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学芬 邱明秀
【摘要】 目的 探讨人性化护理服务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康复的影响。方法 6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 各34例。对照组采取院内常规护理干预措施,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人性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护理效果、护理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护理前后肺功能指标[呼气峰流速占预计值的百分比(PEF%)、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水平。结果 实验组满意度88.2%高于对照组的67.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护理有效率82.4%高于对照组的58.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两组患者的SAS评分均较本组护理前降低, 且实验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两组患者的PEF%、FEV1%水平均较本组护理前升高, 且实验组升高程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人性化护理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有利于降低患者焦虑水平, 改善心理状态, 护理满意度有效提高, 可进一步促进患者早日恢复, 在临床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人性化护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3.09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作为一种较常见的多发呼吸系统疾病, 以气流受限、气道发生不完全可逆阻塞为主的一类慢性异常炎症, 成为一类影响健康及社会经济的负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主要的全球健康问题之一。作为一类预防性慢性呼吸道疾病, 以肺部持续性呼吸、气流受限且不完全可逆为特征。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的加剧, 该疾病在全球内发病率呈不断大幅上升趋势[1]。破坏肺结构及不完全可逆气流受限主要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所致。多发于中年阶段, 其病情可发展成慢性疾病如肺心病、呼吸衰竭。相关研究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已是现今必须重点关注的疾病之一[2]。因此, 该病病发严重、周期治疗长、康复阶段周期长、并发症多等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人性化护理主要指在康复阶段患者进行护理的相关教育活动, 为患者积极提供相关建议指导, 有助于提高患者康复速度[3]。因此, 本研究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人性化护理, 分析其临床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3月本院经临床确诊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68例。其中男26例, 女42例;
年龄38~70岁, 平均年龄(55.8±5.6) 岁。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 各34例。对照组男11例, 女23例;年龄39~67岁, 平均年龄(58.6±6.6) 岁。实验组男15例, 女19例;年龄38~70岁, 平均年龄(54.5±5.6)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纳入患者均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在书面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 2. 1 纳入标准 ①依据临床相关资料、病理特征予以确诊, 符合其诊断标准;②依从性好;③无其他严重并发症。
1. 2. 2 排除标准 ①精神障碍;②无法顺畅交流;③合并肝肾功衰竭等严重疾病。
1. 3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普通常规性院内指导,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人性化护理干预, 具体操作如下:①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整体性评估, 制定合理性护理方案, 对患者宣讲相关后续的人性化护理内容。其内容如用药指导专业培训, 药物相关性知识、目的、不良反应等, 并与此同时在康复阶段依医嘱行临床有效的用药建议[4]。②运动训练干预:患者主要为气道炎症, 伴有咳痰, 护理人员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咳痰, 帮助患者扣背;同时指导患者缩唇呼吸训练,
2次/d, 15~20 min/次, 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情况, 训练应注意科学性和合理性。采用呼吸机干预时护理人员需对呼吸机行常规检查, 确保呼吸机正常运转, 使患者的生命得以安全。患者应积极加强训练, 通过运动, 有助于尽快促进体能的恢复。③饮食护理:需注重患者日常饮食, 持续维持均衡营养, 每日补充充足的能量, 使抵抗力增强, 禁辛辣油腻等。多食用高蛋白高纤维且易消化绿色食品, 同时定期予以检查, 对患者的具体状况给予充分了解。④护士在目标设置中使用所学专业知识、技能适时恰当予以沟通。患者及家属在获取信息方面不平衡性多沟通交流, 达成互动性, 也要加强渗透相关知识, 向家属详细告知诊疗注意事项, 诊疗时对体征变化予以密切观察。在治疗过程中心理护理因各种因素的影响难以抑制发自内心的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 若不良状态长期持续再加之较大心理压力可直接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与患者交流时护士更应注重用解释性、鼓励性、带说服力言语向其讲解有关知识。提高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信心。患者充分掌握自身的疾病及疗法, 大幅降低患者陌生焦虑、恐惧无助情绪, 增加治疗成功率[5]。在诊断和治疗前, 建议患者养成良好的休息和工作习惯, 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6]。为积极了解患者的依从性及生存质量需进行多次定期的随访。
1. 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 护理效果, 护理前后SAS评分, 护理前后肺功能指标(PEF%、FEV1%)水平。满意度评价采用本院自制的满意度评定量表进行评定, 满分100分, >90分为满意, 60~90分为一般, <60分为不满意, 满意度=(满意+一般)/总例数×100%。
护理效果判定标准:有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症状已完全消失或好转;无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症状未好转,甚至加重。有效率=有效例数/总例数×100%。肺功能指标采用肺功能仪进行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