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以辽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2019-12-30 14:12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育人

赵 爱 华

(辽东学院旅游管理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11)

一、研究与实践的背景

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正式起步于改革开放之后,在这40年的发展过程中,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旅游人才培养规模在不断扩大[1]。然而,随着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态势及对从业人员的要求,现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没有完全适应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造成了旅游人才供需不平衡的错位现状: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难以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和岗位,对口就业率偏低;另一方面,旅游企业无法招到能够直接用得上的人才,甚至员工。这种现状阻碍了旅游业的发展,也降低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为此,很多高校围绕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尤其是产教融合开展了系列而深入的研究,也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相关成果。但是一些旅游管理专业在进行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出现了相关问题,最为明显的就是产教融合深度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师资队伍建设融合不足

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过程中,很多院校采取派教师入驻企业,了解和掌握旅游企业一线工作状况。或者选派企业管理人员到学校进行专业讲座,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旅游行业、企业的发展现状。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但是,这些做法只是校企合作的形式,并不能真正实现产教融合。产教融合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学校教师到企业,不是走马观花地看,而是要真枪实弹地干,要真正地在企业挂职,是作为企业的一名员工去扮演一个工作岗位的员工角色,是作为企业的员工与客人接触、为客人服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掌握该工作岗位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才能更好地在学校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另一方面,企业人士到学校,不是简单地走入课堂进行讲座,而应该从学生入口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到学生出口的毕业及毕业后的跟踪调查等环节,应该全方位地参与进来,真正地结合学生各个阶段的发展状况和行业需求进行指导和培训,使学生一毕业,甚至没毕业,就能为企业所用,为行业所用。

(二)实践教育基地建设融合不足

目前,很多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都分为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其中,校内基地建设以学校投入的建设资金为主,按照课程建设了相关实验室。校外基地多是学生的毕业实习单位,只是把学生派去实习,对实习单位几乎没有建设。基于产教融合,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应该一方面,在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中,应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建设,在资金投入方面由“输血”变为“造血”,在实验室管理方面,由“教学”变为“经营”,这样才能实现校内实习基地的产教融合。另一方面,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中,必须要有建设,也就是说,不是简单地把学生派到企业去实习,进行简单的劳动力输出,而是要校企双方共同建造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基于产教融合进行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在有限的实习时间内,学生一是可以由一岗实习变为多岗锻炼,二是可以实现由实习转变为就业,三是尽快缩短学生由员工向职业经理人的转变。

2015年辽宁省政府在《关于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深化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突出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产教融合就是充分利用企业、学校和科研单位等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并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把学校教师的课堂讲授与学生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以及相关的科研有机结合的方式[3]。为此,我们必须进行转型发展、加强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之路。其中,转型发展理念是先导、专业建设是核心、师资队伍是重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关键。

二、研究与实践的过程

在理论研究过程,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在理论方面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结合我国各个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进程,归纳总结旅游管理专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发现我国的旅游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行业就业率低,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职业意识、职业能力和知识结构差。第二步,针对第一步研究发现的问题,寻找符合社会需求、专业发展规律、学校定位的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的途径与内容。通过对国内外校企合作的研究与借鉴,我们认为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必须采取校企合作途径,培养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第三步,构建并实施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育人模式。为保证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建立与实施,就要加强“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内涵建设,加强“双师双能”师资队伍与实践基地建设。

1987年,丹东师专成立了旅游系,开办了辽宁省最早的旅游专业,开启了我省的旅游教育事业。1992年我们正式开辟了北京长城喜来登饭店这个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高层次的实习环境。此后,我们陆续与北京、天津、海南、广东和江苏等地区多家五星级酒店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目前,为响应辽宁省高校转型发展的需要,我们将学生的实习基地逐渐转回辽宁、转回丹东。通过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历程,我们最初将学生作为劳动力输出给旅游企业,学生获得的是工作技能,现在学生到旅游企业的各种实习实践环节,得到的不仅是一线岗位的工作经历和经验,更多的是职业发展的开始与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学校与旅游企业的合作关系也由劳务输出发展到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不学校从求企业到被企业求的角色位置的转换的实现,其原因就是我们的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成效。

三、实施的效果

近年来,辽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立足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紧紧围绕社会需求,以市场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取得较好的成效。

(一)机制领先,顶层设计奠定合作框架

多年的专业办学,使旅游学院已经充分认识到像旅游管理专业这种实践属性特别强的专业,必须培养应用型人才,其途径就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旅游管理专业一直注重与旅游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在前期的合作基础上,我们加大、加深与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合作范围和合作力度,继续深化合作的方式与内容,形成了一个互利互赢、良性循环发展的合作局面。旅游管理专业建立了组织机构——“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教学指导委员会”,这个教学委员会由学院专业骨干教师、行业负责人、企业专家和地方政府旅游部门人员共同组成,参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应用型课程体系;学生毕业论文实行“双导师制”,企业专家参与指导与答辩。由此旅游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现已机制化。

(二)项目引导,专业培养协同产业规划

旅游管理专业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产教融合为途径,多措并举服务丹东旅游经济社会的发展。首先,与丹东地区、宽甸地区等市、县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风景局签订校府、校企合作协议,为其旅游发展出谋划策,并以此引导教师的科研方向。其次,牵头建设服务丹东旅游发展的平台,联合行业企业地方政府建立了“丹东旅游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该平台建设坚持以“开放创新、应用培养、服务地方”为科学指导思想,以“旅游产业、行业发展”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实战人才和解决地方旅游发展实际问题为目的,实现助推丹东旅游创新发展的目标。第三,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为丹东旅游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服务,以旅游企业兼职咨询、千名专家进企业、专家交流咨询、课题研究咨询以及提案咨询、实验室开放等方式,为丹东地区的旅游业提供形式多样的服务。

(三)扬长避短,产教融合育人成果突出

通过多年的实践,旅游管理专业在产教融合育人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得到社会和企业的认可。由于辽东学院属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受到地区和办学条件的限制,专业要长足发展,必须扬长避短,与省内外其他高校实行错位竞争。

首先,校企共建实践教学体系。辽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构建的由专业认知实习、专业课程实践、专业顶岗实习、专业综合实训及毕业实习所组成的“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自2011级学生实施以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并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目前该实践教学体系仍是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特色,在实施过程中,每个实践环节组织的重点加强内涵建设,关键是校企的深度融合,使得各个阶段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与旅游企业相互融合,既解决地区旅游企业用人难、用专业人更难的问题,也实现了学生职业技能螺旋递增的学习效果,从而提高专业就业率。

其次,校企共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自2016年年初开始,我们陆续派出20位教师分别到北京的昆仑饭店、凯宾斯基饭店、辽宁规划设计院、丹东地区的酒店、旅行社与景区进行挂职锻炼。通过学校大力的支持与投入,加强与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培养和造就了一支兼顾理论与实践的应用型的专业教师队伍。

第三,校企共建真实工作实践环境。一是引进350万社会资金,完成了辽东学院商务宾馆的改造,为酒店管理方向的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实习环境,使得课程教学实践内容更接近企业经营实际;二是通过150万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完成了“辽东学院大学生旅行社”、“3D模拟导游实训室”及“旅游文化创意实验室”的建设,并引入旅游企业进行驻地经营,不仅为旅行社方向和旅游文化创意方向的学生提供实践场所,还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提供研究基地;三是与丹东地区12家旅行社、4家高星级饭店、7家旅游景区签订合作协议,为学生提供阶段实训的场所及企业指导教师。通过上述措施,旅游管理专业的“校企贯通、产教一体”的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得以充分发挥和应用。

四、成果应用水平与推广价值

在旅游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多年校企合作的实践中,辽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所构建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模式的建立与实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他们不仅提高了专业实践能力,增强了就业创业本领,也在各项赛事中硕果累累。旅游管理专业的各项大赛无论是全国,还是在省内都不多,是近两年才开始出现的。由辽宁省教育厅与辽宁省旅游局合办的“辽宁省本科生导游大赛”,已举办了三届,我们获得了3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三次优秀组织奖的优异成绩,在省内旅游本科专业中引起极大影响和好评,起到示范作用。在中国旅游教育协会主办的“巽震杯”“鼎盛诺蓝杯”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中我们获得了1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在丹东市旅游局组织的丹东导游技能大赛中,我们不仅夺得第一名的桂冠,而且参赛的7名学生全部获得奖项,在丹东地区导游业中引起轰动。

围绕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贯彻落实开展“五共同”“一个全过程”。“五共同”包括校企双方共同探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双方互派人员,共同组建专兼职教师队伍;引入社会资金,共同建设实践教育基地;企业人士定期到校,共同实施专业教学;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由此形成了“一个全过程”,即“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这个模式的构建在理论上,进一步丰富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与体系。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与旅游相关企业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开展紧密合作,实现了学校办学与行业产业的不断融合,实现了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工作岗位、工作过程的无缝对接,深化了校企合作的内涵。这个模式的实施在实践上,其应用价值体现在研究成果及专业建设经验可以为旅游院校及旅游专业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

在多年的专业建设过程中,辽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不断摸索并建立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育人模式,这不仅是专业建设的成果,也与当前旅游教育发展的要求与趋势相符合。在育人模式实施过程中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这些成果有的是无形的,如“应产业所需,育产业英才,解产业痛痒,为产业服务”的办学宗旨[4]、“应用性教育、职业化取向”的办学定位、打造职业型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特色等,而恰恰是这些无形的理论认识,决定了我们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有的是有形的,如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发展规划、课题成员研究论文、学院与行业企业搭建的研究平台等。如今,辽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打造的产教融育人模式效果明显,也得到各个级别主管部门的认可:旅游管理专业成为辽宁省第一批“转型发展”试点专业、辽宁省第一批“转型发展”示范专业、辽宁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辽东学院重点特色专业等。未来,旅游管理专业将以产教融合为途径为地方经济社会与行业的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