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 宸
(庆熙大学 技术经营大学院,韩国 龙仁 17104)
自“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国家接连发布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支持现代化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在现有农贸批发市场规格基础上投入资金再扩大升级,逐步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据数据显示,仅2018年“双十一”期间,农村地区电商消费平台消费额846.08亿元,比2017年同期增长66.53%,在全国电商消费额中占比为15.55%。其中农村地区的特色产品实现网络零售额71.91亿元,同比增长53.52%。由此带来的电子商务物流也呈递增态势。在新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农村物流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物流概念,它是新型的、科学规范的物流管理活动。“农产品的输出和农业生产资料的输入是主要的农民生产活动,它的核心是农产品物流”。鉴于此,本文通过梳理农村物流存在的问题,以探讨“互联网+农业”下农村物流优化的措施。
农村物流配送体系不完善体现在交通设施、物流配送站匮乏、冷链物流匮乏三个方面。在交通设施上,尽管村民利用国家“一事一议”奖补政策不断改善村内交通环境,农村落后地区产品“走出去”和消费品“引进来”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但是“农村物流的分散性特性依然存在,偏远山区长距离运输和迂回返程空驶问题导致运输时间被延长和运输费用被增加。物流集散中心和农产品配送站点缺乏也是不能回避的问题。在许多农村落后地区,由于缺乏资金支持,没有物流集散中心,农产品的输出主要依靠中间商和政府大规模采购,而中间商以营利为目的,不合理收费现象严重。加之缺乏资金、规模较小,整体上不能形成物流体系。
针对农村地区的生鲜商品,运输、销售需要借助冷链物流环节才能实现。例如海鲜、乳制品、蔬菜鲜果等,从产品的生产或采集到产品的储存、运输,再到销售的各个环节都可以提供保鲜服务的物流体系。但有些季节性农产品在收获季扎堆上市、无序竞争,农民竞相压价,导致丰产不丰收。尽管随着冬暖式大棚技术的不断完善,许多农产品受季节约束的程度降低,但冬暖式大棚往往技术要求高、管理难度大,农民普遍缺乏建设资金和管理知识,难以在全国普及。
随着国家“村村通”等工程的实施,特别是近两年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推行,东部沿海除个别地区外,基本实现了网络覆盖,这进一步刺激了农村网民基数和电商规模的扩大。但在农村地区,农产品的相关物流信息,例如产品的位置、数量、质量、产地等可靠性的消息无法被采购商和消费者通过某种平台掌握。这其中的原因,首先是农产品的生产不是规模化、集中化的,无法统一标准衡量,这是无法改变的客观现实;其次是缺乏对口的信息整理和输出平台。农民即使想将消费者希望了解的产品信息展示出来也缺乏机会。传统意义上的物流信息一般都由快递公司在自家平台上展示,但这显然不能适用于农产品上。原因除了物流企业各自为战现象普遍外,最重要的还是农产品具有的某些特性并不为传统快递企业所掌握。这直接导致了村民接受的物流服务水平难以达到城市居民的满意程度。
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农村物流企业要想在“互联网+”时代契机下发展得更强大,经济发展得更长远,必须加强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重视和培养。而懂管理、会经营的物流人才的短缺无疑会限制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在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既懂理论又有物流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的短缺,对于农村物流来说,这种复合型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尽管很多高校也试图补齐物流方面人才不足这一短板。但是相对于每年呈几何倍数增长的农村物流人才需求来讲,则显得捉禁见肘。在高校开设的物流课程专业中,针对农村的物流知识较少,很多时候是针对城市中的产品管理运输体系而制定。农村的物流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学生对真实的农村物流情况感知甚少,他们长期囿于教科书上的物流专业知识,偏离了农村真实状况。虽然每年高校毕业的物流专业的学生较多,但是他们毕业以后大都在物流产业比较完善的大城市发展,很少有学生到农村就业。
“企业可以选择与村里现有的物流服务点合作,以加盟或代办等方式降低运用成本。同时以乡镇为单位建设物流分拣中心,实现货物有效分流、集中。”试点开展顺路跑腿业务,鼓励顺路村民代替快递员接发快递,配以积分制作为鼓励。破解农村地区鲜活产品的线上营销难题,扩大鲜活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关键在于构架线下农村地区冷链物流体系。当前做好冷链物流建设的建议有:
①集中配送以压缩企业成本。当前冷链物流投入成本过高、技术要求过严,物流公司重复搭建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和企业运营成本增加。为此可以选择集中配送模式,首先需要加强各个冷链物流公司的合作,可以在同一区域择址共建冷库、共用制冷设备,避免重复建设、减轻企业资金压力。其次需要加强冷链物流信息共享,对重复线路的物流订单可以共用一辆冷藏车辆,避免闲置、空返现象。
②设立智能生鲜产品自助设备。物流企业可以选择在目标客户群比较集中的区域投资设置智能生鲜自提柜,避免快递员与消费者因时间不对称造成的长时间等待,提高送达效率。自提柜要定期检查、消毒,确保制冷功能正常,保证消费者提取的产品新鲜、安全。
③以激励员工持股方式共建区域性冷冻仓储中心。物流企业可鼓励员工出资参与仓储中心建设,建成后仍由公司运营,但允许持股员工参与其中,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管理,持股员工负责日常管理、维护。这样既解决了仓储中心的建设资金来源问题,又保证了仓储中心的高效运作。
以政府为主导,或者以政府鼓励、企业主导模式搭建一个多方参与的线下农村物流大数据平台。即“借助现代物联网等手段整合与产品生产有关的地域、土地、种植过程、运输等资源,让这些产品信息都展现在公众视野,便于经销商和消费者对农产品有更详细、直观的认识。”把生产者、销售者和物流公司的信息集中起来,让各方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实现货物信息的快速传递。
如前所述,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生产模式依然是分散性的、家庭作坊式的,尽管有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严格监管食品质量,但消费者尤其是互联网消费者仍然对农产品缺乏必要的辨别途径。何况农产品在运输、分拣、销售过程中极易发生变化,增加了消费者辨别优劣的难度。再者,农村居民的物流信息也随着居住分散性而难以统一管理,致使物流公司存在重复运输、空返等现象。如果将这些分散的产品信息、物流信息集中到一起,就会避免很多人力、物力浪费。借助这个物流信息平台,还可以实现对农产品的溯源追踪,保障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
当前农村物流人才的培养还主要受经费的制约。为此各级政府应积极对农村互联网人才和物流人才培育倾斜资金和政策,培养一批能够适应“互联网+农业”时代农村地区迫切需求的综合性、专业性人才队伍。要根据农村地区商品、货物流通的特性发展农业物流职业教育。充分利用村委、文化活动中心等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扩大农业物流职业教育规模。农村地区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的传媒技术,比如电视广播、网络视频教程、报纸、杂志等向农村居民传授相关的互联网知识和物流知识。培养、引导更多懂物流、会科技、能创新的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就业。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支持、引导物流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自愿到农村指导服务,鼓励他们积极创业,在广阔的农村地区学以致用,为“互联网+”时代下的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和智力支持。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9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