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舒
(铜陵市立医院,安徽 铜陵 244000)
食管癌作为胸外科常见疾病之一, 属于一类消化道恶性肿瘤, 随着时间延长, 会造成吞咽困难影响到进食, 严重威胁到后期生活质量。 疾病自身会引起体内代谢紊乱, 导致机体出现不同程度营养不良以及抵抗能力降低[1-2]。 该类患者临床治疗以食管根治术为主, 手术引起应激性, 会给患者营养状况带来进一步恶化, 加重病情引起并发症, 不利于患者后期康复。 肠内营养措施是近年来认为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合理有效补充营养方式, 在不影响手术部位恢复状况下加快肠道功能恢复, 利于营养吸收[3-4]。 本文就予以食管癌患者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在术后肠内营养临床效果进行探究,具体如下。
资料随机选取本院2016.1-2017.12 收入的60例食管癌术后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 按照入院先后顺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 例,纳入标准[5]:本次试验所有研究对象经过我院专业医师确诊;无严重心、肝、肾等严重原发疾病;无精神异常、抑郁症;排除标准:一般资料不全者;不愿参与本次研究。对照组中男19 例,女11 例,年龄34-65 岁,平均(56.3±1.2)岁,观察组中男20 例,女10 例,年龄36-67 岁,平均(52.4±1.7)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意义(P>0.05)。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 患者入院后常规进行水电解紊乱纠正, 严密监测患者血压、 心率以及脉搏水平。
1.2.1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不到位,由于常规护理措施干预过程中, 大部分护理人员未详细向患者以及家属讲解实施肠内营养要点以及相关注意事项,从而引起肠内营养治疗依从性差。 (2) 常规肠内营养护理措施过程中, 护理人员会存在操作不规范现象,包括无菌操作不严格、营养管固定方式不正确,营养管与输入连接器之间不紧密引起漏液。 (3)操作过程中由于护理人员未指导患者取正确卧位以及口腔护理不到位,从而引起营养液返流、误吸现象。(4)肠内营养实施过程中,缺乏巡视意识,不能及时发现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 耽误不良反应处理时间,引发安全危险。
1.2.2 改进措施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模式, 具体如下: 对整体肠内营养操作规则加以规范,(1)健康宣教,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对患者一般资料等状况全面了解,其中包括文化水平、心理状况等,从而采取患者易接受的方式加强健康教育,详细告知患者疾病相关知识以及术后实施营养支持重要性以及必要性,提高患者认识,从而促进患者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同时,护理人员需要对肠内营养支持方式、优点等详细讲解,列举成功案例,以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信心。另外,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发放有关肠内营养支持宣传手册, 进一步提高患者对知识系统了解,有利于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 (2)输注之前加以评估,评估管道是否脱出、输注前认真核对营养管标识以及外露长度, 其中包括经鼻胃管给药,给药前仔细检查胃管位置,避免脱出,输注营养液之前,使用20-30ml 温开水检查管道是否通畅,避免堵管。 输注时采取半卧位,维持30-45°左右仰卧有利于营养液通畅流入小肠内,减少食管、胃部出现反流。 (3)做好营养管道管理标注工作,对每日摄入量进行汇总记录,做好营养管、滴注设定速度,对每日所需肠内营养进行记录,一旦输入完毕,及时在床头卡以及护理记录卡上记录。 (4) 输注完毕后仔细观察患者腹部以及胃肠道反应, 防止胃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腹泻、腹胀,输注过后使用20-30ml 温开水冲洗鼻导管, 防止管腔堵塞, 术后予以患者6-7d经典仿造影观察吻合口是否存在渗液,无渗液可拔除鼻肠管,对部分营养欠佳进食少患者应延迟拔管时间, 继续予以营养支持, 待患者病情好转过后,拔除鼻肠管、胃管,经口饮食。 (5)加强对实施肠内营养治疗患者病房巡视,以确保患者无腹泻、腹痛以及腹胀等不适症状, 如肠内营养实施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加以处理,已消除患者、家属疑虑。(6)大多数患者后期会出现一定程度并发症,如恶心呕吐等, 由于首次使用营养制剂, 极易出现腹泻状况,因此,针对肠内营养支持患者,应根据患者实际用量以及耐受能力,密切观察营养液量、渗透速度、输液速度以及温度,以减少并发症发生。
对两组术前术后血红蛋白、血清蛋白、体质量进行比较。对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其中包括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以及腹泻。 对两组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进行比较,包括恢复排气时间、恢复排便时间以及恢复饮食时间。
采用SPSS 18.0 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用±s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护理前血红蛋白、血清清蛋白、体质量差异无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血红蛋白、血清清蛋白、体质量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意义(P<0.05),详见表1。
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10.0%低于对照组26.7%,两组差异有意义(P<0.05),详见表2。
观察组恢复排气时间、恢复排便时间、恢复饮食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意义(P<0.05),详见表3。
表1 两组护理前后血红蛋白、血清清蛋白、体质量比较(n=30)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30,例)
表3 两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比较(n=30)
食管癌患者伴有长期吞咽困难,进食量减少,部分患者术前因为疾病造成严重营养不良, 加之手术带来创伤、禁食,术后极易引起营养不良[3]。 营养不良会影响到器官整体生理功能,提高感染、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延缓切口愈合、器官功能恢复,延长患者住院时间。 对该类患者补充营养方式主要分为两类: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肠外营养首选静脉给药,但由于药物营养浓度高,对静脉刺激性较大,输注时间长,长时间会引起静脉炎[4]。 而肠内营养作为现临床上首选措施,不仅刺激性小,能够促进肠粘膜上皮增生、修复,快速恢复健康。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以及医学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对护理质量要求逐渐增高, 因此, 传统护理模式已不能满足于现代社会进程发展, 对护理人员来说为一个新的挑战[5]。 护理质量的高低成为现代衡量医院发展好坏前提之一, 因此, 我院为积极应对医院变革,适应时代发展,开展相应持续质量改进,并取得了相应成果。 现阶段我院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实施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尽量满足患者合理需求,已达到提高医院整体形象为目标[6]。 因此,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综合成绩成为我院护理质量评价以及改进方式之一, 早期临床护理模式应用以及护理措施评价只关注护理最终效果, 对护理干预过程中各个环节所遇到问题加以忽略。 持续质量不断做出改进,能降低工作中不良事件发生率, 将各个环节中存在问题做出解决,有利于相关改进措施实施,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目的[7]。
本文研究表明,对两组护理前后血红蛋白、血清清蛋白、体质量比较中,护理后观察组相关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临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低于对照组。 两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比较,观察组肠道恢复排气时间、排便时间、饮食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持续性护理质量临床应用过程中,主要是基于常规护理模式基础上以改善患者肠内营养、提高机体免疫能力为主,同时降低操作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有效提高临床治疗依从性,对科室肠内营养护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8]。 本文研究过程中,实施相应护理措施干预, 操作过程中实施严格开展无菌操作,同时将营养管与输液管分开管理原则,同时管理好营养输注过程中输注速度等问题, 能有效降低临床相关并发症。 刘莲,马颖杰,李哲等[9]研究中表明, 将食管癌术后60 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以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持续护理质量干预,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4.2%低于对照组16.4%,P<0.05, 与本文研究一致。实时肠内营养支持过程中,粘好胶布,将外露营养管做好固定处理,加强巡视,避免营养管脱落。 做好管道标注工作,对每日摄食量做好记录,避免摄食过多引起胃部不适,摄入量过少引起营养不良。 同时,输注前对营养管通畅度加以评估,避免胃管堵塞,输注过程中予以患者半卧位,维持30-45°,利于营养液流入至小肠内,减少食管、胃部反流。 早期实施肠内营养,能降低手术应激性,促进肠道蠕动,减少并发症发生[10]。
综上所述, 予以食管癌术后肠内营养过程中应用持续质量观察,减少营养不良发生率,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