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拆装与测绘》一体化课堂设置

2019-12-29 12:11:45陈超丽
模具制造 2019年11期

陈超丽,林 勇

深圳第二高级技工学校(广东深圳 518000)

1 引言

通过对深圳30余家相关企业,3个行业协会及10所兄弟院校进行调研,经过一系列的专家访谈论证之后,为适应社会对模具专业技术人员的需要,使企业与学校更好地接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进行了一体化课程改革。在这次改革中,对《模具拆装与测绘》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开发与实施的课堂设置有了初步的总结,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2 《模具拆装与测绘》在专业中的地位

在这一部分教学中,包含的内容有《机械制图与CAD》、《公差测量技术》、《冲压模具拆装与测绘》、《塑料模具拆装与测绘》等课程。制图是所有专业课的基础,学会绘制、读懂零件图、装配图是学生应掌握的第一技能。而模具专业的学生也需要掌握典型模具结构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模具零部件的功用、互相间的配合关系,正确描述出该模具的动作过程。在制图教学中,制图的学习环环相扣,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不易掌握。同时,公差测量技术课程比较枯燥,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企业的期望是相互脱节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恰好就是一体化授课方式。

采用一体化教学,把模具结构、公差测量技术和机械制图结合起来,教学环节设置成5个部分:标准零件测绘、模具零件测绘、冲压模具拆装与测绘、塑料模具拆装与测绘、计算机辅助设计。从零件测绘到模具测绘,把相关的制图知识和测量知识融入到测零件测量和零件绘制中,由浅入深,最终完成模具装配图的测绘。根据行业的需要,从手工绘图到现代的计算机会图。

本课程是学生学习所有专业课程的基础,是在初步接触测量工具和机械制图相关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实践性教学,也是后续课程的重要基础。

3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本课程以项目为基础,以任务为驱动,以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

在授课方式的选择上,曾经走了一段弯路。以为一体化授课必须要跟着“六步法”走,每一个环节都必不可少。因此有一段时间的上课模式生搬硬套,学生接受的效果较差,也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现这一情况后,及时进行了反思。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之后,总结出了一种适合本课程的授课方式:

(1)启发式教学,以理论知识作铺垫。一体化授课不一定要完全根据六步法,而是根据任务的需要,把相关的知识点模块化,并由老师进行相关知识的引导,让学生查询相关资料,教师讲评巩固深化。然后小组再根据所学知识灵活应用,合作完成任务。这样学生的目的性就很强,不会像以前那样盲目。同时,把知识模块化,很好地弥补了某些一体化授课所出现的理论知识不系统的缺陷。

(2)分组教学,实行实时考核。进行一体化授课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小组教学,小组完成任务。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浑水摸鱼的学生。为避免这一情况,解决方法是不定期地随机抽取学生进行考核,并且考核直接与期末成绩挂钩。这样,对每一位学生都有了约束,可以很好地避免出现一些无所事事的学生。

(3)采用多元化的授课方式。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无定法。在上课的过程中,难点、要点基本不一定都是教师讲,而是利用头脑风暴法,让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声音出现在课堂,学生可以以语言的形式,可以以实物展示的形式,可以以各种形式表达出各自的观点。既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很好的活跃课堂气氛。通过不同的争辩,不同方式的讲解,把知识融进学生的脑海中,上课效果特别明显。

(4)定期召开座谈会,及时跟进课改情况。为更好地进行课改,了解学生对课改的看法,为进一步课改提供依据,系部不定期会组织学生进行座谈会,并且第一时间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

这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授课方式,让学生由传统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既结合实际,又使课堂生动,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 教学评价

评价环节是一体化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评价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多教师的评价都是采用小组评价的方式,但是这种评价方式存在一个弊端就是无法对每一位学生进行相对较客观的评价。经过短暂的迷茫之后,采取了从小组合作、个人得分及课堂动态考核3个方面结合的考核方式。由于工位有限,有些方面必须是要小组合作完成,这一部分实行小组评分;在体现个人能力个人综合素质的方面实行个人得分;为更好地实行学生管理,督促每位学生学习,还创新性地对个人进行动态考核。由于只有一位老师上课,不能对每位同学进行考核,所以随机抽取学生进行考核。这样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相互监督的作用,促进了学生相互学习。考核评分表如表1所示。

在前面提到过,《模具拆装与测绘》课程融合了多门课程,导致了一些理论课程被拆为相对应的知识点,不能很好地保证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为弥补这一缺陷,在实行课堂考核的同时,在期末的时候设置了理论考试,并进行讲评。这一总结归纳对学生知识的系统性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5 一体化授课的收获

经历了接近两年的一体化课改,不管是从教师层面还是从学生层面收获颇多。主要体现在:

(1)压力与挑战并存,个人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最初承担本课程的时候,承受了极大的压力,不定期不同层次的领导、教师前来听课更使得压力倍增。在这种高强度的压力下,迅速调整工作方式,积极思考,寻求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使教学设计、课堂组织设计及掌控能力得到极大地提高,先后两次承担了校级公开课,得到大家的一致肯定。

(2)参与了企业及相关院校的调研活动,对深圳行业现状,发展趋势及行业标准有了新的理解,丰富了教学素材,更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到一起,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3)组织教研活动,教师之间相互交流。为提高师资一体化授课水平,本系多次组织全系教师进行培训,学习。如邀请教研督导办张雅婷老师为本系教师做一体化培训、不定期组织系部教师进行公开课、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教学活动。不同层次的培训、交流促使教学水平大大提高。

(4)定期召开一体化研讨会,集体备课,实现了数控与模具专业的全面结合。模具专业是一个庞大的专业体系,涉及的工种包括车工、铣工、磨工、电加工、数控加工等等。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极小的变动可能引起专业极大的改变,所以机械系经常召开一体化研讨会,共同商讨授课内容,授课方式等,把数控专业与模具专业全面地结合到一起。

(5)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与沟通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6)严格实行6S管理,学生职业素养明显提高。

(7)课改班学生突显优势。目前,课改班的学生的组织能力与沟通能力及综合素质明显高于非课改班的学生。学生会与团委干部中,该班的学生以绝对的优势占据了“半壁江山”,成为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6 存在的困难

这是第一次进行一体化课改,在收获的同时,也遇到了不少困难,主要体现在:

(1)基于实践专家访谈会得出的典型任务不一定完全适用于学校,或者是单独一门课程。实践专家访谈会中,一共提炼出了13个典型任务,这些典型任务是在企业已有的环境下提炼的,有些条件目前我系没有办法达到,无法开展课程。

(2)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涉及工作过多,实施难度大,对专业课程开发带来一定难度。模具制造专业涉及的工种包括车工、铣工、磨工、电加工、钳工、数控加工等,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不利于一体化课程开发。

7 结束语

目前,《模具拆装与测绘》可以已完成第一轮授课,第二轮也接近完成。在已有的一体化课改的经验上,将进一步深化课改。注重学生技能培训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一体化走的更深和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