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特点
——基于改革开放时期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文本的对比分析

2019-12-30 16:00吴俊蓉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报告特色政治

吴俊蓉,曾 狄

(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 611130)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是党的最高权力机关,在党内具有最高决策权和监督权。改革开放以来,五年一次的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如期举行,党的最高领导人代表党的上一届中央委员会作报告成为惯例,由此形成了八份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的报告文本。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是党总结历史经验、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判断所处历史方位并全面展现未来较长时期施政纲领的基本载体,也是国内外学者研究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依据。党代会报告以其系统总结经验与集中全党智慧的科学权威,由党的最高领导人作报告并经党的最高权力机关通过的组织权威,在党的文献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1]党的十九大报告是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标志性报告,报告文本从主题、主线、内容到行文风格呈现出四个突出的特点。

一、主题历史性与方向性相统一

自党的十二大以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都有一个明确主题。从党的十五大开始,报告在序言部分对大会的主题有明确的表述。一般而言,大会主题也是报告文本的主题,标题是主题的概括和凝练,主题是标题的拓展和升华,二者相辅相成。十九大报告的主题表达了使命、旗帜、实践三重意蕴,将关切历史的厚度、直面现实的宽度和展望未来的高度融为一体,体现了历史性与方向性的统一。

第一重意蕴指向使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前呼后应,将党的历史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紧紧相连,使党的使命与民族的发展愿景交相辉映。“不忘初心”所表达的正是中国共产党人自成立以来,面对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所激发出的强烈历史责任感;由此上溯到1840年以来的屈辱史,“兴”的渴望与决心油然而至;继而上溯至元明帝国、汉唐盛世与炎皇华夏,“复兴”的使命与担当应然而生。“不忘”将使命的方向性表达导向回视,“复兴”则将其导向前视,中国共产党就在回首与展望之间,将使命的时间方向视点交汇于民族复兴这一空间视觉期待,实现了党的使命在时间向度上的表达与在空间广度上的表达合而为一。

第二重意蕴指向旗帜。从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十三大报告的“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十四大报告的“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十五大报告的“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十六大报告的“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再到十七大至十九大报告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核心主题纵贯改革开放四十年,其前后词语的变换就是历史的再现。其前行词“有”字从呈现到消失,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从追求独立发展道路的自觉到坚定走具有自身独特特点发展道路的自信;其后续词汇“道路”“新胜利”“新局面”“旗帜”“伟大胜利”的变换与调适,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这一主题地位、性质、作用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完善。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主题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次呈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面旗帜所指引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全面展现,而十九大报告中其前行词“新时代”的呈现则将这一面旗帜所彰显的“四个自信”导向新的历史阶段。

第三重意蕴指向实践。从党的十二大确立“在20世纪末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目标,到十六大、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八报告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十九大报告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实践同样纵贯改革开放四十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期待。“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既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的必然结果,更是对当下实践的新要求,同时将实践的方向导向新时代,二者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获得了历史性与方向性的高度统一。

二、主线鲜明性与针对性相统一

文本主线是文本的思想灵魂、核心要素和主干脉络。党的十九大报告贯穿了一条明晰的主线,即树立党领导一切的政治意识。这一主线态度鲜明,富有针对性。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明示,“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2],公开申明自己的政治态度和行动目的;面对党内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质疑和困惑,十九大报告直击要害,用最简洁的语言阐释了最深刻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明确宣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3]!报告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中,表达了坚定的政治立场、鲜明的政治态度和明确的政治原则,并提出了相应的政治策略。同时,在十九大报告的核心词汇中,“政治”属于高频词,全文一共出现了 93次;较之于十二大至十八大报告中“政治”出现的频次,十九大报告居首。由此,树立党领导一切的政治意识的文本主线跃然纸上。这一主线贯穿于历史经验总结、党的历史使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军队国防、外交、党建等各个方面,是报告的各个部分的精神引领。

十九大报告突出树立党领导一切的政治意识这一主线,是针对国际、国内形势和党内情况而提出来的。从国际形势来看,世界格局正处于新的历史节点上,调整与变革正在加速进行。20世纪末期以来,发生在中亚、东欧、中东国家的颜色革命及其蔓延之势,至今余音未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多个国家由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矛盾全面爆发,进而引发了国内政治危机。尤其是近年来在中东北非的政治动荡中,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执政地位的丧失,警示了中国共产党必须强化政治领导。在国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使单纯依靠经济手段来解决众多的社会问题已经力不从心,亟需强有力的政治支持。同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还要进行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政治手段的强化势在必行。从党内情况来看,强化党领导一切的政治意识是针对党内曾出现的弱化党的领导这一现象而提出的。党的十三大报告曾提出:“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和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重要干部。”[4]这一提法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实行党政分开,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因为“没有强调党的领导还包括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在以后的党的工作实践中产生了消极的影响”[5],这种消极影响至今仍然存在。由此,应对复杂的国际局势、保持国内政治的稳定、强化党的领导、增强人民的政治意识是必然选择。

三、内容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从十二大到十九大,党的报告不仅形式和结构更趋于规范,而且内容愈益丰富完善,呈现出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这一特点尤其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党的建设的继承和创新之中。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继承与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形成经历了从部分到整体、从强调经济建设到各组成部分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党的十二大报告以经济建设部署为重点,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民主和法制建设构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布局的基础框架;十三大报告着重强调了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十四大报告沿用了十二大报告的基本框架;十五大报告以文化建设替代了此前的精神文明建设;十六大报告沿用了十五大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布局;十七大报告增加了社会建设,形成“四位一体”布局;十八大报告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形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布局,至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基本定型。十九大报告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践经验正式纳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中,将其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组成部分的高度,实现了由实践到理论、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各个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同样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在经济建设方面,从十二大到十九大报告,市场经济体制、所有制关系、收入分配关系改革从起步到基本建立或完成再到完善和深化,对外开放从起步到扩大再到水平提升,产业发展重点从农业到工业再到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区域经济发展重点由东部转向中西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再转向各区域协调,党的经济建设总体思路向纵深发展。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整体转向。这是基于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基本国情而提出的,与未来三十年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致。

在民主政治建设上,从十二大到十九大报告,我国逐渐建立和完善了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内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从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到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从政党间的政治协商到多层次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从促进民族共同团结繁荣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到推进基层协商,从健全法律体系到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党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设理论和策略不断深化。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意味着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进入到制度体系完善的新阶段。

在文化建设上,从十二大到十九大报告,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培育“四有”公民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再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从单一强调文化事业建设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并举再到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对文化建设内涵、目标、发展思路的认识不断厘清[6]。从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到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再到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党对文化建设的影响力和领导力不断增强。党的十九大报告特别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奠定了历史根基,提供了精神动力。

在党的十七大以前,社会建设主要涉及教育方面,分布在经济或文化建设之中。十七大报告初步建构了包括教育、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在内的社会建设基本框架,十八大报告调整和深化了这几部分内容。十九大报告增加了脱贫和维护国家安全两个部分,对各个组成部分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从十二大报告到十九大报告,从扫除文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发展职业教育再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普及高中教育、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党对教育公平和教育结构优化的要求不断提升;从扩大就业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到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从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到全民参保,从建立医疗卫生制度到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从精准扶贫的安排到真脱贫目标的确立;从传统国家安全观到非传统国家安全观,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党的社会建设理论与策略不断丰富和完善。

党的十二大和十三大报告都提到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厉行节约、降低消耗的问题,十四大报告首次将环境保护列为基本国策,十五大到十七大报告在相关部分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组成部分,构建了国土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为基本维度的理论和政策分析框架。从这一历程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中生产力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张力日趋加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经历了从提高意识到落实行动,从强调思想建设到落实制度建设的过程。十九大报告在此基础上强调了体制改革,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发展目标。其中,关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观点意义尤其重大,将人与自然关系上升到新的高度,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价值导向从基于物的考量向基于人的考量的重大转向。

(二)党的建设基本内容的继承与创新

从党的十三大到十五大报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并列构成了党建的基本内容,反腐倡廉主要纳入作风建设被论及。十六大报告提出将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并要求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实现了党建各个组成部分关系的调整与融合。十七大报告将反腐倡廉建设单独列出,作为党建的第五个方面,与前述的四个方面并列。党的十八调整了党建内容的五个方面的顺序,将反腐倡廉建设置于制度建设之前,使其在逻辑结构上更为合理。十九大报告中,党建的基本内容变化较大,由原来的五个方面建设丰富为六个方面建设,将政治建设和纪律建设纳入其中,反腐倡廉建设变为反腐败斗争。由此,党建内容“六大建设,一个斗争”的格局基本定型。

十九大报告将党的政治建设置于党建首位,并赋予其统领地位。这是由政党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也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当下政治形势所需。政党在本质上是谋求政治治理权力的社会组织,政治属性是政党第一属性,因此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起着引领作用。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就提出要“建设一个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政党”[7];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也论及了党的政治建设。在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增强党员干部政治觉悟的必然要求。十九大报告将纪律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基本内容,是由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党的纪律性质和党的纪律体系的形成所决定:“按照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把党建设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关键在于严明党的纪律,在于把加强纪律建设作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8];“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规则,是制度的基本表现形式,具有根本性、长期性、稳定性、全局性等制度的本质属性”[9];《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党内法规的颁布和修订标志着党的纪律建设理论更完善,实践操作性更强,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体系。十九大报告恢复了十六大报告中“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的提法,是党建理论基于科学化诉求、善于根据时代变化调整的一种体现。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达到一定的成熟度之后,都需要获得较为稳定的制度支撑,而制度建设本身所具有的包容性和稳定性决定了其在党的建设中可以发挥中轴线和基柱的作用。十九大报告将此前的反腐倡廉建设变为反腐败斗争,是基于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现实而提出的,回应了党进行伟大斗争的号召,显示了党致力于反腐败的坚强决心,预示着未来将进一步加大制约腐败力度。党的思想建设新要求主要是提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全党;组织建设中突出了以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维护党中央权威等条件为选任干部的政治新标准;作风建设强调了拓展巩固落实八项规定精神成果和继续整治“四风问题”,这既是十八大以来党建经验的总结,又是新时代新形势下党建的必然要求。

四、风格平实性与活泼性相统一

十二大以来,党的报告抛弃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浮夸盛行的文风,探索实事求是的新文风。邓小平对十二大报告起草做出指示,要求“讲新话,讲向前看的话”[10]。胡耀邦将这一总要求具体化为行文中的“深入浅出”“夹叙夹议”,避免“絮絮叨叨”“发号施令”“尽讲空话”[11]。由此,党的报告文本简明、严谨、朴实、深刻、庄重的风格一直保持。党的十九大报告继承了十二大以来党的报告的优良传统,开创了新时代党的报告平实性与活泼性有机结合的先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生动诠释。

(一)行文风格的平实性

文本结构规范严谨。报告遵循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从抽象到具体、从宏观到微观的行文逻辑,前后对照,首尾呼应。报告正文部分通过对五年工作与成果的总结、改革开放历程与成就的简要回顾,标定了中国历史方位的新坐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分析了新时代划定的依据是基于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这一重要判断,继而向全党提出了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划分了未来三十年发展的两个基本阶段。报告提出了完成历史使命的指导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阐释了这一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并据此提出党治国理政的十四条方略。这十四条方略中的前三条思想贯穿后文的全部内容之中,后十一条与后文的经济、政治、文化、民生、社会、生态建设,国防和军队、祖国统一、外交建设和党的建设的理论分析与政策指导一一对应。报告序言中对全党的召唤与结语对全党、全体青年和全国人民的召唤各有侧重,又相得益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历史责任、“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愿景与“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期待犹如一首长诗,横跨千年,气贯长虹!

文本表述扎实到位。这主要表现在数字和事例的选择上。比如,在五年成就回顾中,报告列出了国内生产总值、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粮食生产能力、改革项目、新增就业人口和脱贫人口的准确数目,具体提及了三类区域经济主体、六项科技成果、六项军事任务、八项外交成果、三项党建活动等等,这一系列数字和具体成果实实在在,真真切切,极具说服力。又如,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安排中,报告论及普及高中教育、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脱真贫和真脱贫、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等等,这一系列承诺坚持把群众的小事当成党的大事,从群众最关心、让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温暖人心,切实可行。

文本语言通俗易懂。报告沿用了党的文献一直崇尚的生动、简洁和朴实的语言风格,运用了大量富有中国风格和展现中国智慧的语言,如“牛鼻子”“有事好商量”“最大同心圆”“从娃娃抓起”“有血性”“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一年接着一年干”“容才的雅量”等等。同时,报告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多个场合所使用的有代表性的语言,如“实干兴邦”“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梦想”“清朗的网络空间”“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兜底线”“猎狐”“打铁必须自身硬”“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等等,进一步展现了其语言的立意高远、自信大气、深入浅出、朴实生动和情真意切。

(二)行文风格的活泼性

文本句章铺呈精巧雅致。报告各部分标题格式不一,既有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的短语标题,又有对仗工整、节律整齐的对偶标题,不失庄重,又不显呆板。报告段落和句子编排协调,用于阐释的长段落与长句子和用于号召的短段落与短句子交替呈现,既避免了冗长枯燥又避免了发号施令之嫌,能使读者或听者获得视觉和听觉上的跳跃,保持良好的视听状态。报告运用了大量的排比修辞手法,或是如“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这类词组结构相似,或是如“是……时代”这类句子并排,或是如“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这类段落并排,使报告条理更分明,层次更清楚,富有形象美和韵律美,增强了报告整体的语势效果。同时,报告还运用了大量的感叹句,将召唤、抒情与说理交错呈现,使行文静中有动,波澜壮阔,熠熠生辉。

文本典故运用珠联璧合。报告有多处直接引用了原典,如源自《华严经》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用于序言中对主题的诠释,意味深长;源自《墨子·尚贤》的“戮力同心”,源自《战国策》的“行百里者半九十”用于警示全党使命的艰巨,简明有力;源自《礼记·礼运》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用于结语中对远景与道义的呼唤与张扬,气势恢宏,光华灼灼。报告在大量援用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中的原文,充分展现了其治国理政的高超智慧与历史担当的同时,在多处运用了毛泽东、邓小平、孙中山、梁启超等人的言论,增强了报告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报告在运用这些言论时并不拘泥于原典,而是根据行文的需要进行灵活加工处理,使其与报告浑然一体、自然天成。

文本词语选择灵动深刻。报告中大量的三字词和四字词交替呈现,不仅节奏明快,而且蕴含深意。三字词或深沉或急促,富有感染力和号召力。“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紧紧相连,彰显了休戚与共的血肉关系;“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环环相扣,展示了紧锣密鼓的工作节奏;“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层层递进,构建了不断进取的人生阶梯。四字词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催人奋进。“不忘初心”“登高望远”“戮力同心”“彪炳史册”“文明共存”“尊重自然”……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历史、人类的历史纵深走来,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在中华民族无限延展的时间轴线上一路前行,进而在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切中走向民族与世界共同的道义至高点,并由此在对生命共同体的关切中将人类共同的使命置于无限扩展的宇宙空间维度之中!

五、结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文本主题明确,主线清晰,在谋篇布局上沿用了改革开放时期党的报告的基本架构,具体内容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性;行文风格既传承了党的文献平实通俗的优良传统,又开创了新时代党的报告清新活泼的新文风;文本个性凸显了习近平同志的宏大视野、非凡魄力和卓越智慧,充分展现了党的领导集体智慧与核心智慧的交相辉映。党的十九大报告文本集政治性、学术性与艺术性于一体,内容的理论性、政策性与实践性各有兼顾,行文的静与动、详与略、抽象与具体相得益彰,树立了党的文献文本建构的光辉典范。

猜你喜欢
报告特色政治
特色种植促增收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报告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报告
报告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