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人力资源状况与趋势分析

2019-12-28 05:13李学明
中国人事科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人才队伍总量人口

□李学明

一、人力资源基本状况分析

我国人口众多,人力资源丰富。随着新时代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民生事业不断改善,我国人口质量大幅提高,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人力资源发展继续保持良好态势,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有效支撑和保障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

(一)人力资源总量保持基本稳定

1.人口总量仍呈增长态势

我国人口总量居于世界第一,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内地总人口139,538万,同比增长0.38%。全年出生人口数1,523万,出生率10.91‰,同比下降0.149%;死亡人口数993万,死亡率7.12‰,同比增长0.02%;人口自然增长率0.381%,同比下降0.151%。全国人户分离人口2.86亿,其中流动人口2.41亿,同比减少300万人,同比下降1.23%(见表1)。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总规模一直保持增长态势,但年均增幅却在逐步下降。2018年,我国总人口比1980年增加40,833万人,增长41.4%,总体增幅明显,但年增长率却从1980年的 11.9‰下降至2018年的3.8‰(见图1),增长率明显趋缓。从近40年来的人口发展趋势看,未来一段时期内人口总量仍可能呈现增长态势,这决定了在相当长时期内我国仍将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仍将具有比较充足的劳动力供应。但长期的低生育率可能导致人口负增长时代的加速到来,从而影响到劳动力供应。

表1 2018年底我国人口总量及构成

图1 1980—2018年我国人口总量情况

2.人力资源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人口城镇化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集中的过程。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城镇常住人口83,137万[1],占总人口的59.6%,同比增加1,790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同比提高1.1%。2008—2018年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快速增长,总体增幅较大,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大幅提高了13.9%(见图2),人力资源城镇化率稳步上升,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3.劳动年龄人口总量持续下降

图2 2008—2018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及城镇化率状况

我国人力资源的快速增长和充足供给曾是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进入21世纪后,人力资源供给发生重大变化,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人力资源供给总量开始下降[2]。2007—2018年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近12年来,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在2011年达到峰值,从2012年出现下降“拐点”,形成“七连降”的局面(见图3)。总体来看,劳动年龄人口每年下降的绝对值在400万到500万。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劳动年龄人口还可能持续加速减少。劳动年龄人口总量持续下降,势必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引起劳动力总体规模的下降,进而导致劳动从业人口绝对值的下降。

图3 2007—2018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情况

(二)人力资源素质稳步提高

1.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大幅提高

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是衡量人力资源受教育程度最重要的指标。2017年我国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5年,比21世纪初有大幅提高,提高了2.53年(见图4),从2000—2017年,年均增幅在1.9%以上。但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与发达国家12年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大力对劳动人口开展教育培训,提升其素质,将是维持人口红利的重要手段。

图4 2000—2017年我国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状况

2.青年受教育程度稳步提高

劳动者整体素质的大幅提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青年群体受教育程度的稳步提高。2018年,我国研究生、普通本专科、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全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达2,831万人,比2014年增加近280万人,年均增幅达2.7%以上。在校研究生规模达273.1万人,比2014年增加88.3万人,年均增幅达11.9%以上。但在校中专生数量却从2014年的1,920.9万人下降到2018年的1,555.2万人,年均降幅4.7%,呈现大幅下降趋势。

相应地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2018年我国普通本专科毕业生达753.3万人,比2014年增加近93万人,年均增幅达3.5%。研究生毕业生规模达60.4万人,比2014年增加6.8万人,年均增幅达3.1%。我国高校毕业生从21世纪初突破百万,到2018年接近800万,年均增长速度非常快,相当程度上反映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升。

3.全员劳动生产率稳步增长

全员劳动生产率是根据产品的价值量指标计算的单个从业人员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品生产量,是衡量人力资源素质水平和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近年来,我国全员劳动生产率总体呈现增长态势,但增幅逐渐下降。2013年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幅为7.3%,到2018年下降至6.6%,但年均劳动生产率增幅基本在6.4%至7.3%(见图5),增幅较为平稳。

图5 2013—2018年我国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状况

(三)人力资源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我国正在深入推进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显著增强供给体系质量,使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大大加快,人力资源的产业分布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人力资源的产业分布结构显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逐年递增。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就业人员中,第一产业占26.1%,同比下降0.9%;第二产业占27.6%,同比下降0.5%;第三产业占46.3%,同比增长1.4%(见图6)[3]。2008年以来的10年间,总体上,我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比无太大变化,仅上升了0.4%,但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下降了13.5%,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相对地上升了13.1%。

图6 2008—2018年我国就业人员产业分布结构

从人力资源的产业分布看,人力资源总体上持续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就业人员逐年平稳增长,占比逐年提高。其中可能既有从第一产业直接转向第三产业的,又有经由第二产业过渡转向第三产业的。第一、第二产业就业人员的占比稳步下降,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稳步上升,表明我国人力资源产业分布结构呈现持续优化态势。

(四)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近年来,我国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各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1.科技人才队伍发展有效强化创新驱动

科技人才资源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创新驱动发展最为宝贵的战略资源。我国一直高度重视科技人才发展,推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持续稳步发展。

(1)科技人才资源总量平稳增长

2017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8,705万,比上年增加407万,同比增长4.9%,比2011年增加2,405万,增长38.2%。按全时当量统计,研究与开发(R&D)人员总数达403.4万人,比上年提升0.8%。高学历人才比重上升,截至2017年年底,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超过3,934万人,同比上年增长7.1%,科学研究人员规模位居世界首位[4]。

(2)科技人才事业发展保障加强

科技人员科研项目经费支出大幅增长。2018年全年R&D 经费支出达19,657亿元,同比增加2,157亿元,增长率为11.6%(见图7)。科研项目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8%,同比增长0.06%,其中基础研究投入1,118亿元,同比增长21.5%。科技人员重大研发项目立项支持力度继续加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安排1,052个科技项目,科技重大专项课题563项,同比增长24.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4,504项,同比增长1.3%[5]。

图7 2008—2018年我国科技人才研发经费支出

我国继续加强科技人才科研平台建设。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累计建设了13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17个国家工程实验室、50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480 家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我国已累计设立资金总规模达313亿元的21 只子基金,资金规模同比增加65.8亿元,增长率为26.6%[6]。

(3)科技人才创新成效进步明显

我国境内外科技人员专利申请和授予量快速增长。2018年全年专利权申请受理432.3万件,比上年增加62.5万件,增长率为16.9%;专利权授予244.7万件,比上年增加61.1万件,增长率为33.3%(见表2)。截至2018年年底,共授予838.1万件有效专利,同比增加123.3万件,其中境内发明专利160.2万件,同比增加24.6万件,增长率为18.1%。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1.5件,同比增加1.7件。2018年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41.2万项,同比增加4.4万项[7]。

表2 2018年科技人员专利申请受理、授权和有效专利情况

2.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有力支撑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国深入推进教育改革,教育人才发展成效明显,有力支撑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发展。2018年,我国教师队伍总量持续增加,各类专任教师总量达1,673万人,同比增加46万人,增长率为2.8%[8]。2014年至2018年间,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各阶段专任教师数量均保持平稳增长(见图8)。据教育部《2018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随着教师年龄结构不断优化、学历结构不断改善,各类专任教师配置状况得到总体改善。但值得关注的是,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总量在逐年减少。

图8 2014—2018年我国非职业教育专任教师数量

教育人才发展水平与规模是决定教育普及程度的关键要素。据教育部《2018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从2014年到2018年,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阶段专任教师队伍规模的持续扩大,显著提升了基本公共教育的服务水平,不断改善了教育发展的保障条件,有效支撑了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不断提升了教育的普及程度与公平性。

3.卫生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

2018年年末,我国卫生人才队伍数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950万人,比上年增加59万人,同比增长6.6%;比2008年末增加433万人,增长83.8%(见图9)。各类各级卫生和社会服务机构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全国共有100.4万个医疗卫生机构,其中乡镇卫生院达3.6万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5万个。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58万人,同比增加23万人,增长率为6.9%;注册护士412万人,同比增加33万人,增长率为8.7%[9]。

图9 2008—2018年我国卫生人才规模

4.留学回国人才数量持续稳定增长

我国一直着力构建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海外引才制度体系,积极推动留学人才回国服务工作更快更好发展。据教育部最新年度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出国留学与留学回国人才数量均保持平稳增长。全年留学回国人数51.9万人,同比上年增加3.8万人。截至2018年年末,我国留学回国人才总量已达365.1万人,同比上年增加51.9万人,同比增长16.6%[10]。2008年,出国留学选择回国发展的人员占出国留学人员的比例为38.3%,到2018年,这一比例增长到78.4%,最近六年每年的留学回国比例均保持78%以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大规模的留学人才“归国潮”已经形成。

留学回国与出国留学人数的“逆差”正逐步缩小。2018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留学回国人数分别达到66.2万人、51.9万人,比2008年分别增长48.2万人、45万人(见图10),分别增长2.68倍和6.52倍[11]。2008年,出国留学与留学回国人数的比例为2.61∶1,到2018年,这一比例骤降至1.28∶1。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的留学人才比重接近八成,留学回国与出国留学人数之间的“逆差”正逐步缩小。

图10 2008—2018年我国出国留学与留学回国人数

(五)人力资源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1.人力资源参保水平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我国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动医疗、医保、医药制度联动改革,人力资源参保人数继续平稳增长。

(1)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长较快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保持较快速增长。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94,293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同比增长3.0%。其中,41,902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同比增长4.0%;参保职工30,104万,参保离退休人员11,798万,同比分别增加836万和772万;52,392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同比增加1,137万人,增长率为2.2%。全国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1,008万,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3,520万,享受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人数455万[12]。

(2)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大幅增长

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共有134,452万人参加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同比增加16,771万人,增长率为14.3%。其中,31,673万人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同比增加1,351万人,增长率为4.5%;89,741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同比增加2,382万人,增长率为2.7%。全年基本医疗保险资助人数为4,972万,医疗救助人次为3,825万[13]。

(3)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稳定增长

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共有19,64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同比增长4.6%。全国223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同比增长1.4%。23,874万人参加工伤保险,同比增长5.1%,其中,8,085万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同比增长3.6%。20,435万人参加生育保险,同比增加1,135万人,增长率为5.9%[14]。

2.人力资源工资水平不断提高

人力资源工资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人力资源保障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我国人力资源工资水平不断提高,有两个方面典型表现。一是城镇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逐年平稳增长。从2010年到2018年,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年增长率保持在11.0%以上,私营单位平均工资年增长率在2011年达到峰值后逐年下降(见图11),但仍呈现总体增长的趋向。二是外出务工人员人均月收入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但增幅在逐年变小。这说明人力资源工资水平总体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但增长的幅度正在逐渐降低。人力资源工资较快上涨,既提升了人力资本价值,又提高了人力资源保障水平。

二、人力资源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新时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发展总体呈现出如下四大趋势。

图11 2010—2018年我国城镇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

图12 2011—2018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

(一)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人口红利”逐步缩小

21世纪以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体呈现下降的态势。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在2011年形成峰值,在2012年出现下降“拐点”,之后一直递减,总体上,劳动年龄人口总量的下降通道已经形成。充足的劳动力供给曾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经济比较优势提供了重要资源,凸显了丰厚的“人口红利”。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劳动年龄人口总量持续下降,人口负增长时代逐渐到来,势必会引起劳动从业人口总体规模的下降,进而导致“人口红利”逐步缩小。

(二)人口加速老龄化,劳动力供给格局发生较大变化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我国60 周岁及以上人口数量首次超过0~15岁的人口。梳理2018年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现,23个已公布人口年龄结构的省份均呈现人口快速老龄化趋势,且已全部呈现人口老龄化状态;与此同时,上海、四川、重庆、江苏、辽宁和山东6个省市人口更是已进入“深度老龄化”。总之,劳动年龄人口逐渐减少,人力资源供给总量开始下降,人口进入老龄化,劳动力供给规模和结构必然会发生较大变化。

(三)人力资源素质大幅提高,“人才红利”逐步凸显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步入新时代,人力资源素质大幅提高是人力资源呈现出的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势。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大幅提高,青年受教育程度稳步提高,义务教育普及规模增长较快,极大地提升了人力资源的素质能力水平。劳动生产率持续稳步增长,“人口红利”逐步转为“人才红利”,以高学历、高技能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开始创造越来越多的社会财富和价值,“高精尖缺”人才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人才红利”效应逐步凸显。

(四)教育人才结构逐步优化,中职教育人才配置有待加强

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不断优化,教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专任教师配置状况得到改善,支撑教育事业持续良性发展。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总量在逐年减少。随着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规模扩大,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愈加强劲,但中等职业教育人才的供应现状不容乐观。中等职业教育人才配置状况与职业教育体系发展成效密切相关,我国把职业教育提升至非常重要的地位,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体系改革,但中等职业教育人才规模的逐年下降,可能直接影响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和人才队伍建设成效,进而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三、人力资源开发展望与建议

(一)适度拓展人力资源职业生涯渠道与周期

现代化进程持续推进、人力资源结构变化,必然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传统运作模式,人力资源管理变革势在必行。人口老龄化,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社会抚养负担问题,还可能引发人力资源发展动力问题,进而引发经济增长潜力下降的风险。与此同时,人力资源素质大幅提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人力资源供给量下降的问题,改善了人力资源供给结构,有利于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因此,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在进一步提高人口素质的同时,应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成果,适度拓展人力资源职业发展渠道和生涯周期,适时采取延迟退休措施并有效落实兼职兼薪、灵活就业等政策,提高人力资源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大力发展“高精尖缺”人才队伍

“高精尖缺”人才是有效提升国家创造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资源,是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关键支撑力量。要有效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各类创新创业平台,以及高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等各类主体的科研项目,瞄准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高端,拓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吸纳渠道,大力建设“高精尖缺”人才队伍。要突破瓶颈发展高科技产业,培养具有先进水平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在深化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加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要着力培养技术过硬、技艺精湛的技能人才队伍,加紧建设一批尖端、紧缺人才的培养基地,大力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加大对尖端、紧缺人才的支持力度。总之,以全球化视野、按照国际一流标准,高水平建设一支顺应国际发展趋势、适应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尖端、紧缺人才队伍,有力支撑和推动创新型经济和服务型经济发展。

(三)着力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应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加强现有职业院校建设,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发展职业教育。要着力充实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队伍,切实改变中等职业教育人才状况不容乐观的局面;精准对接重点产业人才需求,提高学科专业设置的科学性与灵活性;加强人才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推进人才多元化培养;大力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性,推进教学培养模式改革,深入开展校企无缝合作,加快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

猜你喜欢
人才队伍总量人口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十三五”期间山西省与10省签约粮食总量2230万吨
202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比上年减少517万人
关于培养新时期青年人才队伍的思考
培养集聚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更好助力追赶超越
为何化肥淡储总量再度增加
总量控制原则下排污权有效配置的实施
人口最少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