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满 庞丽娟
(牡丹江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化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2017年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出台,其中要求历史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家国情怀素养便是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历史作为一门社会人文学科,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其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是对中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良好载体。乡土史是中国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乡土史距离学生最近,学生普遍对家乡的历史有浓厚的兴趣和深厚的感情,这使得乡土史教学在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方面更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作用。本文在分析家国情怀素养内涵的基础上对历史教学中穿插乡土史教学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优越性进行了阐析,同时也提出一些具体的实施措施,希望能给中学历史教学实践提供一点借鉴。
家国情怀是中华五千年历史积淀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古有儒士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道德追求,有诗人以激昂文字诉忧国忧民之情,有将军士兵为国浴血奋战;近现代有各阶级探索救亡图存之路,有各民族团结起来抵抗外国侵略,有举国上下齐心协力进行经济建设。由此可见家国情怀由来已久,是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如今,在新时代新背景下,家国情怀又增添新的内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家国情怀的解释为:“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由此可见,家国情怀是历史学习的情感目标,是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和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体现,也是对祖国富强的一种追求。家国情怀教育具体包括:帮助学生形成寻求家庭美满、国家繁荣的思想境界;帮助学生认识到大国与小家的关系,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使学生形成对祖国和人民的责任感以及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乡土史作为学生感到熟悉的历史,在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方面有独特的优越性。
首先,直接具体的乡土史创造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情感体验。乡土史是一个地区的发展历史,记录着一个地区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文化传统,是祖国历史发展的缩影。故乡是学生生活的地方,学生对自己家乡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耳熟能详,如果在讲课时用图片或是充满情感的语言穿插介绍一些本地的历史人物或是历史事件,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也能轻易地创造历史情境,渲染氛围,让学生在先辈们的英雄事迹中受到感染和触动,进而激起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此外,乡土史距离学生最近,学生能够就近参观一些历史遗迹、博物馆、爱国教育基地等。这些课外活动能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学生近距离地感受历史,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若再辅以生动的解说,将给学生最强烈的情感体验。这种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比空泛的爱国号召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其次,乡土史是从爱家到爱国的情感升华的素材。加里宁曾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作为祖国悠久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乡土史成为对学生进行爱家乡进而爱祖国教育的具体而形象的素材。西方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启示教师既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发展水平,也要利用教学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教师在讲授学科知识时要遵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深入的原则。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与国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人在认知上总是先认识和熟悉他所在的家乡,在情感上也是先热爱自己的家乡,再逐渐上升到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国家。由此可见,爱国是从爱家乡开始的,是爱家乡情感的升华。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熟悉亲切且具体的乡土史或是带领学生参观家乡的历史遗迹、博物馆等,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激发学生对自己家乡的自豪感,进而引导学生由爱家乡上升到爱祖国。那么具体来说,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利用乡土史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呢?
在历史教学中加入乡土史资源一定要符合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能脱离教材,增加不必要的内容而加重学生的负担,造成知识系统的混乱。历史课程标准不仅对历史学科的课程性质、历史教学要达成的目标做出了规定,还提出一些历史教学建议,为历史教师指明方向,也为历史教学提供指导。面对数目繁多的乡土史资源,历史教师应当以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为依据进行筛选,认真挑选出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状况、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的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的乡土历史资源。历史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并且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用书。它是主要的历史课程资源,是各种历史教学活动的依据。乡土历史资源虽然丰富多彩、熟悉亲切,但不能完全替代系统化的教材,只能补充丰富教材内容。利用乡土史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教师在课程标准指导下对教材和乡土历史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找出乡土史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穿插点”,再不失时机地选择典型具体的乡土历史事件或是历史人物在每个穿插点各自插入,利用熟悉亲切的乡土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统编历史教材关注全国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只是着重呈现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这些历史与学生距离太久太远,很难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使历史学习显得枯燥乏味。如果能在历史课堂上适当补充一些乡土史,就能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和亲切感,提高学生的兴趣,进而方便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笔者所在的牡丹江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才辈出的地方,有着丰富多彩的乡土史资源。遗址有杨林南山遗址、莺歌岭遗址、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三道通古城遗址、宁古塔将军旧城遗址、天长山日军要塞遗址、162 细菌部队遗址等,历史事件有渤海国的建立、雅克萨之战、八女投江、义和团激战牡丹江等,文化遗产有肃慎文化、渤海文化、女真文化、宁古塔文化。牡丹江因处在黑龙江省东南边陲,东部与俄罗斯接壤,从古至今都是一块战略要地。古有保卫祖国的雅克萨之战,近代是日俄战争的补给线、中东铁路战争的东部战场、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抗日联军浴血奋斗的主战场,勇敢无畏的中华儿女在这片土地上与侵略者血战到底,誓死保卫祖国,留下了无数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谱写了爱国与奉献的慷慨壮歌。这种种事迹势必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生动具体的教材,感染每一位青少年,激发他们热爱祖国,为祖国强大繁荣而奋斗。
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乡土史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在新课导入时渗透乡土史。比如在讲《五四运动》这一课时,可以向学生展示革命烈士马骏的照片和马骏纪念馆的图片,由于部分学生参观过或是听说过,能很快地回忆起相关事迹,也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导入语可以这样设计: “图片中纪念馆可能有些人去过,它就在我们牡丹江宁安,这所纪念馆所纪念和歌颂的人物是东北早期革命活动家马骏。他曾撰文疾呼‘愿国家富强’,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他成为天津学生领袖,组织带领学生罢课、商家罢市,以此来支持北京学生。在这一年有千千万万个像马骏一样的青年学生,他们走上街头游行示威、请愿,誓死捍卫国家主权,展现了不怕流血牺牲,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是如何开始的,又呈现出怎样的进程?让我们穿越长长的历史隧道,回到那个救亡图存的激情岁月。”这样插入乡土史不仅使导课富有趣味,缩短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完成导课任务,还能让学生认识家乡的英雄人物,学习革命烈士英勇无畏、保卫祖国、关心国家前途与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再比如学习《收复台湾与抗击沙俄》这一课时,教师可先在导课中让学生讲述他们所知道或听说的萨布素将军的事迹,若是学生不太了解,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萨布素将军的衣冠冢的图片,并像讲故事一样向学生介绍孔武有力、骁勇善战的萨布素将军,然后引出萨布素将军参加的抗俄战争。这样的导课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们被先辈们保卫祖国边疆的爱国热情所感染,让他们对家乡产生一种自豪感,进而达到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
第二种是在课文讲授过程中穿插乡土史。例如在讲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战争》这一课时,向学生补充:作为中东铁路东段后勤补给地的宁古塔常常受到沙俄的抢掠,因此宁古塔城乡各地掀起了义和团运动,义和团组织遍布每个村。1900年7月沙俄派兵镇压义和团,义和团英勇抗击沙俄侵略军,但因力量悬殊,宁古塔城陷落。虽然宁古塔城陷落,但宁古塔的义和团成员是坚贞不屈的,他们与沙俄侵略者进行殊死的斗争,用生命保卫着祖国。这样补充本地的义和团运动史实,使学生认识到义和团在面临民族危机时,不畏惧、不屈服,对外国侵略者进行前仆后继的英勇抗争,显示了中华民族不甘屈服的反抗精神。此外学生也会被家乡先辈们的勇气和抗争精神所感染,个个精神振奋,从而唤起其对家乡和国家的热爱之情。
课外活动作为一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能够弥补课堂以知识讲述为主的教学方式所带来的欠缺,而且能够在活动中渗透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常见的课外活动有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址,举办历史讲座,采访历史见证人,历史调查等。牡丹江地区有很多历史遗迹和博物馆可供人们参观,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场所,比如八女投江烈士群雕、扬子荣烈士陵园、北山烈士纪念塔、侵华日军东宁要塞遗址、马骏纪念馆、牡丹江市革命烈士陵园、八女投江纪念馆、牡丹江博物馆等。教师在讲到相关历史事件时可以带领学生参观这些历史遗迹,直观地向学生展现当时历史事件的痕迹,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这些历史事件是真实存在的,给学生以视觉和心灵的震撼。比如,教师在讲到抗日战争时,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八女投江纪念群雕,并向学生解说八女投江的故事。硕大的群雕使每位学生心潮澎湃,更让每位学生为八个女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折服,进而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
在历史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提高民族凝聚力,建设祖国的现实要求。乡土史作为学生熟悉的历史课程资源,帮助学生从认识和热爱家乡逐步上升到热爱祖国。教师要在课堂内外采取多种方式渗透乡土史,利用乡土史亲切和具体的独特优势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