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互联网+”对政府领导力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

2019-12-30 01:38汪莹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11期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

汪莹

【摘 要】 文章叙述了“互联网+”对政府领导力的影响,分析了“互联网+”导致政府领导力弱化的表现及产生原因。探析“互联网+”背景下政府领导力提升途径:改革公职人员的选拔机制;用网络信息和大数据完善决策机制;通过网络加强与公众之间的联络和信息反馈。

【关键词】 互联网;政府领导力;行政人员;政策制度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爆炸式的变革,我国在1994年接入因特网,1997年,我国四大主干网实现互联,互联网的兴起切切实实改变了整个世界的生活生产方式,使世界联通。互联网也正影响着全球政府的政治生态环境以及政府治理方式。

互联网使我国政府的治理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政府是否能够适应这样一种新的治理方式,在面对互联网带来的行政变革的同时,又如何消减互联网带来的信息不对称,执行能力低下等弊端,从而提高政府领导力,本文将从这几方面进行讨论。

一、“互联网+”对政府领导力的影响

领导力是指能够影响他人或者引导他人自愿完成既定目标的能力,政府领导力可指政府影响社会公众或者引领社会公众完成共同社会目标能力,或者说是政府管理社会事物的能力,既包括政府对下属的领导能力,也包括政府整体公职人员领导社会公众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从更深层面来说,政府领导力是一种领导效果,主要包括政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政府的决策能力,以及执行力。互联网对于政府领导力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危机处理的能力

政府危机处理能力是政府在面对各种突发状况时及时反应以及应对能力。传统政府危机处理的措施一般包括信息公开,建立危机处理系统,恢复社会正常秩序。

不同以往传统的信息获取模式,互联网为社会公众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资源,在互联网+政府的新型治理模式下,公众通过网络获取政府相关信息更加方便快捷迅速,政府务必在信息以舆论方式扩散之前对相关问题进行公开,避免网络舆情带来的负面效应。除此之外,互联网在政府危机管理中的运用,要求政府在面对危机时形成一个完整的危机处理体系,创新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同时,政府需加强公众危机意识的培养,利用网络进行危机警示宣传,进行危机演习。上述来看,互联网+政府这一新兴治理模式无疑对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加强对互联网运用的把控,建立网络危机处理机制及相关办法。

2、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

2006年1月1日,中国政府网正式开通,意味着我国尝试着开始通过互联网进行政府治理,提供公共服务。随后,各级人民政府相继开通本地政府网站,以陕西省人民政府网站为例,在网站首页上设置了新闻、政策、互动、服务、数据、省情等板块,方便群众获取信息,加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交流互动。政府网站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工作人员应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政府网站等及时反映公众的利益诉求,协调利益关系,使群众的投诉建议尽快得到反馈,勿让互动区域形同虚设。

3、政策的制定及执行

传统的政策决策中,政府享有较大的决定权,我国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模式主要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听证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信访制度等,属于公民制度性间接参与政策制定的形式。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政策制定中所起的主要作用为引导作用,引导政策的方向。而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民众参与决策的方式得到变革,互联网使民众的参与意识和诉求得以传播,这种传播及扩散的速度惊人,民众参与政策制定的热情得以激发,政策的制定过程走向公开化透明化,且政策制定的结果在相当大程度上受民意影响,甚至在形成网络舆情的条件下,民意可以改变政策结果。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影响政府政策制定的同时也在影响着政府政策执行。以往对于政府政策执行主体的监督,执行过程的监督,普遍依赖于第三方组织,在网络技术并不发达的时代,公众对于政府政策执行的监督凤毛麟角。而在“互联网+”这种模式下,政府的执行行为能够得到有效监督,不仅得益于政府本身对于执行状况的信息公开,社会公众通过互联网形成的网络舆情会充分发挥对执行过程的监管作用。

二、“互联网+”导致政府领导力弱化的表现

1、政府公信力遭受质疑

网络为政府行政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信息共享的新方式使民意可以不再通过传统的调查问卷,新闻报纸,电视广播等方式传递,政府的公共服务行为极大地得益于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但是我国关于网络的相关法律政策尚不完善,没有明确的条款条例对网络行为进行约束,在互联网带来便利的同时,易被有心之人作为传播负面舆论的工具,在我国的热门网络平台上,如微博,豆瓣,各新闻app的评论中不乏各种反社会反政府的言论,甚至企图颠覆国家政权,抹黑政府,使政府的公信力遭遇巨大冲击。另一方面来说,政府又能够轻易的对相关媒体的新闻稿件加以控制,使媒体发布有利于政府自身的新闻信息,政府利用网络造成信息不对称,信息阻塞,大大损害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信息的滞后性易致公众的不满情绪增加,挫伤政府的公信力,往往牵一发动全身,给政府领导力的提升带来阻碍。

2、政府形象受到冲击

网络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封闭性荡然无存,社会公众不止通过电视报纸来了解政府,政府的行政行为在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处于透明状态,政府的传统“权威”在这种新模式下受到冲击,“政府为大”的意识越来越薄弱,政府官员是人民公仆这一观念通过网络传播越来越渗透到公众中去。在网络新媒体时代,政府失去了舆论主导权,舆论的导向不再向政府倾斜,政府官员的负面新闻可以通过微博等媒体得到传播,传统媒体中政府的主导地位一去不复返。政府如果企图强行引导舆论反而会适得其反,造成政府形象倒塌。

3、政府回应效率低下

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网络传播速度快,往往网络舆论已经发酵起来,政府仍不能做出相关回应,根據以往的经验,政府对于某项事件的回应,必须经过一定的流程,而在这个流程进行的过程中信息的急速扩散使得政府的回应速度显得更为迟缓。其次,政府利用网络技术的程度仍然较低,导致公民试图通过政府网站来表达利益诉求时,政府似乎忙于“面对面”的沟通,忽略网络民意的表达,影响政府回应效率。

三、政府领导力弱化的原因分析

1、政府公职人员的基本素质

政府公职人员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有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知识素质,以及能力素质。能够熟练利用互联网进行办公与服务社会也是公务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我国政府顺应时势将互联网引入到政府行政管理中来,使我国政府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时间上,速度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整体上来看我国政府对于互联网的利用率仍然较低,政府公职人员不能正确把握互联网对于政府领导活动的意义所在。政府工作人员懈怠于网络办公,与公众打太极,避重就轻等问题屡见不鲜,将自己为人民服务的身份抛之脑后。除此之外,政府人员松懈于网站的维护,信息更新慢,在线问答板块回应效率低,大大削弱了政府领导力提升。

2、社会公众

社会公众作为政治生活的最大参与主体,也是政府工作最主要的评价主体,深刻地影响着政府领导力的提升与否。在互联网时代,社会公众获取资源的渠道拓宽,同时发表言论的空间也扩大,公众可以随时通过网络与政府进行紧密沟通,如果社会公众对政府的工作有较高的满意度,信任政府,理解政府的政策制度,政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得到提高,从一定程度上政府的领导力将会得到提升;相反,社会公众若对政府的政策制度感到不满,对政府行政人员的执行能力办事能力提出质疑,政策的实施效果没有得到群众的积极反应,政府的领导力可能会因此下降。而另一方面,网络也会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所利用,甚至形成小型团体故意制造网络舆论给政府压力,那么部分辨别能力较低的群众便很有可能被表面现象蒙蔽,落入圈套,逐波随流,无形之中政府的形象受到攻击,政府领导力影响力随之自然降低。

4、政府政策

政策的制定不能适应网络的发展,给政府领导力的提高造成一定的影响,对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带来挑战。现阶段政府决策方式已以民主参与方式为主,民主参与的方式多种多样,在网络时代,民众更多的是通过网络参与。但是政府技术的更新速度仍然不能适应网络的飞速发展,且有些政府缺乏对网络的正确认识,相关的网络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有些甚至形同虚设。民众通过网络发表意见的渠道越来越宽,然而政府利用网络回应的效率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不能把民众通过网络渠道反映的意见全部了解并及时反馈,政府的政策并不能保证全面性和完整性,可能造成政策的科学性合理性下降。政府政策制定的合理性合法性与科学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府的领导力。如果政府制定的政策并不是从公众的角度出发,没有满足群众的切身需求,这个政策无疑是缺乏合理性及科学性的,无法使得群众满意,这也将导致政府领导力的下降。而政府的政策没有得到法律制度上的认可,政策是非法的,政府的领导力就更无从谈起。

5、外部环境

影响政府领导力的因素复杂多样,其中包括复杂的外部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法律环境都是无法避免的因素。在固定的经济环境下,如若政府的行政行为不符合经济运行的发展规律,导致市场规则破坏,市场环境混乱,引起社会不满,必然影响政府领导力的提升。而文化对于政府领导力提升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觑的,在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的影响之下,我国提出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理政方式,但是天平两端不会总是平衡,不管政府向德治与法治这个天平的哪一端过度倾斜,都会影响政府的执行能力与执行方式,阻碍政府领导力的提升。法律的制约是当今时代文明的象征,如果无法建立完善的关于网络约束的相关法律法规,政府无法以“法”服众,网络环境乌烟瘴气,政府的领导力也受到影响。

四、互联网+背景下政府领导力提升途径

1、改革公职人员的选拔机制

在选人用人的过程中,优先选拔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人才,并且在培训过程中,着重加强行政人员的网络技术的培训使其能够适应网络的更新换代。我国政府在服务型政府转变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联系,网络是最好的方式,因此政府官员应具备的技能必须有网络这一基本项。政府通过网络执行公务,发布信息,办理事务,加强公众的满意度。

2、利用网络信息和大数据完善决策机制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数据庞大,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大量的数据信息源,政府的决策质量必然会得到提高。大数据信息通过网络得以传播,网络的海量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有效的咨询,政府除了可任用的智囊团外,网络作为一种新型信息获取模式,则更加便捷迅速。同时政府通过网络可以使决策过程更加公开透明,民主化程度提高,为领导力的提升增加动力源泉。

3、通过网络加强与公众之间的联络和信息反馈。

网络不仅使政府获得信息的渠道更加宽泛,社会公众由网络获知政府的信息也越来越多。政府的官方公众号和微博账号以及网络政务平台,都可以成为公众获取实时信息的渠道。但是许多政府网络平台仍然管理不够完善,与公众沟通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政府应着重加强网络平台的管理。利用网络优势,快速回应群众,保证有问必答,不拖沓,避免互相推诿,绝不容许与公众打太极这样现象的发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适应网络,真正做到政府与公众之间“血肉联系”。

五、结语

随着电子信息化和网络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政府的行政管理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网络技术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政府必须适应变化将网络技术运用到行政管理工作中去。网络是把双刃剑,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将带来挑战,政府须学会如何去应对挑战把握机遇,满足公众诉求,建立一个有领导力的政府。

【参考文献】

[1] 张康之 李传军.一般管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 张德 吴志明.组织行为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3] 政府领导力创新:里路、界面与维度[J].毛晓霞.上海党史与党建,2017.

[4] 加强中国政府領导力建设的思路探索[J].于永达 张郁达.现代国企研究,2017.

[5] 互联网时代的政府领导力提升[J].褚松燕.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1.

【作者简介】

汪 莹,西北政法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理论与方法研究.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互联网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