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丽 郭 雨 甘 抗
楔状缺损是牙颈部硬组织缓慢磨耗所致的缺损,老年人楔状缺损的患病率高达90%以上。树脂充填后敏感是临床常见问题,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对治疗效果的满意程度[1,2],因此在树脂充填修复过程中及时预防和处理术后敏感、提高患者舒适度尤为重要。近年出现的通用型粘接剂因其操作便捷,能对牙本质和牙釉质产生良好的粘接效果,术后敏感率低,使通用型粘接剂广泛应用于楔状缺损的充填治疗。众多学者探讨通用型粘接剂不同涂布时间、涂布方式对牙本质粘接强度的影响[3,4],而通用型粘接剂不同涂布方式对充填体边缘微渗漏影响的研究较少。良好的边缘封闭是树脂充填修复远期成功的重要因素,而粘接剂在牙体和充填材料之间起到双重粘接的效果,粘接剂的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微渗漏的发生[5,6]。本研究探讨选择性酸蚀模式下通用型粘接剂不同涂布方式对V 类洞充填体微渗漏的影响,为临床操作提供参考依据。
1.1 主要材料和设备 Single Bond Universal通用粘接剂(3M ESPE 公司,美国),Scotchbond Universal 酸蚀剂(3M ESPE 公司,美国),复合树脂(FilteK Z350XT 3M ESPE 公司,美国),光固化机(mini LED SATELEC 公司,法国),体视显微镜(澳浦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中国),HH-2 数显恒温水浴锅(金坛市晶玻实验仪器厂,中国),扫描电镜(JEOL-JSM-7500F,日本)。
1.2 标本选择及V 类洞制备 本研究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在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外科门诊拔除的完整磨牙45 颗。在体视显微镜下无龋坏、隐裂及釉质发育不全等,去除结石和牙周膜,保存于生理盐水中,1 月内使用。冷水同步冲洗下用金刚砂轮石在牙齿颊侧颈部釉牙骨质界处制备V 类洞,牙合壁位于牙釉质,龈壁位于釉牙骨质界下约1mm,近远中径约4.0mm,洞最深处约1.5mm。
1.3 标本牙分组 标本牙V 类洞用Scotchbond Universal 酸蚀剂选择性酸蚀牙釉质15 秒,冲洗;然后根据通用粘接剂不同涂布方式随机分为3 组,每组15 颗。A 组反复涂布Single Bond Universal通用粘接剂20 秒,气枪轻吹5 秒,光固化10 秒;B 组反复涂布Single Bond Universal 通用粘接剂20 秒,气枪轻吹5 秒,光固化10 秒后再次重复上述步骤;C 组反复涂布Single Bond Universal 通用粘接剂20 秒,气枪轻吹5 秒,再次反复涂布Single Bond Universal 通用粘接剂20 秒,气枪轻吹5 秒,光固化10 秒。3 组V 类洞均用FilteK Z350XT 树脂进行分层充填固化,常规抛光。所有操作过程均由同一操作者完成。
1.4 微渗漏模型制备及观察 所有试件置于37℃蒸馏水中浸泡24h 后交替置入0~5℃冰水和55~60℃热水水浴箱中各停留1min 进行冷热循环,共500 次。将试件吹干,每组随机选择10 颗试件用流动树脂封闭牙齿根尖孔,距充填体边缘1mm外所有区域涂布两层指甲油,然后将标本泡入3%亚甲基兰溶液,放置37℃环境中24h。取出试件后冷水清洗,牙冠及牙根上残留的亚甲基兰用硅离子抛光去除。在水冷却条件下用金刚砂切盘平行于牙体长轴正中将充填体纵向剖开2 次,获得4 个片切面,用细砂纸磨光剖面,每组各获得40 个观察切面。在体视显微镜40 倍放大条件下以测微尺测量染料渗入牙体轴壁及龈壁的深度,并取其平均值记录。
1.5 扫描电镜观察 3 组各剩余的5 个试件用金刚砂切盘在水冷却条件下平行于牙体长轴正中将充填体纵向剖开,流水充分冲洗,超声洗涤10 分钟,彻底干燥;试件真空喷镀银膜,扫描电镜观察龈壁粘接界面形态特点。
1.6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0.0 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微渗漏深度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 way ANOVA),均数间两两比较采用Newman-Keuls(SNK)检验。同组间龈壁和轴壁的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各组充填体边缘微渗漏观察见图1。B 组充填体龈壁边缘微渗漏最明显,牙本质小管出现片状染色并沿牙本质小管向髓腔扩展,染色程度较深;A 组充填体龈壁微渗漏轻于B 组,大多局限于龈壁,未达到轴壁;C 组充填体龈壁染色程度最轻,仅局限于龈壁边缘,未超过龈壁1/2。3 组充填体边缘微渗漏程度比较见表1、表2。3 组充填体龈壁微渗漏均高于牙合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组充填体龈壁微渗漏程度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显示,C 组微渗漏最小(P<0.05),A、B 两组比较显示,B 组微渗漏深度高于A 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7)。3 组充填体牙合壁微渗漏程度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3)。
图1 各组充填体边缘微渗漏情况的比较
表1 各组充填体微渗漏程度比较(mm,)
表1 各组充填体微渗漏程度比较(mm,)
表2 3 组微渗漏程度两两比较结果(mm,)
表2 3 组微渗漏程度两两比较结果(mm,)
2.2 各组充填体龈壁粘接界面扫描电镜见图2。500 倍放大倍数下扫描电镜观察C 组粘接界面均匀、平整。牙体组织和粘接剂、充填体之间结合紧密,粘接间隙小,呈现更好的粘接界面。B 组树脂与牙体组织结合不均匀、部分结合欠致密,有缝隙存在。
图2 500 倍放大倍数下3 组龈壁粘接界面形貌(扫描电镜)
传统的粘接系统根据是否需要单独的酸蚀处理可分为全酸蚀粘接系统和自酸蚀粘接系统。而近年出现的通用型粘接剂既可以在全酸蚀模式下使用,又可以在自酸蚀和选择性酸蚀模式下使用。体外研究[7]证实,通用型粘接剂在全酸蚀和自酸蚀模式下对牙本质的粘接强度没有明显差异,但应用于牙本质粘接时推荐选择自酸蚀模式,不仅可以降低术后敏感性,还能抑制树脂-牙本质界面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的降解。Fatma[8]等探讨Single Bond Universal 通用粘接剂在全酸蚀、自酸蚀及选择性酸蚀模式下对楔状缺损充填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楔状缺损充填24 月后,全酸蚀及选择性酸蚀模式下充填体的固位率高于自酸蚀模式,而在充填体边缘适合性、继发龋及术后敏感等方面,三种酸蚀模式无统计学差异。认为Single Bond Universal通用粘接剂在全酸蚀及选择性酸蚀模式下进行楔状缺损充填治疗有更好的临床效果。所以本实验采用选择性酸蚀模式,对牙合壁边缘牙釉质区域采用酸蚀-冲洗模式,龈壁边缘及牙本质区域采用自酸蚀模式。
树脂充填术后敏感主要与牙本质小管渗透性有关。树脂充填术后敏感严重影响了患者就诊舒适度,也是临床短期失败和需要更换充填体的主要原因[9]。自酸蚀牙本质粘接剂涂布牙本质表面,封闭牙本质小管,隔绝外界刺激而起到脱敏处理,且临床操作简便,技术敏感性低[10]。近年新出现的Single Bond Universal 为单瓶装通用粘接剂,含有酸性功能单体甲基丙烯酰氧葵基二羟基磷酸酯(methacrylovloxydecvl dihydrogen phospha,MDP),可酸蚀处理牙本质,溶解玷污层,暴露牙本质小管,使树脂和溶解的玷污层一同渗入牙本质小管,形成比较稳定的混合层,从而起到封闭牙本质小管,降低充填术后敏感的作用[11]。刘彤[12]等对Single Bond Universal 和All-Bond Universal 两种通用粘接剂对牙本质封闭性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种通用型粘接剂均能有效封闭牙本质,且双层涂抹粘接剂比单层涂抹渗透值小。
树脂充填修复过程中,粘接剂的使用方式会对粘接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孙源[4]等对Single Bond Universal 通用粘接剂不同处理时间对成熟恒牙与年轻恒牙粘接的粘接强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成熟恒牙粘接剂处理20s 及30s 组的微剪切强度明显高于10s 组;而年轻恒牙粘接剂处理10s 组及20s 组的微剪切强度显著高于30s 组。其结果说明通用型粘接剂的处理时间不同可能会引起粘接强度的改变;在临床中使用通用型粘接剂时,年轻恒牙和成熟恒牙的处理时间应不同,成熟恒牙的处理时间不低于20s。于易秀[13]等比较自酸蚀粘结剂三种不同涂布方式对乳牙牙本质微拉伸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乳牙进行树脂充填时,Adaper Easy One 连续涂布2 次再一次固化的涂布方式产生的粘接强度最好。Belli 等[14]探讨超温和一瓶装自酸蚀粘接剂涂布层数对牙本质粘接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粘接剂层数的增加,混合层厚度增加;Adper Easy Bond 粘接剂组不同层数涂布的粘接强度无明显差异,Clearfil S3 Bond 组粘接强度2、3 层涂布组明显高于1 层组。
微渗漏是指修复充填材料与牙体界面间的渗漏,复合树脂固化后的聚合收缩可导致充填体和牙体组织之间出现微小缝隙,此缝隙是细菌、以及各种体外分子和离子等的通道,粘接界面长期的微渗漏可导致充填体边缘着色、继发龋、术后敏感、甚至充填体松动脱落等不良后果[15]。V 类洞树脂充填体边缘由于口腔内温度变化及牙颈部咬合力因素协同树脂固化聚合收缩更有利于微渗漏的进展[16]。本研究结果表明同组牙合壁和龈壁微渗漏比较,牙合壁微渗漏均低于龈壁,而龈壁主要为牙骨质和牙本质。提示Single Bond Universal 通用粘接剂对牙釉质边缘的封闭程度高于牙本质与牙骨质,这与牙体组织结构和化学组成有关。牙本质有机物物含量较高、牙本质小管的结构和排列、流体压力及低的表面能等使牙釉质比牙本质有更强和更持久的粘接[17]。
本实验结果表明C 组增加SingleBond Universal通用粘接剂处理时间,1 次固化的涂布方式龈壁微渗漏最低。原因可能是连续涂布2 次粘接剂,增加了粘接剂的处理时间,牙本质的酸蚀作用更彻底,使得粘接剂渗入至牙本质的深层,形成更深层的胶原纤维网状结构及高质量的树脂突[14];同时粘接剂厚度的增加能提供更好的应力抵抗和牙本质封闭程度[12,18]。Anna 等[3]探讨通用粘接剂和自酸蚀粘接剂分层涂布、分层固化后不同层数对牙本质粘接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粘接剂层数的增加,粘接剂厚度增加。不同层数Single Bond Universal 通用粘接剂涂布其剪切强度无统计学差异,而两步法自酸蚀粘接剂Adaper Easy One 随着涂布层数的增加其剪切强度增加。提示对于不同的粘接剂,应采取不同的涂布方案。Fujiwara 等[19]研究Single Bond Universal 和Prime&Bond elect 通用粘接剂双层涂布对牙釉质及牙本质粘接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层涂布粘接剂明显提高了牙本质及牙釉质的粘接强度。这与本研究结果不同,本研究B 组粘接剂涂一层光照一层,其微渗漏与常规使用A 组的微渗漏无统计学差异,其可能是分层固化使第二层粘接剂不能充分渗入的缘故。而对于牙釉质,Single Bond Universal 粘接剂不同涂布方式对牙合壁微渗漏无明显差异。
本实验结果提示V 类洞充填时,Single Bond Universal 通用粘接剂连续两次涂布固化的方式其充填体边缘龈壁抗微渗漏能力优于常规一次涂布。但本实验在离体牙上进行,与口腔内牙齿的温度变化、受力情况等有一定的差别,其远期效果还需进一步实验及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