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中药煎剂酸碱度直肠滴入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观察

2019-12-30 01:41范建红孙峰军范小康
中国民间疗法 2019年19期
关键词:外感直肠体温

范建红,孙峰军,范小康

(1.山西省万荣县中医医院,山西 运城044200;2.山西省运城市中心医院,山西 运城044000)

小儿外感发热是一种儿科常见病与多发病。西医常采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乙酰氨基酚等口服,辅助物理降温,达到退热效果,但易出现体温反复升降的情况[1]。发热之后,机体耗气伤津,阴损及阳,阴阳互损,呈现虚证。在外感发热治疗中,中药应用较为普遍,但儿童口服中药汤药或颗粒剂依从性差。近年来,临床多采用保留灌肠或直肠滴注方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本文对我院收治的184例外感发热患儿进行观察,研究同一中药复方不同剂型及p H值时直肠滴入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万荣县中医医院儿科治疗的184例外感发热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2例。对照组男54例,女38例;年龄最小8个月,最大12岁,平均(5.7±1.0)岁;病程5~71 h,平均(29.1±3.7)h。观察组男58例,女34例;年龄最小8个月,最大12岁,平均(5.7±1.1)岁;病程5~72 h,平均(29.41±3.6)h。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诊断标准[2],症见恶寒、发热、头痛或身痛、无汗;鼻塞、鼻流黄稠涕或流清涕;咽红,口渴;舌质淡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或滑数。患儿临床资料完整。患儿及家属知晓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对本研究用药过敏者;不配合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中药颗粒剂水溶后直肠滴入治疗。中药颗粒剂方药组成:生石膏30 g,柴胡12 g,黄芪、莪术各10 g,葛根7 g,生大黄6 g,甘草片3 g。采用30~70 m L的纯净水(p H值为8.0~8.1)做溶媒,颗粒剂水溶后p H值为4.7~4.9。采用p H试纸条(扬州奥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对每一组直肠滴入的中药制剂进行p H测试,按化学试剂测试标准执行。用法:连接250 m L一次性吊带与一次性灌肠管,在前端涂抹液状石蜡或其他润滑剂,缓慢置入患儿肛门5~10 cm,保持患儿左侧卧位,每分钟30滴缓慢直肠滴注,滴注完毕后用棉球蘸香油夹到肛门口,用左手捏住患儿肛周臀部,防止药液反流,休息30 min。用量及疗程:小于2岁者每次30 m L,2~5岁者每次50 m L,5~12岁者每次70 m L,每日2次,治疗3 d。

2.2 观察组 给予中药煎剂直肠滴入治疗。制法:方药组成同上,制成煎剂。每700 m L左右中药煎剂中加入15 m L碳酸氢钠注射液(石药银湖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4022190,10 m L∶0.5 g),由院内制剂室中药全自动罐装机煎制装成70 m L/袋。煎剂p H值在8.0~8.2。用法、用量及疗程同上。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 两组均采用直肠滴入途径(中药温度37.5℃左右),均采用p H值为8.0~8.1的纯净水做溶媒。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评定疗效[2]。痊愈:治疗48 h内,患儿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体温恢复至36.5~37.2℃;显效:治疗48 h内,患儿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体温恢复至37.3~37.6℃;有效:治疗48 h内,患儿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体温在37.7~38.2℃;无效:治疗48 h内,患儿临床症状未改善,体温仍在38.3~39.5℃。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之和为总有效率。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1)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外感发热患儿临床疗效比较[例(%)]

(2)体温变化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前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直肠滴入后1、8、16、24、48 h体温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外感发热患儿治疗前后体温变化比较(℃,x)

表2 两组外感发热患儿治疗前后体温变化比较(℃,x)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5

治疗后组别 例数 治疗前1 h 8 h 16 h 24 h 48 h观察组 92 39.3±0.3 38.6±0.3△▲ 38.1±0.3△▲ 37.8±0.4△▲ 37.5±0.4△▲ 37.3±0.5△▲对照组 92 39.2±1.0 38.7±0.3△ 38.4±0.3△ 38.1±0.4△ 37.8±0.5△ 37.6±0.6△

4 讨论

中医认为小儿发热存在多种致病因素,根据病邪及证候特点,可分为内伤发热和外感发热,其中较为常见的是外感发热[3-4]。研究表明,清热解毒、发汗解表类中药可经由直肠滴入达到祛邪退热的功效[5]。直肠周围静脉、动脉、淋巴丛十分丰富,且直肠黏膜吸收能力较强,直肠给药不仅可以降低病原体对机体的损害,还可以避免肝脏首过作用及胃酸破坏的影响。正常小儿肠道冲洗液p H值为8.1~8.2范围内,观察组经调节后p H值为8.0~8.2,使药液的p H值更接近小儿肠道的p H值,减少药物对肠道的刺激,降低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中药的吸收和疗效。

本研究所用中药中,生石膏清热解肌[6];柴胡疏散退热[7];黄芪补气,止汗,利尿消肿[8];莪术破气行血,消积止痛[9];葛根升清止泻,清热解毒[10];生大黄有调节免疫、抗炎、解热的作用[11];甘草调和诸药,健脾和中,诸药联用可达到退热之功。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8、16、24、48 h,观察组体温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经调节后p H值为8.0~8.2的中药煎剂直肠滴入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外感发热患儿体温,与相关临床报道[12]基本一致。目前,中药煎剂酸碱度的研究较少,仅有中药煎剂酸碱度[13]及常用中药酸碱度测定[14]等相关研究。

综上所述,中药煎剂直肠滴注治疗热证疗效显著,侧重于风热所致的外感发热,对风寒化热、外感温热证是否有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通过观察调节中药煎剂酸碱度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疗效,为儿科治疗外感发热疾病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猜你喜欢
外感直肠体温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结直肠腺瘤的中医药防治进展
穴位贴敷联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经会阴和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体温小问题,引出大学问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老年人的体温相对较低
腹腔镜与开腹改良直肠前切除术治疗成人重度直肠脱垂的对比研究
宣肺止咳汤治疗外感咳嗽临床观察
金碧清热汤治疗外感高热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