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之问与刘希夷之死

2019-12-27 11:59桑丽影
文化产业 2019年13期
关键词:宋之问旧唐书白头翁

◎桑丽影

(吉林省图书馆 吉林 长春 130028)

初唐后期诗坛上与张若虚并论的诗人刘希夷,年少有才,落魄不拘常格,年未到三十岁而逝,相传被人所杀害,可谓天妒英才。其代表作有《从军行》《捣衣篇》《代悲白头翁》等。

一、质疑缘起

《全唐诗》卷八十二中收录的《代悲白头翁》,作者注明是刘希夷,卷五十二收录的《有所思》,作者是宋之问,编者还专门加上注释:“一作刘希夷,诗题云《代悲白头翁》”,而在《唐文粹》卷十八中的《有所思》这首诗的作者也是宋之问。仔细阅读《代悲白头翁》和《有所思》这两首诗,发现这两首诗只有三个字不同,而其中广为流传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著作权之争更是由来已久,特别是关于宋之问为了夺这句诗而用土袋压杀亲外甥刘希夷的说法流传更广。

对于此说,前人很早就有质疑,如《旧唐书》载“为奸人所杀”,又如《临汉隐居诗话》录:“吾观之问集中尽有好处,而希夷之句殊无可采,不知何以压杀而夺之,真枉死也。”①作者认为宋之问诗写得好很多,而刘希夷写的没有什么可以让他夺的,对宋刘命案的发生表示怀疑。金朝王若虚也在《滹南诗话》说:“此殆妄也。之问固小人,然亦不应有是。年年岁岁,碎碎念,何等陋语,而以至杀其所亲乎?大抵诗话所载,不足尽信……书生之口,何所不有哉?”②他认为,这种说法是“殆妄”之语,诗话所载不足全信,还举例说明书生之口,什么都可能说出来,进而对宋之问杀害刘希夷的说法予以否定。

二、不可能性分析

(一)亲属关系分析

从亲属关系上看,最早明确记录宋刘二人是舅甥关系的是韦绚撰的《刘宾客嘉话录》,之后也有些著作沿袭此说。据《元和姓纂》弘农宋氏记载:“唐太常丞宋仁回,生果毅,生之问、之望、之悌,之问户考二员外,生昌藻,之望,改名之逊。”③《旧唐书·宋之问传》记载:“世人以之问父为三绝,之问以文词知名,弟之悌有勇力,之逊善书,议者云各得父之一绝。”④据笔者查找资料,只见记载宋父生三子,并未提及生女,那么宋之问和刘希夷二人的甥舅关系则令人质疑,宋杀刘一说也值得怀疑。

(二)社会地位分析

从地位名气上看,《旧唐书》载:“之问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诗,当时无能出其右者。初征令与杨炯分支内教,俄授洛州参军,累转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⑤宋之问的才气“弱冠”就显现出来了,名气很大,《龙门应制》“夺袍诗”为一例。官为内教、参军、监丞等说明他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再看刘希夷,《旧唐书·乔知之传》附载他的事迹:“时又有汝州人刘希夷,善为从军闺情之诗,词调哀苦,为时所重,志行不修,为奸人所杀。”这段话与《大唐新语》的记载很相似:“刘希夷,一名挺之,汝州人。少有文华,好为宫体,词旨悲苦,不为时所重。”⑥《旧唐书》上说的是“为时所重”,而《大唐新语》上说的是“不为时所重”,一字之差,意思就完全相反。不管是“为时所重”还是“不为时所重”,当时宋之问不仅有着文学上的名气,而且已经有了一定的政治地位,且倾附张氏兄弟又侍宴,地位和名气都比刘希夷胜出很多,宋之问即使再爱诗,也没有必要压杀别人而毁自己声望。

(三)诗风分析

从诗歌风格上看,宋之问擅长作五言,多用对仗和典故,重格律;而刘希夷擅长作七言,少用对仗和典故,用韵自由。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上记载:“余尝谓刘诗如花落鸟啼,宋诗似云蒸霞蔚,不徒手笔迥异,各有所长,宋实出于刘上,何苦夺其句而杀之!况‘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亦甚无奇,弇州之辨良是。”⑦二人作诗风格迥异,即使宋之问用刘希夷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来穿插其诗歌中,风格也不匹配,会影响整首诗的基调。

(四)人品分析

从人品上看,宋之问追名逐利,趋炎附势,媚附权贵,被贬官后暗中潜逃,得朋友张仲之收留,得知密谋预除武三思后,通风告密,以此升官,丑名彰天下。睿宗即位,将宋之问流放钦州,玄宗即位后将其赐死。虽然宋之问的品行不好,但是刘希夷之死未必是其所为,不能因品行低劣就把杀害刘希夷的罪名加在宋之问身上。明代胡应麟《诗薮》中也觉得“之问未必诈尔许业,人品污下而归焉”⑧,认为宋之问虽然人品有污,但未必是其杀刘希夷。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阐述自己的观点:“此因之问品属下流,而以恶归之。其实宋之诗高于刘,不用攘窃他人也。杂说不足取,每每如此。”⑨认为刘希夷被宋之问所杀是因为宋之问人品低下,把罪行强加于他,沈氏分析宋之问杀刘希夷说法不可信,也对宋之问杀刘希夷持否定态度。

(五)记录典籍分析

从记载此说的书籍来看,大约成书于807年的《大唐新语》要比成书于856年的《刘宾客嘉话录》早,《大唐新语》中并未记载宋刘二人是舅甥关系,而在《刘宾客嘉话录》中就指出宋之问是刘希夷的舅舅。《刘宾客嘉话录》说“为奸人所杀,或云宋之问害之”,“或云”就是“有的人说”,并不是确定的事实。此外,《本事诗》载:“诗人刘希夷尝为诗曰:‘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忽然悟曰:‘其不祥欤。’复遘思逾时,又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又恶之。或解之曰:‘何必其然。’遂两留之,果以来春之初下世。”⑩刘希夷本人也认为这两句诗“不祥”,如果宋之问真的喜欢,当他向刘希夷“恳乞”时,为什么刘希夷不把诗给宋之问来摆脱这种不好的预感呢?

从宋之问所生活的时代到刘禹锡生活的时代,已经过了一百多年,历史的记载出现偏差也是在所难免的,同时《大唐新语》的内容和体例模仿《世说新语》,为了让人们感兴趣,内容上难免追求离奇,之后的《刘宾客嘉话录》也继承了这一特点。序载“解释经史之暇,偶及国朝,丈人剧谈卿相新语,异常梦话,若谐谑卜祝,童谣佳句,即席听之,退而默记,或染翰竹简,或簪笔书绅,其不暇记,因而遗忘者不知其数,在掌中梵夹者,百存一焉。今悉依当时日夕所话而录之,不复编次,号曰刘公嘉话录,传之好事,以为谈柄也”。⑪可见,《刘宾客嘉话录》所载是韦绚早年在刘禹锡身边求学时闻于刘禹锡的口头之言。二书之言很难说有什么确据,并不能证明刘希夷就是被宋之问杀害的。

三、结语

宋之问其人德行上虽有污,然其诗歌造诣颇深,是律诗的奠基人之一,成就远高于刘希夷,且二人亲属关系待定,典籍记载事实失真。通过上述的粗浅分析,可见宋之问杀害刘希夷的这个说法可能是历史的一个误会。

【注释】

①魏泰《临汉隐居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322页。

②王若虚《滹南诗话》,中华书局,1983年,511页。

③林宝《元和姓纂》,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689页。

④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5025页。

⑤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5012页。

⑥刘肃《大唐新语》,商务印书馆,1937年。

⑦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清刻本,7页。

⑧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56页。

⑨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51页。

⑩孟棨《本事诗》,中华书局,1983年,19页。

⑪韦绚《刘宾客嘉话录》,商务印书馆,1937年。

猜你喜欢
宋之问旧唐书白头翁
早春信使白头翁
我和白头翁的“战斗”
宋之问巧遇骆宾王
我爱我家
睿智与稳健:解读两唐书中的狄仁杰
骆宾王巧助宋之问
《旧唐书》与《新唐书》“突厥传”之比较
述往思来:《新唐书》的编纂思想和特点
想改名的白头翁
苑中遇雪应制