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斌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系统性是汉语词汇语义研究追求的目标,多义词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是词义系统性的反映,而统系多义词各义项的关键和枢纽即为核心义。核心义是多义词的纲领,一词多义的材料可以用核心义这个纲领统率起来。
何谓核心义?“核心义不是本义,不是主要意义,不是常用意义,而是由本义概括而来,贯穿于所有相关义项的核心部分,是词义的灵魂,因而是看不见的,通常没有一个具体词是这个意义。”[1]9核心义来源于本义,是词义的核心组成部分,而不是具体的义位。核心义对词义系统中的相关义项具有统摄性,而且核心义具有单一性。
例如,“副”的本义为“以刀判物”,即用刀从中间把东西剖开。一物剖为二物,就产生了相对应的两个部分,而这“相对应的两个部分”就是“副”的唯一核心义。它统摄了“副”的大多数义项:一物具有相对应的两个部分,就以“副”来充当其计量单位,如“一副球拍”,即量词“副”;职位有相对应的两个,居于次要地位的职位就称作“副”,表示与主位相对而言;两物相对应,就是相符合、吻合的,吻合、相匹配也称作“副”,如“名副其实”,意指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匹配、一致。
何谓同源词?王力(1982)说:“音义皆通,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字,叫做同源字。”[2]1蒋绍愚(1989)也提出“判定同源词必须严格按照三个条件:(a)读音相同或相近;(b)意义相同或相关;(c)可以证实有同一来源。这三条是缺一不可”[3]85。黄易青(2007)与蒋绍愚持相同的观点[4]49。
由王力、蒋绍愚、黄易青等先生的论述可知,同源词是指具有同一词源的词,读音相同或相近,如“伏”“服”同音,“馨”与“香”耕阳旁转,“涕”“泪”属透来旁纽,并且叠韵;意义相通,有关联,如《诗经·卫风·氓》:“无与士耽。”传:“耽,乐也。”《诗经·小雅·鹿鸣》:“和乐且湛。”传:“湛,乐之久也。”“耽”“湛”二字意义相通,具有“乐”这个共同的意义,属于同源词。又《广雅·释诂三》:“杂,聚也。”《国语·郑语》:“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尔雅·释言》:“集,会也。”《孟子·梁惠王上》:“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其一。“杂”“集”为同源词,意义相同,均谓“聚集”“会集”。
由上可知,核心义与同源词的研究实属不同层面、不同范畴。但词义的引申与派生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具有相类似的规律,同源词之间的词义关系和多义词各义项之间的关系并无实质差别,故而核心义的概念可适用于同源词。同源词是由一个根词生发开来的,一般而言,根词的核心义就是其同源词的核心义,核心义大致就相当于词源意义,换句话说,同源词一般都具有相同的核心义。
同源词属于同一词族,在历史上是有血缘关系的。联系家庭的是血缘,联系词族的是声音和意义。声音上的相似在此不再赘述,我们要做的是系联相关的同源词并探索其词源,提炼概括出它们在意义上的共性。宋代的“右文说”认为声符相同的词具有意义上的共性,如“甬”声字多含有涌起义,“兀”声字多含孤高义,“八”声字多含分别义等。清儒段玉裁也曾提出“凡从某声之字多有某义”的观点,如“凡‘农’声之字皆训厚”。这个共同的意义其实就是这一组同源词共同而唯一的核心义,同源词具有相同的核心义,核心义贯穿于源词词义派生与引申的整个过程,统摄了该词大部分的义项。下面,我们将从源词词义分析和系联同族词出发,归纳三组同源词共同的意义特征,推求每组词语共同的核心义,并根据核心义的稳定性在词义系统中进行验证。
“屯”,徒浑切,本义为“聚集”“蓄积”。《广雅·释诂三》:“屯,聚也。”《楚辞·离骚》:“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軑而并驰。”洪兴祖补注引五臣云:“屯,聚也。”《庄子·寓言》:“火与日,吾屯也。”《释文》:“屯,聚也。”[5]157又三国魏曹植《七启》:“鸟集兽屯,然后会围。”“聚集”为“屯”典型的性状特征,亦即“屯”的核心义。
1.军队聚集在某个地方,就是“驻守”。《汉书·武帝纪》:“秋,匈奴盗边。遣将军韩安国屯渔阳。”“屯渔阳”即指韩安国率军聚集在渔阳这个地方安营扎寨。而军队士兵聚集在一起生活的地方,就是“兵营”。《管子·轻重乙》:“请以令发师置屯籍农。”又汉张衡《西京赋》:“卫尉入屯,警夜巡昼。”
2.军队聚集在某地开荒耕种,就是“屯田”。《汉书·冯奉世传》:“于是遣奉世将万二千人骑,以将屯为名。”颜师古注:“且云领兵屯田,不言讨贼。”
3.百姓聚集在某个地方生活,形成的聚落,就是“屯子”“村庄”。晋桓玄《沙汰众僧教》:“乃至一县数千,猥成屯落。”《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出屯北,有小溪自东山出,架石梁其上。”人聚集的地方叫“屯”,河港靠船的地方,即船回港聚集的地方,也称“屯”。如元佚名《黄花峪》第一折:“有七十二道深河港屯,数百只战艘艨艟。”
4.泥土大量聚集,越堆越高,就是“土山”。《庄子·至乐》:“生于陵屯。”成玄英疏:“屯,阜也。”
5.泥沙或垃圾、污物等聚集过多,导致淤积,就是“堵塞”。《水经注·河水》:“长津硕浪,无宜以微物屯流。”又《清平山堂话本·老冯唐直谏汉文帝》:“把门都尉回言:‘天昏日暮,不是天子远来时分,恐引奸诈。’屯门不开。”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屯”的核心义“聚集”统摄了其所有的义项,其词义的引申是顺着核心义出发的。我们再系联考察“邨、庉、軘”等一组同声符的同源词关系,看看是否都具有“聚集”这个相同的核心义:
“邨”指百姓聚集在一起生活形成的聚落。《集韵·魂韵》:“村聚也。通作‘邨’。”《正字通·邑部》:“邨,墅也,聚落也。”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邑部》:“邨,本音‘豚’,屯聚之意也。俗读此尊切,又变字为‘邨’。”又唐杜甫《兵车行》:“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邨万落生荆杞。”
“囤”,徒损切,指用竹篾、荆条等物编成的盛粮食的器具,即囤积谷物的容器,为粮食聚集的地方。《玉篇·囗部》:“囤,小廪也。”《六书故·工事二》:“囤,囷类,织竹规以贮谷也。”《魏书·高祖纪上》:“(延兴三年)三月壬午,诏诸仓囤谷麦充积者,出赐平民。”
“庉”,徒损切,意为楼墻,指人聚集在一起守卫的地方。《说文·广部》:“庉,楼墙也。”王筠《释例》:“庉下云楼墙也。《玉篇》又有‘屯聚之处’四字……案:‘竲’下云‘北地高楼无屋者’,庉盖同此制;于其上为埤堄,遇兵燹则聚人守之,故曰屯聚也。”
“軘”,为古代的一种兵车,经常用以屯守,这种兵车的体积比较大,车上可以聚集几个人来防守和进攻敌人。《左传·宣公十二年》:“晋人惧二子之怒楚师也,使軘车逆之。”杜预注:“軘车,兵车名。”孔颖达疏引服虔云:“軘车,屯守之车。”[6]110
“肫”,读为章伦切,指禽类的胃,即动物吃下去的食物的聚集之处。《玉篇·肉部》:“肫,鸟藏也。”《六书故·人五》:“鸟胃为肫。”《物类相感志·禽鱼》:“鹰无肫而有肚子,吃肉故也。飞禽吃谷者有肫。”
“坉”,用草裹土筑城或填水,即聚土填塞。《广韵·魂韵》:“坉,徒浑切,以草裹土筑城及填水也。”《集韵·魂韵》:“坉,草木填水曰坉。”
“忳”,谓忧伤苦闷,即愁绪聚集、堆积在心,郁结在心不得抒发也。《玉篇·心部》:“忳,闷也,忧也。”《楚辞·离骚》:“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王逸注:“忳,忧皃。”
这一组均属以“屯”为声符的字,读音相同或相近,属于同一词族,上述同源词有共同的核心义“聚集”,可以相互印证。
“昌”,《说文·日部》:“昌,美言也。从日,从曰。一曰日光也。《诗》曰:‘东方昌矣。’”许慎并没有正确地指出“昌”的本义,“美言”只能算是它的引申义。“昌”其实就是“唱”的本字。俞樾《儿苫录》云:“今按:‘昌’者,‘唱’之古文也。《口部》:‘唱,导也。从口,昌声’夫‘昌’之籀文本从‘口’……而‘唱’又从‘口’,此必后出字而非古字矣。其古字盖从‘日’从‘口’会意。盖夜则群动俱息,寂然无声,至日出而人声作矣。故其字从‘日’从‘口’,而其义则为‘导’也。”“昌”确为“唱”之古字,但俞樾对“昌”字形的理解与释义则不太妥当,难以令人信服。王献唐(1985)认为:“歌唱以口,故‘昌’字从‘口’,其上作‘日’者,原始人群,衣褐难给,多取暖于日,黑夜伏处,苦乏灯烛,晓起见日初升,阳和被体,出幽暗之中,顿启光明,不觉鼓舞欢呼,引其呼声,而歌唱生焉。”[7]92裘锡圭先生则指出:“《说文·口部》:‘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昌’字从‘口’从‘日’,造字方法正与“名”字相类。”[8]421-423
“昌”“唱”为古今字,“昌”的本义即为“唱”,最初可能指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呼唤大家起身干事的叫声。这种叫声有一定的调子和节拍,是歌唱的一个源头。又清俞樾《儿苫录》:“《广雅·释诂》曰:‘昌,始也。’盖一声既作,众声从之,故训‘始’。今经传‘昌始’字作‘倡’。”“昌”是早晨的开始,古人劳作的开始,人们听到这种叫声就开始起床,开启一天的耕作与忙碌。“开始”“兴起”是“昌”的性状特征,亦为“昌”的核心义。“开始”这个核心义统摄了“昌”的大多数义项。
早上太阳出来之后,照亮了整个世界,因此“昌”有“光”“明”的义项,《玉篇·日部》:“昌,明也。”引申而指代事情清晰明了、显而易见,故有“显明”义。《字汇·日部》:“昌,显也。”明徐渭《燕子几观音阁》:“若无一片镜,妙丽苦不昌。”对于古人来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意味着漫漫黑夜的结束,气温开始上升,变得暖和,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故“昌”又可表“美善”“精当”。《书·皋陶谟》:“禹拜昌言,曰:‘俞。’”孔传:“以皋陶言为当,故拜受而然之。”又《汉书·扬雄传上》:“图纍承彼洪族兮,又览纍之昌辞。”颜师古注:“昌,美也。”“昌”的词义进一步抽象化则指事物的兴起,开始朝好的方面发展,欣欣向荣,“昌”因此有“兴盛”义。《书·洪范》:“人之有能有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孔传:“功能有为之士,使进其所行,汝国昌盛。”又《史记·太史公自序》:“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
以上分析可以证明“昌”确为“唱”之本字,其核心义为“开始”。同源词一般具有相同的核心义,系联“昌”的几个同源词进行分析考辨,我们发现其核心义亦为“开始”:
“唱”谓领唱、领奏,就是最开始唱歌的那个人,领唱发声,是一首歌的开始。《说文·口部》:“唱,导也。”《广韵·漾韵》:“唱,发歌。”《韩非子·解老》:“故竽先则钟瑟皆随,竽唱则诸乐皆和。”又晋陆机《文赋》:“譬偏弦之独张,含清唱而靡应。”
“倡”谓倡导、发起、带头,是某件事情的开始、开端。《广韵·漾韵》:“倡,导引,先。”《楚辞·九章·悲回风》:“声有隐而先倡。”王逸注:“倡,始也。”又《汉书·陈胜传》:“今诚以吾衆为天下倡,宜多应者。”颜师古注:“倡,读曰唱,谓首号令也。”①
“菖”即“菖蒲”,是一种水生草本植物,有香气。叶狭长,古称蒲剑,民间在端午节常用来和艾叶扎束,挂在门前。《集韵·阳韵》:“菖,菖蒲,艹名,荪也。通作昌。”“菖”从“昌”得声,其词义与“昌”具有相同的语义来源,其核心义亦为“开始”,这一点可以从“菖蒲”的得名由来得到验证。《吕氏春秋·任地》曰:“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于是始耕。”菖蒲得名于它先于百草而生,其出现预示着耕种的开始,所以它的核心义也是“开始”。
综上所述,从“昌”得声的这一组同声符同源词的核心义均为“开始”。
“旬”,《说文·勺部》:“旬,徧也,十日为旬。”古代用天干记日,每十日而复始,即为一旬。“旬”的本义即为“十日”。《书·尧典》:“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释文:“十日为旬。”“六旬”就是六十日。又《周礼·地官·泉府》:“凡赊者,祭祀无过旬日。”“无过十日”就是不要超过十天。这里用的都是“旬”的本义。十日为“一旬”,即一个周期,《汉书·翟方进传》:“方进旬岁间免两司隶,朝庭由是惮之。”颜注:“旬,徧也,满也。旬岁犹言满岁也,若十日之一周。”又《后汉书·何敞传》:“复以愚陋,旬年之间,历显位,备机近,每年厚德,忽然忘生。”引申则指“周”“遍”,王国维:“日至甲至癸而一遍,故旬之义引申为遍。”《诗·大雅·江汉》:“王命召虎,来旬来宣。”毛传:“旬,徧也。”通过对“旬”的本义及其词义引申的分析,我们可以很明确地得出“旬”的核心义即为“周遍”。文献中亦多假“旬”为“均”,表“周遍”义,王云路(2014)分析,根据“均”的同源词“匀”“钧”等,可以推导出“均”的核心义是“水平而周遍”[1]213。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旬”的核心义也应与“周遍”有关。但更令我们受启发的是王云路先生系联同源词来推求核心义的方法。根据我们的观点,同源词具有相同的核心义,通过系联相关同源词进行分析,可以验证我们推求出的源词的核心义的正确性。
“询”谓“咨询”“询问”。“咨询”即把想了解的都问清楚明白。《玉篇·言部》:“询,咨也。”《正字通》:“询,博问也。”《书·舜典》:“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6]303《国语·鲁语下》:“咨才为诹,咨事为谋,咨义为度,咨亲为询。”韦昭注:“询,亲戚之谋也。”又汉张衡《东京赋》:“访万机,询朝政。”
“徇”谓“循行示众”。《尔雅·释言》:“宣、徇,徧也。”郭璞注:“皆周徧也。”《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杀颠颉以徇于师。”《汉书·高帝纪上》:“杨熊走之荥阳,二世使使斩之以徇。”颜师古注:“徇,行示也。”《司马法》曰:“‘斩以徇’,言使人将行徧示众士以为戒。”
“巡”谓“周行检视”,即“巡视”。《说文·辵部》:“巡,延行皃。”沈涛古本考:“《玉篇》用作视行也,盖古本如是。视行谓省视而行。今本延字不可通。”段玉裁注:“视行者,有所省视之行也。”《六书故·人九》:“巡,周行省眂也。”《书·尧典》:“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孙星衍疏引郑玄曰:“巡守者,行视所守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诸侯兵至,甸设庭燎,仆人巡宫。”“巡”在文献中还有量词的用法,表“遍”义。《左传·桓公十二年》:“伐绞之役,楚师分涉于澎。罗人欲伐之。使伯嘉谍之。三巡数之。”杜预注:“巡,徧也。”杨伯峻注:“谓伯嘉数楚师之数。”又《红楼梦》第五十四回:“你也去斟一巡酒,岂不好?”“巡”可用作量词“遍”,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巡”确有“周遍”义。
据此归纳,旬、询、徇、巡这一组同源词共同的核心义为“周遍”。
同源词是一组具有共同语义来源(词源)的词,共同构成一个词族。王宁(1996)指出:“引申是词义运动的基本形式,它展示词义运动的内部规律,决定多义词的各义项关系和同源词意义相通的关系。”[9]65同源词具有“音近义通”的特征,“音近”主要来自于派生时的音变,“义通”则来自于派生时词义的引申与分化。同源词一般具有相同的核心义,这是因为同源词派生的内在动因主要是词义的引申,源词的词义特征在派生新词的过程中多数会传递给派生词,并在派生词的引申义项中得到传递。因此,核心义是贯穿于词义引申和派生的整个过程的,统摄了源词大部分的义项。本文通过寻找源词和系联同族词进行考辨的方法,归纳了三组同源词共同的意义特征,并根据核心义的稳定性在词义系统中进行了验证。与此同时,我们证明了同源词的确具有共同而唯一的核心义,系联同源词推求并验证核心义的方法是非常便捷,且行之有效的。
注释:
① 表“倡导”义的“倡”应读“尺亮切”,读“尺良切”的“倡”则是指古代的歌舞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