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体育意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培养

2019-12-27 16:50:25任枭四川大学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9年4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教学内容意识

□ 任枭(四川大学体育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4)

根据2017年《一线城市白领健康状况及就医行为报告》的调查结果显示,应用大数据技术将北京、上海等四个城市的白领作为数据调查样本,伴随社会经济工业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民众身体受到的外界负面影响因素逐渐增多,多发于老年群体的慢性疾病正在逐渐呈现年轻化的发展趋势,2013-2017年,三甲级以上等级医院的慢性病多发病室患者数量从24%升至27%,恶性肿瘤患者的平均年龄下降近0.8岁,高血压、胃炎、甲状腺结节、肺结节等疾病成为白领群体的高发疾病。白领的健康状况从另一层面,也能够体现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代青年群体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大学生群体养成良好的健康观念和生活习惯,有助于促进其工作以及人生发展。高校体育教学在终身体育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应当在对学生进行运动技巧教育的同时,重点关注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提升其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带动其热爱运动,并能够逐渐形成持之以恒的运动习惯,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1、高校体育教学现状

1.1、大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参与积极性相对较差

由于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导致“重智轻体”教育理念贯彻于各阶段教学中,导致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认知方式也过于片面,很多学生认为体育运动仅是锻炼身体的教学内容,而自身的身体素质很好,且体育课程学习不会对考试或者结业产生影响,因而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相对较差,缺乏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加之当前大学校园氛围的影响,使很多学生成为“宅男”、“宅女”,学习生活不具备良好的作息和行为习惯,具有极强的惰性心理,使其参与体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

1.2、体育课程教学方法难以适应现代体育教育的发展要求

终身体育意识理念下的体育教学,需要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关注重点,而当前高校的体育课程教学方法,却难以适应现代体育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单一成为普遍问题。有关体育教育研究学者针对武汉市10所高校的10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83.6%的学生所在班级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仅局限于球类、田径竞技类项目、有总计78.3%的学生认为不喜欢体育课程或者认为上不上体育课程无所谓、有62.4%的学生认为自身不喜欢体育课程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存在必然联系。通过调查结果能够体现,教师在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以及教学方法应用,已经对学生进行体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产生影响,进行大学生体育运动兴趣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1.3、缺乏终身体育教学理念的落实

近年来我国积极倡导终身体育理念在各教育阶段的落实,虽然高校能够意识到终身体育对于大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是由于自身教育资源不足、体育教育基础条件薄弱、师资力量不足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高校对于终身体育教学理念的贯彻和落实程度存在不足。由于教学理念无法有效落实,也会影响体育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计划的设定,终身体育意识下的体育教学活动开展受到局限。

2、体育教学与终身体育意识树立存在的关系

2.1、体育教学活动能够引导学生的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是保证学生体育运动有效性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学生能够养成良好体育运动习惯的重要基础。高校体育教师在课程教学活动中,需要针对运动项目进行系统性的方法和技巧传授,使学生能够在技巧带动下,提升其个人项目运动能力,进而使其个人自信和成就感能够得到满足,带动学生运动积极性的提高。如:教师在进行跑步项目训练时,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肢体动作协调性,还要教授学生进行呼吸节奏的控制,从而引导学生能够持续提高跑步运动的耐久力,提升项目训练成绩。

2.2、体育教学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身体机能健康水平

大学生处于青壮年时期,应当具有充沛的体力和精力,而实际很多学生的运动训练程度不足,导致其体力不足、精力不够,对学生的身体机能状态以及精神状态都会产生负面影响。通过体育教学活动,使学生增加进行体育项目运动和锻炼的机会,在不断的训练过程中提高身体素质,不仅实现运动能力的提高,也可以促进各项身体肌能和素质的提高。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还能够使心理积压的负面情绪得到宣泄,在训练的逆境中提升个人的抗挫折能力,在流汗流血的过程中磨炼个人意志,实现大学生身体技能健康水平的综合提高。

2.3、体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

大学生处于集体生活环境和氛围中,很多学生具有一定的盲从心理和从众心理,对于体育运动项目没有直观体验和主观感受,因而也无所谓喜欢或者不喜欢体育运动。体育教学过程,将新颖的教学内容引入到课堂教学环节中,应用教学过程的带入感,使学生对各种运动项目能够形成真实的主观感受,并对教学模式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大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环节中,通过体验过程发觉体育运动自身存在的乐趣,增加体育运动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连接维度。体育教学有别于其他专业课程教学,可以在室外教学环节中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进行个人运动项目训练,能够展现个人个性,进行集体运动项目训练,可以在集体活动中,增加与其他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助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体育教学综合价值的体现,大学生能够意识到体育运动对于自身身心发展以及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可以主动培养体育运动兴趣,以促进终身体育理念的建立。

3、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有效方式

3.1、改变传统体育教学理念

高校确立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体育教学目标,首先需要对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转化。体育教学不再是教学大纲强制要求的教学课程和任务,也不仅仅限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是需要通过体育教学过程,强化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主观意识。运动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必须内容,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使人们的运动量大幅减少,因而导致各种身体亚健康问题的存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便要从生命本质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能够将体育运动作为学生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减少体育课程教学与学习过程存在的功利性心理,能够轻松自由的进行各种形式的体育运动项目活动。

3.2、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影响教学过程吸引力的关键因素,为提升学生进行体育运动锻炼的积极性,教师需要关注教学内容的优化和革新,使更多新颖的运动形式能够应用与高校体育教学环节中。现代社会文化的发展,使体育文化内容也更加丰富,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与社会体育的衔接,关注学生未来人生发展的体育运动需求,为体育教学提供更多的素材,如滑冰、羽毛球、健身操、游泳等。高校还可以寻求自身的体育特色化教学发展路径,将民间文化运动项目拓展到体育课程教学中,如太极拳、抖空竹、花式跳绳等,通过多样教学项目的融入,使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能够表现的异彩纷呈,增加体育教学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

3.3、创新教学模式

传统高校体育教学普遍采用“动作示范演示——动作讲解与指导——学生自主练习”的过程,此种教学形态下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终身体育意识下的体育教学,还需要重视教学模式的创新,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得到体现和尊重。如:传统教学过程由教师设定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则可以在教学准备阶段征询学生的个人意见,调查学生想学习哪些运动项目,有些学生想学习交谊舞、有些学生想学习乒乓球、有些学生仅想学习运动项目规则和鉴赏等等,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准备相应的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即体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又能够提高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关注和热爱程度,有助于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

3.4、完善教学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高校体育教学需要对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和完善,不仅拘泥于某项运动项目的能力和成绩测试,将学生的体育项目学习和参与态度,个人综合运动素质提升情况作为关注重点。教师需要建立学生体育综合素质多元评价体系,将运动技巧、竞技能力、运动态度、运动过程个人能力(团队协作、组织协调、互助友爱等)表现、个人品质等内容都涵盖在内。设定不同的考评标准,使体育教学不再等同于学科教学,而是将体育运动能力提升到综合素质评价层面,使学生能够意识到体育运动本身,便是自身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从而使其能够自觉将体育运动作为学习和生活的必要内容,形成终身体育的运动习惯。

4、结束语

高校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和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当代青年群体需要树立终身体育运动观念强化个人身心素质。高校开展体育教学活动,需要意识到自身在人才培养工作中需要肩负的社会责任,强化终身体育教育理念的落实,通过改变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教学评价等途径,使传统体育教学方法能够得到彻底颠覆,引导学生将体育运动作为生活的必要内容,应用终身体育观念和行为习惯,促进大学生的良好发展。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教学内容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体育运动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人大建设(2018年2期)2018-04-18 12:16:53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意识不会死
奥秘(2017年11期)2017-07-05 02:13:08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人大建设(2017年9期)2017-02-03 02:53:39
体育运动小常识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呆呆和朵朵(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