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体育学院体教专业游泳普修课首教泳姿的实验研究

2019-12-28 02:12李宁
灌篮 2019年36期
关键词:利弊分析教学效果

李宁

摘要:本文以成体体教专业4个教学组的学生为实验对象,在保证课时安排数量相同、教学方法统一、考核标准相同等情况下,实验组和对照组选择不同的首教泳姿安排教学顺序,通过对比教学效果,分析两种首教泳姿的利弊,对选择适合游泳普修课教学的首选泳姿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成都体育学院;体教专业;首教泳姿;教学效果;利弊分析

游泳普修课是为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课程目标是在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基础上,学习游泳运动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游泳运动基本技术,培养游泳教学等能力。为实现课程目标,考核规定学生必须通过理论、技术、教学的各项考试,其中技术考核部分为蛙泳、爬泳、仰泳的技评以及蛙泳速度达标,所占的比例为总成绩的50%。可以看出,三种泳姿的教学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系统学习三种泳姿不仅为技术与理论结合以及培养教学能力夯实基础,而且为首教泳姿的选择提供更宽的思路。

传统教学中均已蛙泳作为首教泳姿,虽然呼吸方式简单,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并达到长距离游进的目的,但从技能迁移的角度来看,蛙泳踝关节的外翻动作和抬头换气的方式会对后续仰泳、爬泳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这就引发教师对首教泳姿的思考,通过对比首教爬泳和首教蛙泳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分析两种首教泳姿的利弊,对选择适合游泳普修课教学首选泳姿的选择提供参考,对提升教学效果、促使教师不断对教学的内容、方法等进行改进与尝试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实验对象

2018-2019第一学期,全校一系、二系、三系、武术系4个系体育教育专业共10个行政班的20个教学组开设此课程,因为是自然分组,所以在实验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20个教学组学生的游泳水平进行调查:是否有过游泳经历、是否有怕水心理、是否为游泳0基础,掌握技术情况:1.蛙泳(能够在有节奏换气的情况下连續游进20米以上),2.爬泳(能够在有换气的情况下连续游进20米以上),3.仰泳(能够在身体平稳的情况下手腿配合连续游进20米以上),4.蝶泳(能够在节奏正确的情况下连续游进20米以上)。在不考虑男女生的情况下,选择实验前游泳掌握水平最相近的四个组为实验对象,并随机分配实验组与对照组(见表1)。

(二)实验方法

1.实验时间

2017年至2018学年第二学期为实验的准备期,2018至2019学年第一学期为实验的正式实施期。

2.实验设计

根据大纲要求,保证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每种泳姿的课时数都相等、教学方法统一的情况下,按照不同的首教泳姿分别安排教学进度,实验组采用熟悉水性—爬泳—仰泳—蛙泳的顺序进行教学,对照组采用熟悉水性—蛙泳—仰泳—爬泳的顺序进行教学。

3.测试与考核

(1)技评的内容与考核方式

三种泳姿分别游进25米,由教研室选派三位老师成立考核小组,从身体姿势、腿部技术、手臂技术、完整配合四个方面按优(90-10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0分),五个等级进行评分,三位老师的平均分为最后得分。

(2)达标的内容与标准

达标的内容为男生100米蛙泳、女生50米蛙泳,记取时间后参照表4获得相应的分数。注:凡成绩在两个分数段之间,一律按较低的分数段评分。考核时,若学生达标成绩未达到60分的标准,可选择距离达标:男生连续游400米(60分),女生连续游200米(60分)(见表2)。

二、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组与对照组爬泳技评结果的比较分析

爬泳学习中,侧头换气是难点,该技术之所以难掌握,是因为人们不习惯侧头呼吸,加上水中没有固定的支撑点,抬头换气和手臂自然的下压使身体向上抬,影响游进的匀速性,导致身体上下起伏大、左右摇晃大,进而阻力增大。为解决这一难点,从熟悉水性的教学开始,呼吸就采用侧头的方式,这样不仅节省了由抬头呼吸+爬泳腿过渡到侧头呼吸+爬泳腿的时间,而且也让学生从一开始就习惯侧头换气的方式,大大减少了学生因抬头换气造成的困扰,省时、省力又有效的解决这一难点。特别要说明的是,在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教学中我们均采用了这样的方法,但因运用时机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

从图1和图2中可以看出,四个方面评分中实验组得分的优良率均在50%以上,从优良差值来看,两组身体姿势的优良差为22.76%、19.61%,腿部技术的优良差为35.95%、22.86%,手臂技术的优良差为18.39%、30%,完整配合的优良差为32.3%、18.86%,实验组在爬泳技术方面的优良率远高于对照组。说明首教爬泳对学生技术的掌握有积极作用,加之优先解决侧头换气的难点,腿部技术的反复练习,共同保障了学生身体位置的高、平、稳及强有力的腿部技术。

(二)实验组与对照组仰泳技评结果的比较分析

从图2中可以看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仰泳四个方面的优良率的差值同样显著,特别是在身体姿势及腿部技术上,其差值分别为25.52%、22.86%和24.95%、26.67%。根据技能迁移的规律,在掌握爬泳的前提下,其良好的身体姿势和腿部技术对实验组仰泳技术的学习产生的正迁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学生仰泳技术的掌握。

(三)实验组与对照组蛙泳技评结果的比较分析

从图3中可以看出,蛙泳四个技术方面的整体优良率差别不大,手臂技术及完整配合方面基本无差别,其差别主要体现在身体姿势和腿部技术上。实验组在身体姿势方面有较小的优势,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蛙泳腿的优良率对比上,出现了持平和被对照组超越的情况。这说明在掌握爬泳和仰泳以后,在学习蛙泳的过程中,技能迁移的积极与消极方面同时在实验组发挥了作用,其中良好的身体姿势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而不同脚的状态的变化起到了阻碍的作用。

(四)实验组与对照组蛙泳达标成绩的比较分析

图4-1、2、3、4中是将学生的达标成绩按照达标评分后得处出的百分比,其中优(90-10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0分)五个等级。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达标分数均主要集中在中和及格的水平,而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优良率差值分别为8%和 1%,对照组高于实验组,但差值不显著。说明首教蛙泳在短时间内达到游进一定距离的目标,蛙泳游进速度上有较小的优势。

(五)选择不同首教泳姿的利弊分析

1.首教爬泳的有利因素分析

从人体力学的角度讲,爬泳是一种最接近人体自然动作的泳姿。其主要优点是:动作结构简单、自然、易学。更有以下有利因素:首先,在課程初期就学会侧头换气方式,意识到良好的身体姿势对水的阻力小,增加了人体在水中对流线型基本姿势的体验,从而加深对身体姿势在游泳运动中重要性的理解。并在身体有规则的转动中提高身体控制能力,使得身体在水中舒展、平稳,保持匀速前进。更重要的是,为后续爬泳技术提高及其他泳姿的学习奠定基础。其次,爬泳的打腿方式是两腿上下交替,跟人在陆地上行走或跑动时交替动作很相似,其动作结构相对简单。且四种竞技泳姿中爬泳、仰泳、蝶泳三种泳姿的脚型与力的传递都趋于一致,这为后续仰泳、蝶泳的学习产生积极作用。最后,实验组在爬泳教学初期就采用侧头吸气的方式,不仅强化和解决了教学难点,而且免去了从蛙泳技术习惯抬头换气的适应时间,从而提高对所学动作的掌握,提高学习爬泳的效率。

2.首教爬泳的不利因素分析

首先,侧头换气的难点不易解决。其次,爬泳打腿的速度及距离受到踝关节柔韧性、水感好坏及练习次数的影响,初学时会感觉耗费体力较大,加上要适应侧头换气,所以短时间内很难达到长距离游进的目的。最后,蛙泳的外翻与爬泳打腿时的脚型完全不同,其习惯的脚型会为蛙泳腿部技术的难点产生不利影响,但从实验结果来看,影响不大。

3.首教蛙泳的有利因素分析

首先,呼吸方式简单,通过抬头与低头就可以完成,这种换气方式会让初学者觉得更加安全,对于怕水者心里的紧张程度会得到一定的缓解。其次,蛙泳每个动作周期间有短暂的滑行阶段,此阶段不仅便于放松也让游进过程更加省力,正因为如此,学会蛙泳技术后,在短时间就可以游进一定的距离。最后,蛙泳技术的掌握,对救生技术中踩水和反蛙泳的学习产生正迁移,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安全意识及自救能力,增强游泳课的安全系数。

4.首教蛙泳的不利因素分析

首先,蛙泳与爬泳换气方式不同,习惯抬头换气后再进行侧头呼吸的教学会产生更强烈的不适感,为适应侧头换气增加了难度,使难点的解决受到了阻碍。其次,翻掌、勾脚的动作与爬泳、仰泳、蝶泳的脚型均不相同,这成为后期其他泳姿的学习的绊脚石,腿部技术不佳更会导致身体位置受到不良影响。最后,蛙泳腿部技术较为复杂,对蹬水的节奏也有很高的要求,初学时若此问题未得到很好的解决,身体下沉的问题也会随之出现,会造成无法连续游进的后果。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首教爬泳采用熟悉水性—爬泳—仰泳—蛙泳的顺序,较合理的对泳姿进行衔接,一定程度上减少技能迁移中负迁移的影响,为系统、规范的掌握三种泳姿奠定坚实基础。

2.首教爬泳中采用直接侧头换气的方式,达到了简化学习过程,省时省力又有效解决爬泳技术难点的目的,是规避首教爬泳不利因素的良策。

3.首教蛙泳可以短时间达到长距离游进的目的,也可促进救生技能的掌握的有利因素,是选择首教泳姿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二)建议

1.首教爬泳在游泳普修课中具有一定可行性,但必须建立在教师正确评估学生水平的基础上。

2.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对运动技能的分析和总结,了解之间存在的相关联系,利用运动技能的正迁移,探寻最优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游泳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2]温宇红.游泳教学和训练双语教材[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

[3]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4]殷恒婵,傅雪林,刘淑芳.体育教学中运用运动技能学习迁移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1).

[5]丛宁丽,蒋徐万.中、美、澳、英、日五国游泳教学内容和方法比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3).

[6]杨嘉民,张彤.试谈中美两国游泳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比较[J].游泳,2005(3).

[7]宋义增.普通高校游泳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3).

[8]曹跃兴.对运动技能迁移的研究[J].体育科技,2004(1).

猜你喜欢
利弊分析教学效果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探究
案例教学法与标准化病人联合教学提高医学影像技术教学效果的研究
基于分形评估模型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情感优教对中职护生老年护理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
多媒体辅助中学英语词汇教学效果探究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技术侦查措施运用利弊及对策分析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双重股权结构的利弊分析与立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