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人的思想观念与当代温州发展

2019-12-27 13:24杨瑞平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温州人温州发展

杨瑞平

(温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改革开放40年来,温州模式因其独特的发展方式,激起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成果可谓颇丰。关于温州模式的形成,不同学者从制度变迁、经济发展、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渊源、移民等不同角度进行相关论述,在宏观上形成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但在微观上,以温州人的思想观念为切入点,探究当代温州发展与温州人的思想观念的联动关系,尚未达成共识。本文从思想观念作为变革的先导入手阐述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发展。

一、重商事功的价值观念助推温州人探索先富的巨大浪潮

永嘉学派重商事功之学诞生于宋代温州手工业高度发展、商业蓬勃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兴盛的社会基础之上,与永嘉地区发达的商品经济密切相关,并对温州人的思想观念及温州经济社会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义利并举,重视商业的思想对温州人重新审视义利之间的关系,摒弃传统重农抑商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改革春风拂过,文化基因便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焕发勃勃生机,从而助推温州人探索先富的巨大浪潮。

20世纪中叶,温州人生活普遍贫穷,穷则思变。一贫如洗的温州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出去闯,千方百计找生路、谋生计。1956年中国农村合作化运动正处高潮,浙江省永嘉县以燎原农业生产合作社为试点,有组织地进行“包产到户”实验,开创了我国家庭承包经营的先河。20世纪60年代中期,温州城市街头出现个体菜贩,虽然工商部门不停打压,但无济于事,反而越打越猛,很快主宰城市的菜市场[1];70年代,温州就已开始出现民办企业,温州全市有大小走私市场17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温州发展步入新阶段。但温州人探索先富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民营经济的发展屡屡受挫,特别是1982年,温州乐清市柳市镇的“八大王”被列为重大经济犯罪分子,成为重点打击对象,以致私营个体户风声鹤唳。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改革开放浪潮势不可挡,温州人才彻底冲破计划经济体制和人民公社制度的束缚,大步迈向市场经济,推动全域商品化,涌现大量小商品,如桥头的纽扣、塑料花、表带,金乡的徽章、红膜、标牌、塑片,塘下、柳市的松紧带、小家电、小五金及皮鞋、打火机、阀门、笔等。当时,温州形成了十万家庭工厂、十万供销大军、十大专业市场,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高度、生动概括“温州模式”为“小商品、大市场”。

永嘉学派强大的文化生命力与活力,推动了温州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了温州模式形成,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重商事功的价值观念逐渐吸纳现代文明的元素,形成了新的经济意识,即商品意识[2]。千千万万的温州农民自己投资、自己创业,形成了遍布农村的家庭作坊式的生产、销售模式。全民参与使温州人的商品意识更加深入人心,许多温州人完成了灰色的原始积累,温州人在探索先富的浪潮中变得富裕起来。

二、积水成渊的创业理念催生小微企业的大规模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温州小微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改革开放40年来,温州依然是小微企业发展的热土。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观念是实践的指南。温州人秉持着从无到有、积少成多的创业理念催生小微企业的大规模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开始逐步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对温州来说,人多地少的矛盾依旧十分尖锐,剩余劳动力造成的巨大压力尤为突出,外出寻找活路的人越来越多,形成了一支劳务输出大军。个体商贩合法化之后,起初躲躲闪闪、奔走“地下”的温州农民登上了商品经济的舞台,在摆摊叫卖、沿街推销、家庭作坊、设店开厂中孕育着大量小微企业。从历史上看,温州小微企业发展正是建立在家庭手工业和经商的社区基础上,融入积水成渊的创业理念逐步形成。在这样的创业理念指导下,温州人敢为人先,善于利用小本钱做小买卖,从小处着手,出奇制胜,并认为做好小商品,照样能风靡全国乃至全世界。小微企业诞生初期,其生产的大部分产品是城市工业部门不会或不屑生产的小商品,却又是城乡居民或生产单位需要的小商品,也就是拾遗补缺的产品,如再生塑料、再生布等,经营者先从城市、农村回收这些破旧物资,对其重新加工,再生产出编织袋、塑料鞋、再生布等小商品。另外,小微企业生产的一些产品主要是弥补城市大工业之缺,如小纽扣、小电器、小五金等。这类拾遗补缺的小商品需要的资金少、场地小,便于一家一户生产经营,成千上万温州人纷纷创办前店后厂式的家庭工厂,迅速形成以小微企业为主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规模化经济发展模式[3]。就经营方式而言,温州是家庭经营模式,这种家庭经营模式,可概括为“六个家家户户”:家家户户开发项目,家家户户研究管理,家家户户融通资金,家家户户开拓市场,家家户户承担风险,以至于家家户户都有企业家[4] 125。1982年温州家庭工业初具雏形,1984年达到8万家,1986年前后,温州家庭工业增加到11万家,从业人员已有30多万人,其中初具规模的市场被称之为“温州十大专业市场”,还有十万供销大军奔波全国各地,他们“历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跑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打开全国的小商品销售渠道[5]。

可以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温州人民积水成渊的创业理念的高度体现,在区域习俗与积水成渊价值理念的引导下,温州人依靠家庭血缘关系的集聚和区域重商文化的认同,催生小微企业的大规模发展,促进专业市场迅速发展,加快了温州城镇化,使一大批从耕地经营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找到了发家致富的门路。

三、抱团合作的经营理念促进民营经济的专业化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民营经济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征程,现在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补充,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更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力量。温州作为民营经济的发源地,起步早、发展快、数量多、专业强,温州民营经济也是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典型代表。20世纪80年代中期,温州人在探索民营经济的道路上,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对资金不足、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开发能力弱的的状况,形成以血缘、亲缘、地缘为纽带的抱团经营方式,抱守群居、互利而结是温州人经营企业的主要特点。

温州民营企业萌芽是以农村家庭工业为起点,以生产资料家庭占有为基础,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住宅为加工场所,利用当地生产原料加工日用小商品。这类小商品生产技术不高,使用资金不多,适合一家一户生产[4] 205。随着生产的扩大,家庭工业从最初的家庭兼业转为家庭作坊,逐渐成为规模更大的家庭工厂,也可以说,是小微企业向中型企业、大型企业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部分人没有从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思维中解放出来,温州民营企业发展之初备受争议,一度出现“挂户经营”。这种经营模式依旧是以家庭经济组织为基础,不过,在“挂户经营”期间,温州出现大量假冒伪劣产品,究其根源,在于挂户者以损害被挂户企业的信誉获取利益,而不必承担后果,一时间温州产品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之后,温州人痛定思痛,探索出新的企业经营方式——股份合作制,股份合作制将政治维度和经济维度统一起来,使其有效避免意识形态上的争议,充分发挥温州人的创新、创业精神,更好地促进民营企业的专业化发展。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特征的经营方式成为民营企业最显著的特征,温州是全国第一批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诞生地。温州人善于集群运动,善于抱团,频频合指为拳,以资本和劳动力为生产要素进行合股经营,股份合作企业的创立使得企业在政治上具有合法地位,大幅降低交易成本,充分发挥人力资本优势,解决资金不足和规模小的问题,快速建立信任机制,大大促进了新生企业的蓬勃发展。费孝通曾说温州人进行了富有东方色彩的“经济结义”[6]。

时至今日,温州民营企业发展依旧依靠血缘、亲缘、地缘纽带维系。初期的小微企业由于规模小,企业主及其家庭核心成员(成年)可实现全面管理,甚至参与生产劳动。随着企业发展、市场不断扩张,分工越来越细化,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围绕某一主导产业逐渐形成产业集群聚集,带来专业化的产品群、产业群和行业群。如乐清市柳市镇是全国最大的低压电器产销基地,瑞安市塘下镇是全国四大汽摩配产销基地之一,永嘉县桥头镇被誉为东方第一纽扣市场等。同时,企业内部的管理层应运而生,当核心家庭成员(成年)的人数不能满足管理层的数量之需时,企业便只能向核心家庭以外寻求合作伙伴。温州人在抱团合作经营理念的影响下,向家庭外寻求合作伙伴本质上意味着同本家族内的其他家庭建立合作关系,最先被纳入合作链条的是兄弟姐妹、堂亲、姻亲,其次可能是好友、同学。

在实践中,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既靠温州人的“勤”,也靠温州人的“群”[4] 205。温州人勤劳肯干,资本才有积累;而“群”体现为合股、民间融资,最典型的是股份合作制。温州人外出经商成群结队聚集到一起,开辟市场,协作经营;温州人善于利用人力资源,利用专业市场,有效进行资源配置,善于利用自身优势同其他不同优势的企业抱团合作,优势互补,各取所长,实现互利共赢。

四、四海为家的生存观念开拓国内外的广阔市场

早期温州人四海为家是迫于生存的压力,是求生的方式和手段。正是在严峻的生存考验下,温州人形成了四海为家的生存观念,孕育出特有的创业精神和市场思维。四海为家的开拓精神让温州人敢于走出去,善于走出去,勤于走出去,开拓国内外的广阔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温州人走向全国各地,走向世界各地,形成温州历史上又一次移民潮。温州商人编织了一张覆盖全球的资金网、营销网、信息网、人际网。温州人自觉进入各地投资办实业,跑遍千山万水;凭借着四海为家的开拓精神,敢冒风险,勇于拼搏,经营小商品,创办大市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从桥头纽扣、乐清低压电器等市场的成功经验中受到启发,一些精通市场又有资本积累的温州人,开始到外地投资创业,全国各地大量涌现温州街、温州村、温州城。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区、环渤海湾经济圈是温商最为集中的地方,乃至全国各大中小城市,也都有温州人的身影,都有温州人创办的市场。温州人开辟市场不局限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还积极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踊跃参与西部建设,在温州人的眼中,西部是黄土地,更是黄金地。温州人认为,东部参与西部开发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就是“我帮你发展,你帮我发财”。温州人凭借独到的眼光和闯劲,总能发现被忽视的商机,在别人不愿或不敢去的地方成就大事业。据统计,在国内外创业经商的温州人有245万人,组建了268家全国各地温州商会和350多个温籍华侨社团、68万温籍华侨遍布世界131个国家和地区[7]。2017年温州人实现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总值达420.2亿元,同比增长13.2%,民营企业依然占出口主导地位[8]。温州人还是“一带一路”建设先行先试的开拓者,已有38万人云集“一带一路”沿线57个国家经商创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积累雄厚资本、促进文化融合,为“一带一路”建设作出重要贡献[9]。

温州人的眼光从来不只局限于家乡的土地,四海为家的生存观念已内化为温州人精神的一部分,走南闯北的温州人不仅触角遍布中国,还延伸到世界各地,温州人骨子里就有生生不息的开拓精神,为温州和温州人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五、包容开放的处世哲学促进城市规模的快速发展

温州城镇化的迅速发展是在包容开放的思想观念引导下发展起来的,温州人包容开放的处世哲学是一种文化积淀,是对文化的传承。温州历史上就有四次大规模的移民潮,从东瓯王国建立、永嘉之乱、宋室南渡,最后到改革开放,外来人口大规模迁入并在温州安家落户,繁衍生息。此外,温州濒临东海,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文化,还曾三次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可见,温州人的包容开放具有历史渊源,早已内化为温州人自己的处世哲学。在现代化进程中,温州人包容开放的处世哲学促进城市规模的快速发展,大体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大量强镇涌现和中心城市建设阶段(1978—1991年)。温州城镇化建设出现新局面,原先已设立的18城镇迅速增加为121个城镇,人口数量也大幅增加,1991年已达到260万人,占温州市总人口的38.7%。此外,一大批强镇也涌现出来,如龙港镇是中国第一座农民城,桥头镇被誉为东方第一纽扣市场,柳市镇是全国最大低压电器城等。在城镇规模迅速发展的同时,中心城市规模由37万人、11.6km2逐渐发展为70万人、56km2。[10] 18

第二阶段:小城镇稳健发展和中心城市加速建设阶段(1992—1999年)。以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为标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小城镇规模不断壮大,中心城市发展迅速,温州城市规模又迈上新台阶。1992年龙港镇、柳市镇先后成为温州市城乡一体化试验区。1995年龙港镇又成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这一阶段,小城镇建立商贸市场和工业小区,并且基础及文化生活设施不断完善。同时,中心城市发展迅速,到1999年温州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为120多km2(含永强地区),是1992年的近4倍[10] 19。

第三阶段:城镇化增长方式转型升级阶段(2000—2008年)。温州城镇增长方式以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为导向,城镇化持续健康增长、城镇化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水平以年均1.26个百分点的速度显著提升。2001年行政区划调整,乡镇向中心城区合并,调整后温州市区面积由1 082km2扩大为1 187.9km2,人口由121万人增至129万人[10] 19;到2008年,温州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已达170.3km2[10] 20。

第四阶段:建设智慧型大都市阶段(2008—2020年)。2010年温州城市化率为60.7%,比浙江省平均高2.8个百分点,但温州存在大量的“麻雀乡”,不利于城市化的推进[11]。2011年温州市围绕“1650”开展行政区划大调整。“1650”是指通过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将温州城乡结构调整为1个大都市核心区为主中心,6个县城为副中心,形成50个左右具有区位优势、产业依托和自身特色的中心镇[12]。此次温州市行政区划大调整不仅能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还能加快城市化进程。随着行政区划大调整,《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 (2017年修订)》获国务院批复,依据新的规划纲要,2020年末温州市域总人口预计为980~1 050万人,温州城市化率为70%左右[13],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350万人以内[14]。

温州人在相对先进的思想观念引导下,率先实现全域商品化、民营化、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温州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形成了令人瞩目的温州模式。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利、弊是事物发展的一体两面。温州人思想观念既有先进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目前,温州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城市管理能力滞后、经济新动能不足、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等问题,与温州人缺乏大局意识、缺乏集体意识、对公共空间关注不够等相关。近年来,温州经济社会发展遭遇困境,要想摆脱困境,只有重振雄风,加快现代化步伐,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开拓创新。

猜你喜欢
温州人温州发展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在欧洲邂逅温州人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鹿城温州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