育发展的需要,粉笔、黑板加上教师的讲授,知识很难深入学生脑海,有些学生会觉得艰涩难懂,从而放弃生物学习。而微视频的出现可以缓解这种现象,教师通过制作微视频,将重点知识以短视频形式呈现给學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突出知识点,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比枯燥的文字知识点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热情地投入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5]。
基于微视频的前置性学习能够突破传统教学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微视频时长较短,却包含丰富的内容,基于微视频的前置性学习,能够打破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使学生脱离课堂,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现在大多数学生有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微视频教学则让学生的学习不局限在教室或家里,而是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如奶茶店、餐厅、公园)进行学习。
前置性学习可帮助学生夯实自主学习意识 于学生群体而言,前置性学习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提前学习的自主意识,深层次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帮助其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形成优秀的学习习惯。通过观看微视频,学生可提前了解教学内容的重点,并熟悉实践操作的关键步骤,这样对于后续学习过程中知识的积累与吸收便显得尤为有益。高中不同于以往的教育阶段,需要培养学生相对独立的信息搜集及问题处理能力,最终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自主钻研的科学探究精神与研究态度。微视频的介入便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增加对知识的熟悉及应用程度,更优化了学生的学习形式。因学习形式优化,所以知识的学习相对而言便略显轻松,于是学生便拥有更深层次的诱因激发其增强自身的信息搜集及问题处理能力,知识获取及应用能力皆获得一定提升。
课堂有效互动离不开前置性学习 高中生物学所涉及的内容相比之前阶段,不仅包含知识普及的内容,而且内容的理论性与抽象性更为明显。微视频的介入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因为微视频较之传统教学,有新媒体的优势,最为明显之处便是可以进行无限次数的回放,当然前提是时间充沛。假如学生对于某一重点未理解清楚,此功能便是利器,可以帮助学生直至理解。当学生观看微视频时,可以帮助教师卸掉部分时间枷锁,释放教师部分精力,充分面对学生进行辅导,哪里有问题都能及时解答。因教师精力短时间被释放,使得这一切成为可能。
微视频的引入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的角色属性,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与合作者,成为学习资源的开发者、提供者。当然,对于教师群体而言,前置性学习采用微视频形式,依据的是当前学生的学习现状,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还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改变和校正,从而有效提升生物教学质量。
4 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微视频的前置性学习对高中生物教学与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学校与教师应当对微视频加以重视,灵活运用于日常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新颖有趣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盛徽.“前置性学习”的设计特点及教学策略[J].数学教学研究,2011,30(8):2-4.
[2]南山.前置性学习与预习之区别[J].广东教育:综合版,2009(4):23.
[3]倪建群,胡瑜.以微视频为载体的前置性学习探究[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8):00196-00197.
[4]王晓青.前置性学习任务单与微视频的有机结合[J].小学教学参考,2016(36):38.
[5]张晓红.对前置性学习活动设计与运用的探究[J].江西教育,2016(3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