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性“拯救”

2019-12-30 01:53赵乾程
党政论坛 2019年12期
关键词:拯救辩证法批判性

赵乾程

[摘 要]马克思并不像阿尔都塞所说那样,通过“认识论断裂”彻底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模式,而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不断深入批判的过程中,持续地吸收、运用和改造着黑格尔辩证法。马克思从哲学人类学维度、历史社会学维度、政治经济学维度对黑格尔辩证法展开了批判性“拯救”。这三个维度与具体问题视域紧密相关,随着问题视域的不断拓展,马克思逐步“拯救”了黑格尔的辩证法。

[关键词]辩证法;马克思;批判性

就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深层关系而言,恩格斯曾指出,黑格尔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①,黑格尔的历史观是马克思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直接的理论前提”②。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经历了一个艰巨的批判过程: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必须把它倒过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③。马克思使辩证法摆脱唯心主义外壳,并基于对人类实践活动的考察使辩证法与现实历史相联系,从而创立了崭新的唯物辩证法。在此过程中,马克思从三个方面对黑格尔辩证法展开了批判性“拯救”,每个维度都与一定的问题视域紧密相关。

一、哲学人类学维度的批判性“拯救”

哲学人类学维度的总问题是:如何在自由资本主义条件下阐释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一阶段的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文本当中。马克思认为,黑格尔辩证法最伟大之处就在于阐明了“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黑格尔从精神哲学出发,把绝对精神的自我否定看作是各种规定性的获得及扬弃的根本動力,通过否定性原则,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是一个过程。这启发了马克思把对象性看作是人的类本质的实现,从而把对象性本身看作是人的自我生成的根本动力。同时,马克思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哲学人类学思想,把人看作是对象化的、现实的人,看作是人自己劳动的结果,看作是类本质异化的结果。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哲学人类学维度的改造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马克思把黑格尔的外化思想与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分析现实社会人的生存处境的人道主义异化理论。其次,马克思在国民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基础上,把费尔巴哈的对象化思想与黑格尔的劳动概念结合起来,形成了劳动是人的本质的理论,构成了马克思早年价值理论的哲学基础。再者,马克思经由费尔巴哈,认识到物质性、现实性和感性是人存在的首要前提,人的自由源于这种感性的不断解放,而非绝对精神等抽象范畴的自我运动。最后,马克思通过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原则,认识到现存社会问题带来的异化必然会在一个更高的阶段中得到扬弃和解决,于是,私有财产扬弃的历史逻辑获得了重构。

哲学人类学维度的辩证法改造并不彻底,因此,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展开了更为深入的研究。此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不再是人的类本质的抽象的对象化,而是人的各种具体的、作为社会活动形式的劳动。藉此,马克思从两个方面阐释劳动的社会历史属性。一方面,在劳动的过程中,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占有自然物质,就使得人自身中蕴藏的自然潜力发挥出来,并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从而也就更好地占有了人自身,“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④另一方面,在不同的社会生产阶段,人的劳动形式具有不同的规定性。于是,马克思把人的劳动看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初动力,并把生产方式当作人类社会发展各个历史阶段相互区别的根本标准。

二、历史社会学维度的批判性“拯救”

历史社会学维度的总问题是:如何在社会历史领域内部探讨人类社会发展运动的一般规律?这一阶段的主要成果主要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等文本当中。在这一阶段,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及其之后德国意识形态的批判,批判性改造了黑格尔的总体历史观,创立了唯物史观。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历史社会学维度的改造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马克思认识到工业使自然和历史统一为同一个过程。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指出:“在黑格尔的体系中有三个因素:斯宾诺莎的实体、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以及前两个因素在黑格尔那里的必然的矛盾的统一,即绝对精神。第一个因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脱离人的自然。第二个因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脱离自然的精神。第三个因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以上两个因素的统一, 即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⑤也就是说,黑格尔已经以抽象的方式认识到,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统一的历史过程。只要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是彼此相互制约的⑥。不过与黑格尔把自然与历史的统一性看作是观念的抽象运动相反,马克思认识到工业才是自然与历史的真正连结所在。在详尽考察工业革命以来欧洲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马克思得出了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有生命的、现实的个人的存在的结论。由此,马克思指出,历史研究的出发点应当是现实的人及其现实的历史,而非黑格尔所说的支配现实历史的抽象精神。

其次,马克思改造了黑格尔的“世界史”概念。黑格尔把世界历史看作是绝对精神自我认识、自我发展并不断回归的精神过程,其中每个发展阶段都有自己的规定性并注定要被扬弃,只有具有总体性的精神才具有现实性。与之不同的是,马克思的“世界史”概念虽然吸收了黑格尔的总体性观念,但却否认了作为世界历史发展动力的抽象精神。马克思对总体的这种认识还体现在他与同时代其他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对世界历史的不同理解上:他们把“世界史”理解为“自人类文化开始以来的全部历史过程”⑦,而马克思则认识到在资本主义生产出现之前没有世界历史,在这之前发生的历史事件也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只是当资本主义生产出现后,世界历史才获得了发展的原动力,才使得前资本主义阶段的历史被纳入到世界历史中。正如施密特指出的:

“马克思广泛的历史研究的最重要成果是他洞察到与资本主义生产的‘生成和‘生存一起发生的历史的根本历史意义。……各个个人从前资产阶级的集团和共同体的自然状况中形成,并生活在这种创造的而不是给定的各种关系联结中所达致的范围,也就是历史变为世界史的范围”⑧。事实上,只有生产力普遍发展后,人才能摆脱地域限制,成为具有“世界历史性”的普遍的个人,共产主义也才能成为普遍的共产主义。可以说,正是通过“世界史”这个概念,马克思发现了社会历史的真正前景。

最后,通过批判黑格尔的历史过程理论,马克思得以把世界历史看作是由几个阶段组成的发展过程。“从黑格尔哲学的总体性思想出发,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他们的历史过程理论发展为构成社会经济形态有规律的顺序。” ⑨正如前面提到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出现是当时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马克思根据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所有制形式的区别,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产阶级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在此语境中,马克思发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三、政治经济学维度的批判性“拯救”

政治经济学维度的总问题是:如何系统地概括经济学的全部复杂内容,并在生产方式的客观逻辑中阐释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马克思深入到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力图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的真正动力,其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学批判》

《资本论》及一系列经济学手稿当中。

在对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过程中,马克思改造了黑格尔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基本方法。马克思认为,对于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既使按照已经得到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两种方式:按照历史或者按照逻辑。”⑩历史的方法即按照政治经济学文献的历史发展和经济范畴出现的顺序来研究,逻辑的方法即按照真实的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致的形式上来考察。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当时考察政治经济学唯一可用的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但是必须经过批判后才能用于政治经济学研究。这种批判之所以如此必要,是因為黑格尔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往往以割裂历史屈就逻辑的形式呈现,并不能真正做到历史与逻辑统一。而马克思则强调,逻辑的方法本质上也应该是一种历史的方法,因为逻辑的内容必须根据现实和历史真实的发展来不断修正。

逻辑方法与历史方法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重要特征。片面地用历史方法或用逻辑方法研究经济范畴,都不能彻底研究清楚社会经济的历史发展。所以马克思特别强调用逻辑方法来把握历史发展,同时强调必须用历史方法来把握逻辑范畴。

首先,马克思强调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是黑格尔辩证法在政治经济学上应用的表现。通过对蒲鲁东的批判,马克思实现了在政治经济学维度上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吸收和改造。马克思认为当蒲鲁东把黑格尔在精神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直接移用到政治经济学上时,经济学上的一切运动和活动就失去了其本身的现实的、具体的、物质的形态,而变成抽象的逻辑范畴,政治经济学也因此变成了形而上学。“正如我们通过抽象把一切事物变成逻辑范畴一样,我们只要抽去各种各样的运动的一切特征,就可以得到抽象形态的运动,纯粹形式上的运动,运动的纯粹逻辑公式。”

在批判蒲鲁东的政治经济学上的黑格尔主义时,马克思特别强调,他的方法不是以抽象为起点,而是从具体出发到达抽象再回到具体。研究政治经济学之所以必须从具体出发乃是源于具体本身是许多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而范畴仅仅表现这个一定社会,即这个主体的“存在形式、存在规定、常常只是个别的侧面”。抽象的范畴具有它自己的物质外壳,本身是不全面的,必须要从它自身的规定性去理解。只有在充分把握了现实的多重规定,从观念形态上反映出来才是可能的。这是马克思为什么强调逻辑方法本身也必须是一种历史方法的原因。

其次,马克思强调历史与逻辑相统一。马克思指出,在研究社会经济发展时单纯使用历史方法并不能认识到其本质。社会经济的历史发展往往不是线性的、同一平面的东西,而是结构式的、多层级的。所以,历史方法即按照经济范畴在历史上出现的自然顺序来研究经济范畴的社会属性。

人类创造的观念、范畴等精神产品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和起作用的,这是马克思运用逻辑方法的首要前提。马克思特别强调,经济范畴本身的相互联系是由它们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的相互关系而不是自然顺序决定的。研究者在使用经济范畴考察历史和社会的发展时应当牢记,这些概念、范畴都是受资产阶级社会这个既定的主体规定的,反映着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存在形式、存在规定和侧面。经济范畴与资本主义社会有着多方面的复杂联系:一方面,经济范畴的发展不是按照平面的、镜子式的方式将经济社会的发展反映出来,而只是在“发展了的、萎缩了的、漫画式的种种形式上”能够反映古代经济和社会的特点;另一方面,它们又都是按照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结构和要求组织起来的。

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是一个复杂的有结构的整体。“资产阶级社会是最发达的和最多样性的历史的生产组织。因此,那些表现它的各种关系的范畴以及对于它的结构的理解,同时也能使我们透视一切已经覆灭的社会形式的结构和生产关系。资产阶级社会借这些社会形式的残片和因素建立起来,其中一部分是还未克服的遗物,继续在这里存留者,一部分原来只是征兆的东西,发展到具有充分意义,等等。”这就使得我们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和政治经济学时需要将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统一起来,既在历史发展中注意到它的结构联系,又在逻辑关系中注意到它的多重的、具体的规定性。

由此可见,马克思在哲学人类学、历史社会学和政治经济学三个主要维度实现了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性“拯救”,从而为唯物辩证法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建构开启了理论新地平。

注释:

①②③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2、13、94、13、600、706、

705页。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7-208页。

⑤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1-342、529页。

⑦⑧⑨[德]阿尔弗雷德·施密特:《历史和结构》,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20、21、15-16页。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

(责任编辑 矫海霞)

猜你喜欢
拯救辩证法批判性
“辩证法”到中国: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概念史研究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虔诚的行者
中国企业再“拯救”德国机场
现代形而上学的特征
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