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瑶,关明
(新疆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
20世纪80年代,斯坦福大学Shulman 教授首次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PCK),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自己所具备的某一特定领域的学科知识通过类比推测、解释说明、示范及举例等方式呈现与阐释该科目,并能让人们快速有效的理解某一特定学科知识[1]。PCK 的性质决定了其研究对象应与特定学科相关。国内外早期关于PCK 的研究一直是关于PCK 概念的辨析、组分的界定、和各组分之间的关系[2],国外直到2006年开始陆续出现对具体学科领域PCK 的研究,随后我国不少硕博论文也开始关注不同学科教师的PCK[3]。
国内学者对化学教师PCK 的概念定义主要是在Shulman 的定义基础上做一定的完善与改变,王霞[4]认为化学PCK 是化学教师将自己所拥有的化学学科知识表征成学生易于理解的知识,这沿用了Shulman 早期的“静态结构观”。梁永平[5]认为,化学PCK 不会随着教师获得化学学科知识和一般教学法知识自然生成,需要其在真实的教育情境和教学实践中构建。邓峰建议化学PCK 可初步定义为化学教师理解和设计如何帮助学生理解特定化学主题而运用各种化学教学策略及表征方式,并在特定化学教学情境下进行评价的动态性知识。
梁永平和谢鸿雁[6]认为化学教师PCK 的组分应包括: 基于化学学科理解的化学学科知识、化学课程知识、学生对化学理解的知识、化学特定主题的教学策略及表征的知识;关凤华[7]认为应包括:教师所掌握的化学内容知识、教师所掌握的化学知识教学法、教师所掌握的学习情境和学生学习特征;曹建平[8]认同Magnusson[9]划分的组分,包括教学取向、关于学生理解的知识、教学策略的知识、课程知识和评价知识。
国内不少学者对PCK 中的某一组分进行单独的研究,如课程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教学取向等的单独研究[10-17]。例如,盛莉以新课标教材《化学1》“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学习内容为载体,调查了在PCK 视域下高中化学教师“学生知识”的现状,并提出教师完善学生知识的建议[11]。梁永平做了有关化学教师的课程知识的理论研究,提出发展化学教师课程知识的策略[15],并研究了教师教学观念与PCK 之间相互作用[17]。
除了研究PCK 单一组分,不少研究者认为衡量教师的PCK 应当是将其多个组分同时探查[18-19],如黄元东利用CoRe 工具对高级化学教师PCK 的所有组分进行探究,得出高级化学教师PCK 情况。此外,许多学者对不同类型教师进行了PCK 比较,并为新手教师和职前教师的PCK 发展提供策略与建议[20-23]。如曹建平对三名新手教师和一名经验型教师的化学教学取向、化学课程知识、学生知识、评价知识和教学策略知识这几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得出新手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有待提高并给出相应的意见。
为提高化学教师PCK 水平,不少学者致力于研究影响化学教师PCK 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策略[24-27]。冯琳[26]提出发展化学新手教师PCK 的建议:(1)增强反思意识,通过多种途径促进自身专业发展;(2)优化师范生在校课程,增强课程实践性与可操作性;(3)增强在职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4)充分合理的利用师徒制帮助新手教师成长。刘迪认为影响职前化学教师PCK 发展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学生自身的原因,第二方面是师范院校的培养方案的原因,并给出建议:(1)阅读专业书籍,夯实理论基础;(2)研读课程标准,强化学科知识;(3)关注学生知识,明确学生主体;(4)学习优质资源,加强教学反思。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关于化学教师PCK 发展的策略分为两个层面:从社会层面和从教师自身层面。想要发展化学教师的PCK 首先要从师范生的培养方案入手,添加与化学教师PCK 相符的科目并创造更多的实践条件,中学需要建立符合化学教师PCK 的考核与评价制度,并鼓励教师组织或参加研讨会和培训活动;其次是教师自身需要通过参加培训学习或阅读相关前沿文献完善自身的学科与课程知识,多参与化学组教研活动,多参与听课、评课等活动,注重学生知识,结合学生生理与心理特征进行教学,多反思多实践,在不断的反思中发展自身PCK。此外,关于化学教师PCK 的研究,笔者认为今后应凸显化学学科专属性,应当结合具体的化学主题来探究教师的PCK,既可探讨同一主题不同教师PCK 的差异,又可探究同一教师在不同主题下PCK 的差异; 再者,现阶段研究大多为化学教学PCK 的现状研究,仅从理论上讨论如何发展化学教师的PCK,还需要关注将化学教师PCK 的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同时不仅要从宏观角度上对化学教师的PCK,还要对特定群体做个案研究,如专家型教师、优秀的化学教师等教师的P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