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进社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019-12-30 01:39韩玉卢颖
中国卫生产业 2019年31期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理论

韩玉 卢颖

[摘要] 中医药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防治疾病的实践中创造的独具特色的医学科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积极探索中医药科普宣教模式。与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街道合作,组织并开展连续五年的社区教育项目,通过问卷调查,并开展一系列的中医药科普活动,如举办专题讲座与知识问答,耳针、推拿按摩、品尝保健茶等体验,带领习练保健体操、发放科普手册等,面向社区居民普及中医药知识。掌握了大众对中医药知识的了解情况和误区所在,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建立了一套科学的中医药科普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法。为更好地推动中医药文化在社区的传播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 博物馆;中医药文化;社区;理论;实践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9)11(a)-0107-04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search on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Entering Community——Taking Heping Street Community in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as an Example

HAN Yu, LU Ying

Museu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 unique medical science created by the working people in China in the long-term practice of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diseases. The Chinese Medicine Museum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tively explores the popular science education model of Chinese medicine. Cooperate with Heping Street,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organize and carry out community education projects for five consecutive years, conduct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carry out a series of popular science activities of Chinese medicine, such as holding special lectures and quizzes, ear and massage. Tasting health tea and other experiences, leading the practice of health gymnastics, issuing science manuals, etc., and popularizing Chinese medicine knowledge for community residents. Mastered the public's understanding of the knowledge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misunderstanding, combined with the basic theory of Chinese medicine, established a set of scientific theoretical system and practical methods of Chinese medicine.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the culture of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community. The dissemination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basis.

[Key words] Museum;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Community; Theory; Practice

中醫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科技、文化、哲学、思想的智慧结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让老百姓掌握科学的中医药知识,利用中医药防治疾病,强身健体,是中医药工作者肩负的使命[1]。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与朝阳区和平街街道共同承担并完成了历时五年的社区教育项目,分别围绕“了解食品中药,正确饮食养生”“药膳及养生膏滋”“保健灸及传统艾条的制作”“中华传统养生功法”“中医美容保健”开展了一系列的中医药科普活动。通过对中医药文化进社区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建立了中医药科普知识体系,开发了老百姓可接受的科普宣教模式。

1  项目背景

1.1  中医药的战略地位

近年来,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地接受中医药、感受中医药、维护中医药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中医药科普宣传已取得明显效果,民众的身体素质有所提高、自我保健意识有所增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指出,坚持中西医并重,把养生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去,掌握养生保健的科学方法,针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个体采取不同的养生指导,并呼吁大力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推广中医传统运动,如太极拳、五禽戏、易筋经等,开展药膳食疗,发挥传统中医养生的特色,理性地、科学的认识和运用中医养生,使得中医药在防治慢性病方面发挥更好地作用。

1.2  中医药科普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2.1 公众有迫切理解中医药科学的需求  在中医药理论与科普体系方面,市民对中医识病、保健不只是停留在技巧、技术的掌握,更渴求获得理论上的“为什么”。中医药科普宣传的初期阶段是医学常识和自我保健技术方法的传播,但要正确运用这些知识技能,还需要加强对中医药文化思想的了解和感知。因此,在中医药的科普宣传中需要将中医药的文化内涵理念,也就是中医药的“道”,点点滴滴地向民众渗透,让人们从根本上懂得中医是根据什么来诊疗疾病,其养生保健的理念是什么,认识问题的思维方法是什么,采用的各种方法防病治病的依据是什么[2]。

1.2.2 中医药科普存在“新弱势群体”  通过对北京市居民中医药知识了解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人群方面,年龄、收入、职业和学历都对中医科普知识的认知程度有显著影响。农民、收入较低者、受教育程度较低者以及中老年人是中医药科普的四类“新弱势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发面向社区居民的科普,提高“新弱势群体”的认知水平,非常有利于提高相关群体的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1.2.3 中医药认知误区  在认知的规范性方面,个别专家对中医药知识的介绍不够严谨,造成错误的舆论导向。食疗的安全与否同剂量有很大关系。“只要是食疗就安全无毒”并不能够成立,“绿豆汤包治百病”更是不攻自破了。再如,中药木瓜为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的近成熟果实,具有平肝舒筋,和胃化湿的作用,而人们常吃的木瓜则是番木瓜科植物番木瓜的果实,是一种热带水果,并无上述功效。苦杏仁具有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的作用,而美国大杏仁是扁桃的种子,是一种含油量很高的坚果,二者也不能混淆。以上情况均误导了大众对中医药的认识。只有了解了科学的中医药理论与知识,即便人们不是医生,也不会是医盲,增强对张悟本之流伪中医的鉴别能力,走出盲信盲从的泥潭[3]。

2  项目内容

2.1  设计调查问卷,了解社区居民中医药知识了解情况

调查内容包含中医五行和阴阳学说等基本理论,对中医望、闻、问、切的了解,是否能读懂中医的处方,中药是否可以当作保健品长期服用,如何保证中药合理用药,何谓“养生重在养心”,对食疗的了解及误区,希望增加哪些渠道的中医药宣传等。在和平街街道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大学生志愿者采用AB角方式,在九个社区入户调查,调查员当场填答、当场回收,共回收有效问卷1 143份。问卷调查数据通过SPSS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92.3%的社区居民对中医养生十分关注,较为关注的方面是药食两用(41.5%)、中药的安全性(39.7%)、药膳制作(31.5%)、推拿和艾灸(28.3%)、运动养生(16.0%)及中医美容(12.7%)。最希望获得中医药知识的途径分别是讲座(49.5%)、电视(38.3%)、微信(26.7%)、广播(14.9%)。对中医药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如中药都没有副作用(42.5%),养生就要补(37.4%),是头疼都适宜服用天麻(18.3%)等。问卷调查对后期博物馆科普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客观切实的指导。

2.2  加强理论建设,构建能够兼顾科学性、适用性和通俗性的中医药科普知识理论体系

理论体系包含:一是中医药基础知识、概念和术语;二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特点、思维模式;三是中医药学术思想、中医药名家名著、中医药学术流派;四是一些中医药技术方法的运用。伴随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中医药科普的内涵与结构应当启古纳今,与时俱进,使中医药科普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性[4]。

2.3  中医药知识讲座

分别围绕5个主题:“了解食品中药,正确饮食养生”“药膳及养生膏滋”“保健灸及传统艾条的制作”“中华传统养生功法”“中医美容保健”开展系列科普讲座。所有的讲座内容,都是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和误区,在中医药专家的指导下,由专业教师查阅大量资料,通过斟酌、讨论、修改中完成的,保证了科普内容的准确无误。

2.3.1 《药食同源话健康》系列讲座  讲座将卫生部所颁布的87种“药食两用”物品进行分类介绍,开展了题为《总论及花类、叶类、皮类中药的介紹及使用》《果实类中药的介绍与使用》《根类、根茎类、全草类中药的介绍与使用》《种子类中药的介绍与使用》《动物类、菌藻类中药的介绍与使用》等5次讲座,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药食两用之品从来源到功效,从真伪鉴别到日常应用均有较为详细的讲解。讲座有利于居民正确区别食物、药物、保健品,消除食疗中的误区,帮助居民了解到饮食养生不可“千人一方”,要根据自身体质辨证论治,真正实现利用中医药健身强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2.3.2 《药膳及养生膏滋的制作》系列讲座  系列讲座分为5讲,分别为《药粥》《药茶》《药酒》《四季养生菜肴》《养生膏剂》,介绍了包括16种药粥、9种中药保健茶、9种保健酒、24种四季养生菜肴、10种膏剂的配方及制作,为社区居民介绍日常生活中简单易行、行之有效、安全健康、有明文出处的养生搭配。为了保证药膳方的准确可靠,亲自现场制作,让居民品尝自制秋梨膏等。讲座有利于社区居民在家自己动手,从配料到选方,找到适合自己体质的食谱及膏剂,在享受美味之余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2.3.3 《保健灸及传统艾条的制作》系列讲座  讲座分为3个部分,一是介绍灸法的起源与作用、灸法所用的材料、取穴手法、艾灸的注意事项与禁忌证;二是选取足三里、血海、三阴交、涌泉、中脘、神阙、气海、关元、身柱、命门、列缺、曲池等12个保健常用穴位,教会大家这些穴位的功能主治与日常保健方法;三是带领群众利用木制艾条机与艾绒现场制作艾条。艾灸保健穴是传统的防病治病的有效方法,讲座有利于群众利用艾灸激发人体正气,使机体阴阳平衡,气血调和,达到预防疾病、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目的。

2.3.4 《中华传统养生功法》系列讲座  中华传统养生功法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多个流派、多种功法,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中不断认识,结合中国传统医学和中华武术的相关知识创造并积累出来的健身功法[5]。系列讲座中,《中华传统养生功法的渊源与特点》《六种传统养功法》介绍了源于导引养生的功法如放松功、内养功、站桩功、马王堆导引术,属于健身气功的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易筋经,以及源于武术的功法太极拳、太极剑等。有别于其他讲座类型的是,《养生功法实践》不仅让社区居民了解八段锦的功法源流、功法特点,着重带领社区居民亲身习练,实现柔和缓慢、松紧结合、神与形合、气寓其中的目的。

2.3.5 《中医美容》系列讲座  中医美容保健是在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中国传统美学理论指导下,依据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辨质施调的原则,采用中医的多种方法与手段,调节人体的阴阳、脏腑经络、形神、气血精津等,保养身体,增强体质,延缓机体衰老,使人的面容、形体、皮肤、齿发等保持自然健美的保健方法[6]。系列讲座包含《中药美容》《按摩美容》《针灸美容》和《气功美容》四部分。《中药美容》介绍了白芨、白芷、银耳等数十个常用的美白、保湿的中药、以及琼玉膏、人参养荣汤、玉肌散等9个经典内服外用方剂,并介绍了具有养心安神、补血助眠作用的药膳如莲子百合银耳羹、玉灵膏等。《按摩美容》《针灸美容》和《气功美容》则分别从按摩、针灸、气功方面,通过疏通经络、刺激穴位、调息与调心,实现身体锻炼和内在精神的和谐统一,从而气血通畅、健美形体。

2.4  带领参观中医药博物馆

带领群众参观中药综合展厅,接触中药标本实物,加深对食品中药的认识。参观中国医学史展厅,领略祖国中医药发展史,体会中医药文化,传递正确的中医药理念。

2.5  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医药体验活动。

面向前来参观博物馆的社区群众,博物馆还开展了中医药体验,由大学生志愿者为社区居民提供耳针、推拿按摩等服务,品尝菊花枸杞茶、罗汉果茶、决明子茶,推广中医传统运动,带领习练传统养生功法八段锦、易筋经,组织中医药知识有奖问答等。

2.6  编写和发放中医药科普手册

博物馆在五年多的社区教育中共编制了5本中医药知识科普手册。手册Ⅰ涉及古代医家、医学典故、中药知识、四时养生、运动养生五个部分,既包含有趣的中医历史文化故事,也包括贴近生活的中药使用及保健方法。手册Ⅱ围绕《药膳和养生膏滋》,介绍药膳的种类,药粥、药茶、药酒、保健菜肴、药膏的配方与制作。手册Ⅲ围绕《保健灸及传统艾条的制作》,包含艾灸的认识与应用等。手册Ⅳ围绕《中华传统养生功法》,详细展示了将五禽戏、易筋经等六种功法的功法特点、习练要领及动作招式,并录制光盘以便于展示动作细节。手册Ⅴ围绕《中医美容》,介绍了如何利用中药内服、外用及推拿按摩、针灸、气功等手段进行美容的方法。手册将讲座中的主要内容进行筛选精化,找公司进行设计,内容详实,图文并茂,一方面弥补老年人做笔记能力的不足,一方面让群众广为传看,使更多社区居民了解和掌握中医药知识。

3  项目效果

3.1  影响面广

项目面向的社区群众,不仅包括居住在社区的户籍人口,还包括医疗保障不完善的外来务工人员,以及对中药养生与保健有着强烈兴趣的老人、患者家属等。社区居民对养生系列讲座与各项活动反响热烈,纷纷表示活动应多举行,他们会继续积极参与,并会将活动中学到的中医药知识传播给身边的人。

3.2  实用有效

项目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针对老百姓的兴趣点与误区所在开展宣教活动,讲座内容均能很好地解决百姓心中的疑问,传授的技术方法贴近生活,操之易行,行之有效。

3.3  影响持久

项目让老百姓树立正确的养生观,教会百姓利用科学的中医药知识进行养生、保健,真正体会到中医药的神奇与确切疗效,实现健康文明生活的目的,并通过科普宣传手册广为传播,项目将会对社区和目标群体产生持久影响。

4  思考

此项目是该校博物馆与街道社区结合开展的系列中医药科普活动。该校博物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中医学、中药学领域的教授、专家保证了项目的权威性、专业性和普惠性;博物馆在馆长的带领下,中药部与医史部的老师们既能独立分工,又能相互配合,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源源不断加入进来的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参与讲解、义诊、互动活动等内容,既能巩固专业知识,又能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增加阅历,实现自身成长。

目前正进入“公众理解中医药科学”的阶段,百姓对中医药的科普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些专业性、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的中医药知识,居民知之不多或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如中药配伍理论、经络基本概念、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等。由此提示科普工作者应该在全面加强中医药科普宣传工作的同時,有针对性地改进宣传策略及内容,从而提高居民中医药科普知识的总体认知水平。

通过对中医药文化在社区传播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把科学的中医理论深入到人们的意识中,融入在日常生活中,此时中医药的科普教会人们的不仅是简单的、就事论事的保健养生之“术”,而是广涵的传统文化思想,中医、中药理论,是医道、人道、天道。人们会举一反三地运用这些理论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提高对健康的认识,维护身体健康生态内环境,从而提高对事物的识别能力。即便人们不是医生,也不会是医盲,走出盲信盲从的泥潭。将中医药的科普教育布“道”于“术”之中,在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方法的传授和中医理念普及的同时,带动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这样才能达到中医药科普教育的最高境界,为构建健康、和谐社会发挥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吉,马恰怡,陆超娣,等.中医药技术应用于医养融合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33):4042-4045.

[2]  邸维鹏,袁纲.对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转化与发展的认识与实践[J].奋斗,2017,9(18):4-5.

[3]  霍如晨,崔京,高尚,等.中老年中医药保健品认知及应用的现状与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8,11(45):122-123.

[4]  于彤.中医药知识工程的理论体系构建和关键技术分析[J].知识管理论坛,2016,1(5):336-343.

[5]  尚宁宁,王海军,武琳娜,等.传统养生功法践行之路[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3):71-72.

[6]  曹璐璐,杨宇航,焦梦奇.中医美容的理论基础与技术应用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8,5(80):198.

(收稿日期:2019-08-05)

猜你喜欢
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理论
博物馆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盛满理论
“两微一端”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研究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思考
互联网视角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网站的建设与思考
互联网时代中医药文化传播新思路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